黃琳琳
摘要: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低年級教材編排了不少“微繪本”,教師要充分領悟“微繪本”的設計意圖和內容要點,激活“微繪本”的德育價值??梢詣撔隆拔⒗L本”的呈現形式,讓道德知識形象可感;聚焦“微繪本”中的故事細節,促道德認知不斷深化;圍繞“微繪本”組織拓展補充、創意續編、與人物對話、角色扮演等體驗活動,助道德知識轉為行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微繪本”;道德認知;體驗活動
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低年級教材的編排樣式頗具特色,若干頁面底部往往呈現連續排列的4—8幅畫面,或是一組生活場景,或是一個童話故事,或是相互獨立卻主題聚焦的一組材料,構成了一個內容精簡的“微繪本”。“微繪本”往往是教材內容、文本的延伸和拓展,能為課堂教學提供諸多生動有趣的素材與資源。教師要充分領悟“微繪本”的設計意圖和內容要點,立足學情,合理使用,充分發揮“微繪本”的德育價值。
一、創新呈現形式,讓道德知識形象可感
教材中的“微繪本”雖然比較精美,但大多是靜態的圖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為繪本配上聲音,或以動畫的方式呈現繪本故事?;o為動,簡單的畫面會變得活潑靈動,抽象的語言會變得形象可感,蘊于其中的深奧道理便簡單易懂。
例如,二年級上冊《我們小點兒聲》一課“微繪本”《聲音》的文字部分,以兒歌的形式,生動地描述了“小點兒聲”的原因:“風聲小了,聽得見流水的聲音。雨聲小了,聽得見小鳥的聲音;我們聲小了,聽得見心靈的聲音。在博物館里,我們聲小了,聽得見文明的聲音!”拓展環節,教師可以先依次呈現“微繪本”中的前兩幅畫面,并播放兒歌音頻,配上與內容相匹配的雨聲、流水聲、鳥啼聲等,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聲音的和諧動聽。接著,出示第三幅圖畫,用輕音樂渲染“心靈的聲音”。當學生沉浸其中,再引導他們說說為什么在博物館里,我們的聲音小一點,文明就會多一點。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小點兒聲是一種文明的行為,并對“在公共場所小點聲”的做法自覺地形成情感認同。
當然,教學由《拖拉鳥》《小馬過河》等經典故事改編的“微繪本”,也可以利用相關的網絡音頻、視頻資源,或創新其呈現形式,讓蘊藏道德知識的故事更加形象可感,易于被學生吸收、消化。
二、聚焦故事細節,促道德認知不斷深化
除了精美的圖畫、精練的文字,教材中的“微繪本”還有許多獨具匠心的細節,值得教師利用。教學時,如能把握這些“微繪本”獨有的細節,并且將其放大后巧妙地運用于課堂,則能引發學生深層次的體驗與情感共鳴。
例如,二年級上冊《大家排好隊》的“微繪本”故事是《守規則,懂禮讓》,畫面中出現了幾處不經意的“小問號”。有教師在教學時就充分抓住了這一細節,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引導他們在深層辨析中理清規則與禮讓的關系。教學片段如下:
師大家都在有序排隊,你們都同意老奶奶排到最前面嗎?這不是插隊嗎?
(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
生老奶奶年紀大了,讓她先上車,早點休息。
生老奶奶年紀大了,等太久,吃不消。
生老師一直告訴我們要尊敬老人,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我們應該謙讓。
師沒錯,排隊中如果遇到老人,我們應該伸出援助之手,做到文明禮讓。除了老人,我們還應該禮讓哪些人?
生孕婦、軍人叔叔、殘疾人、急診病人……
師說得真好!在生活中,我們既要學會遵守排隊規則,又要懂得禮讓。
再如,二年級下冊《挑戰第一次》中的“微繪本”《小馬過河》,最后一幅圖畫,之前很矮小的小馬一下子就高大了許多,還顯得神氣無比。有教師就結合這個細節,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小馬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通過討論,學生認識到,勇敢地面對挑戰是自信的表現。在嘗試和挑戰的同時,小馬慢慢成長起來,這也正是本課的主題。
三、組織體驗活動,助道德知識轉為行動
圍繞教材中的“微繪本”組織教學活動,不能讓學生停留在讀故事或者聽故事的層面,而要將實踐的“活水”引入課堂。這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方面,應帶領學生走進故事中人物的內心,和故事的主人公對話;另一方面,讀完故事,還要引導學生走出繪本,回歸現實,聯系自身生活,促進自我成長。針對不同主題的“微繪本”,教師可以開展多種體驗活動,讓其成為連接兒童內心世界和真實生活的橋梁。
(一)拓展補充內容
教材畢竟是個“例子”,某些“微繪本”內容與實際學情并不完全相符,教師此時就可以巧妙地將拓展、補充繪本植入課堂教學中,讓故事真正走進學生生活。
例如,二年級上冊《家鄉物產養育我》的“微繪本”是《馬頭琴的傳說》,主要介紹了“馬頭琴”的來歷傳說。這對于江南地區長大的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已有“微繪本”的基礎上,拓展繪本內容——通過搜集資料,交流分享自己家鄉獨有的鄉土文化。筆者教學時向學生介紹家鄉兒歌,喚醒其熱愛家鄉的情感。
師我們的海門山歌曲調優美,鄉土氣息濃厚,被稱為江海平原“一枝花”,還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你們想聽嗎?
(師生欣賞海門山歌《淘米記》。)
師你聽懂了嗎?感覺家鄉的山歌怎么樣?
(學生交流。教師相機補充:《淘米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編成的第一部山歌小戲,還曾進京表演,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
師今天,我們還邀請到了欣妤阿婆,讓她來教我們哼唱幾句好嗎?
(學生一起學唱家鄉山歌。)
師哼著家鄉的山歌,你的心情怎么樣?
(學生交流。)
師山歌,寄托了人們對家鄉的熱愛。最美不過鄉音,無論走到哪,都讓人難以忘懷。
(二)創意續編故事
教材中許多“微繪本”故事采用的是開放式結尾,這恰好為引導學生續編故事留足了空間。
例如,執教一年級下冊《我不拖拉》的“微繪本”《拖拉鳥》時,筆者就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小朋友,還記得剛才的拖拉鳥嗎?學到這,你想對拖拉鳥說些什么?
2.如果你就是那只拖拉鳥,現在你準備去干什么呢?(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創意續編。)
3.如果讓你重新給拖拉鳥取個名字,你會取什么名字呢?(勤快鳥、不拖拉鳥、有錯就改鳥等。)
這樣的創意續編,有效提升了兒童的道德認知,引領兒童走向更美好的未來生活。
(三)與人物對話
閱讀“微繪本”,是一個與故事主人公、與自我“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也在引領學生認識自我、超越自我。
例如,一年級下冊《不做“小馬虎”》一課安排的“微繪本”是《小馬虎添麻煩》。讀完故事,教師提問:你們有小馬虎這樣的經歷嗎?這一下激起了他們的共鳴:“我也經常忘記帶作業本,為了這,沒少挨媽媽的批評?!薄坝幸淮?,我馬馬虎虎穿了一雙鞋就出了門,走了一會才發現穿了兩只不一樣的鞋子,于是急急忙忙回家去換,結果就遲到了?!薄懊看巫鲎鳂I,我總會因為馬虎出錯,不是漏標點,就是抄錯數字,真是煩惱透了。”接著,探尋“怎樣才能不馬虎”,學生紛紛出招。這既是為故事中的“小馬虎”獻計獻策,也是反思、改進自己的行為。這樣的“對話”,讓學生從繪本“回歸自我”,讀著故事中的“他”,述說著生活中的“我”。
(四)進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常用的一種體驗式教學活動,學生通過特定的情境、特定的角色,快速獲得實踐感悟,實現道德的自主構建。而教材中的“微繪本”故事大多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適合他們通過角色扮演提升德行。
例如,二年級上冊《周末巧安排》中的“微繪本”《小寶,不可以》的內容就來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五個場景中,五個“不可以”暗示著來自家長的命令或提醒。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具體的教學設計如下:
1.引入繪本故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聽個故事。播放配音繪本故事《小寶,不可以》。
2.拋出繪本中的問題:聽了故事,誰來說說小寶到底有什么煩惱?爸爸媽媽為什么總說“不可以”?學生討論交流。
3.聯系實際提問:你有小寶這樣的煩惱嗎?當你做什么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會對你說“不可以”呢?碰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怎么辦呢?學生交流:如果安排的活動是事先和父母約定好的,因為自己內心懈怠不想堅持了,“不可以”這樣的提醒是有必要的,我們應該聽取父母的建議;如果是家長單方面的要求,那我們就應該與家長好好溝通,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和爸爸媽媽共同制訂一份周末行動計劃,安排好周末生活……
4.布置角色扮演任務:下面就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場景來演一演吧!小組進行角色扮演,集體展演。隨機采訪,交流心得。
通過角色扮演,學生不僅走進了故事人物的內心,也學會了換位思考,懂得了當與父母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應該協商交流。學生通過“演一演”,激活了繪本的情境內涵,同時也在體驗活動中實現了道德的成長。
總之,不同的“微繪本”有著不同的道德生長點,只要多嘗試,多探索,定能讓道德與法治課堂煥發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 宋月紅.“大家排好隊”教學實錄[J].中國德育,2019(3).
[2] 馮林軍.用副版繪本引領學生過更好的道德生活——《道德與法治》副版繪本使用策略探微[J].中小學德育,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