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燕
摘 要:語文是小學基礎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應試教育的必學科目,擔負著為學生打下良好的閱讀和寫作基礎的重任。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來的語文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在教學的需要,不能夠有效地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诖耍W語文教師要不斷探究深化閱讀教學,既要深入內容,提升學生對文章風格的感受;又要通過借助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閱讀的趣味性,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閱讀活動之中;還要不斷探索和創新閱讀活動開展的形式,講究閱讀的靈活性,發現學生更加喜聞樂見的新形勢;更要巧妙結合新興的網絡信息技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優化閱讀的交互模式,實現學生學習質量的全面提升與進步。
關鍵詞: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
一、 引言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對深度閱讀更多地關注和研究,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大幅度地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閱讀效率,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但是面臨著應試教育的巨大壓力,語文教學多圍繞著專項研究、反復練習,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文本內容的反復揣摩,缺乏對文章情感的細細品味。
二、 深入內容,提升文風的感受能力
小學語文想要展開深入的閱讀教學,首要的就是深入對內容的把握和理解。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產生初步的感受力,對文章的整體分風格的把握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感受力和判斷力。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在師生平等的對話過程中進行,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對文本的內容做到深入地理解、對文風有基本的把握,這樣才能更好地展開對話和閱讀。對話教學是一種新的改革理念,它賦予了閱讀教學根本的生命力,能夠督促學生認真審視語文課堂中的閱讀和對話,充分重視閱讀的過程,重視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有著種種的不足,如在進行閱讀教學、突破教學難點時,教師總是會有意無意地給學生傳遞一些提示,期待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課前預設來做出回答和反應,而不是使學生在自主地感受中生成答案。常規來說,教師的做法是希望課堂學習能夠更加高效和緊扣教學重難點、考試熱點,但是這個過程忽視了學生的理解和表達。如學生間的交流談論,教師應該給學生預留出充分的時間來進行討論,使學生能夠更多地產生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對話中迸發靈感與火花,教師也能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多多參與,進行方向性的引導和幫助,及時地捕捉、組織全班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將“正確答案”放到一邊。引導學生進行大范圍、深層次的討論。
例如在閱讀《憶讀書》時,教師應該帶領學生來品味文章的行文風格,在引導學生進行自讀的過程中,使他們感受到作者“綿綿回憶風格”所散發出來的感染力和魅力。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展開深入和拓展,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閱讀冰心女士的其他作品,如《小橘燈》《寄小讀者》,讓學生對冰心女士的作品風格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通過感受文風,能夠引導學生開展與作者之間的對話,進一步深入地了解作者和文本。
三、 借助情境,增添閱讀的趣味性
對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對萬事萬物十分好奇、各方面飛速發展的時期,但是由于知識儲備、生活經驗、學習方法等內容都受到限制,所以他們很難在一件事情上保持長久的注意力。因此,教師應該充分營造有助于學生深入閱讀的情境,給學生更加形象、直觀的感受,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同時,能夠不斷提升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應試教育下,幾乎所有的教與學都是圍繞著分數的,只重視短期內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對于學生長期發展的能力不夠重視。因此,小學語文課堂上深度閱讀的開展一直面臨著重重困難。在閱讀課堂上,教師可以開設主題課,根據提前設定的主題布置不同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閱讀帶來的樂趣,自身感受到濃濃的閱讀趣味性。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話劇、舞臺劇等形式的表演模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對閱讀材料的演繹,首先要把握好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在閱讀過程中對人性格和特色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表演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人物的理解;其次,表演的準備階段和結束后,小組內可以展開豐富的討論,發表自己對于自身角色、其他角色、環境、情節等文章要素的理解,這樣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深度閱讀的效率和效果。再比如,教師可以開展一些閱讀活動,活動仍舊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堂形式,因為在活動中,學生能夠充分地感受到自己的主體性地位,然后充分展示自己的閱讀理解,還能和同學互相交流、溝通、分享。如舉辦詩詞分享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自己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整理自己的語言、情緒和感受,在原來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有更加系統化的成果與進步,學生還會一反常態,積極地聽取其他學生的發言,在聽和說的過程中實現對閱讀內容的深化理解和寬度拓展,大大提升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效率;還可以舉辦閱讀交流分享會,活動的形式是一個很好的氛圍,它使一些平時不敢發言、不想表達自己想法的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閱讀的學習過程之中。
四、 創新形式,講究閱讀的靈活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常設置了固定的閱讀模式和形式,學生必須按照固定的方法和形式去看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不利于深入的閱讀教學。為了促進小學語文閱讀的深度教學,教師應該充分創新閱讀的形式,追求閱讀的靈活性,使學生充分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多加思考和探究,這樣才能產生更多和更加深刻地感悟。有的教師指導學生讀書,就像組織課內的課文閱讀一樣,限制學生用統一的方法來讀,例如齊讀、分角色讀等等,甚至還統一了閱讀的方式和要求,這些形式的設置都使學生沒有自己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所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如果單純按照教師要求的固有的形式去展開閱讀,學生每天都捧著這樣的任務去讀書,自己的感受都是像完成任務一樣在讀書,沒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讀書的形式也變成了完成任務的工具。其實,讀書從來沒有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都應該基于學生的閱讀基礎和閱讀習慣,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自己感興趣的閱讀形式展開閱讀,有助于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充分地在閱讀中展開自己的思路和探究,然后產生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在一貫的閱讀教學中,我們習慣于挖掘文本和句子中的深刻含義,追究到底,如果把這個閱讀形式延展到學生的課外閱讀上,學生的閱讀必然被引導走進死胡同。教師要重視對閱讀形式的創新,在學生感受到輕松、愉悅的新形勢下進行閱讀,能夠引導學生不斷拓展知識面,舉一反三,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不斷探索到自己的方法,然后多多體會和感受。一定要從宏觀上去把握和滲透,使學生多多感受,在內容、情理和語言藝術上有更多獨有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