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英語是語調語言,語調在口語中起到傳情達意的作用。語調系統的重心是調核,調核是語調群最突顯的音節,體現了信息焦點。調核位置的差異會產生不同的言外之意。本文以一段英語對話為例,對比英語學習者朗讀錄音與本族語者錄音在調核位置上的差異,發現學習者調核位置隨意,最突顯音節并未體現信息焦點;能找到無標記調核位置,但難以確定置于功能詞上的有標記調核。此外,學習者朗讀調核音節時,音高、音響和音長都沒有突顯,調核音節和其他音節區分不夠明顯。建議教師選擇有本族語者錄音,且調核特征明顯的英語素材,幫助學生通過錄音對比,理解并能正確判斷調核位置,從而恰當表達應有之義。
【關鍵詞】調核;對比;朗讀錄音;調核位置
【作者簡介】冀雨辰,天水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英語語調是講話時聲調抑揚頓挫的模式。語調表達說話人的思想、感情和態度,語調是達意的。同一句話,用不同的語調可以表達說話人不同的態度,因此王桂珍(1996)強調不應僅僅聽說話人說的內容,也要聽他是如何說的,因為“如何說”和“說什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理解話語。由下面兩則對話可以看出語調的不同可以傳達完全不同的意思。
Dialogue 1
A: I was invited to give a lecture at Lanzhou University yesterday.
B: What did you say?
Dialogue 2
A: Her husband was arrested.
B: What did you say?
A: I said, “HER HUSBAND WAS ARRESTED”.
以上兩則對話,對話1 中的B用降調,表達的意思是“你講了些什么”;而對話2中的B用高升調,表達的意思是“你說什么”,言下之意,對A所說內容難以置信,需要A再重復一遍,以確認聽到的內容,于是A又重復了一遍,而且對每個詞都予以強調。
因此,對于英語來說,語調是話語的靈魂,恰當的語調才能傳情達意。而很多英語學習者由于沒有系統地學過語音知識,尤其對超音段特征——語調的使用沒有概念,并且受母語輕語調重字調的影響,說起英語平鋪直敘,雖然聽者聽得明白,但其內容卻顯得蒼白無力、味同嚼蠟。因此英語教師有必要在英語教學中加強語音尤其是語調知識的傳授,并且輔以各種練習促進學生對語調的理解及運用。筆者在教學中向學生介紹了Wells(2006)的3T理論,即tonality、tonicity以及tone。“tonality”指語調群的劃分,即把話語內容分成不同的語段,“tonicity”指一個語調群的調核位置,找到了調核最后確定用什么語調,即“tone”。語調群的劃分通常與意群相對應,即把意義相關的詞組合在一起構成語調群。調核是重讀音節中最突顯的音節,分為無標記和有標記調核。英語句法結構是舊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因此調核通常置于語調群最后一個實義詞上,這叫作無標記調核,但有時說話人為了強調或對比某一信息,把調核前挪到調群中任何詞上,這叫作有標記調核。調核位置確定,就選擇使用恰當的語調。英語語調從功能上講,主要有三類:降調、升調、降升調。降調表示結束、明確、命令、嚴肅;升調正好與降調相反,表達遲疑、不確定、疑問、委婉等含義。降升調表達的是“言外之意、話里有話”或僅僅表達話語未完結。筆者發現對于Wells的三重語調系統,學生的問題主要存在于調核位置的確定,而田朝霞(2005)認為語調系統的核心是調核位置,它是調群中語調變化的轉折點,亦是劃分調群的重要依據。針對這一情況,筆者選擇一些調核特征明顯且有本族語者錄音的英語素材,學生先嘗試自己朗讀并錄音,再通過反復聆聽本族語者的錄音,對比自己與本族語者在調核位置上的區別,明白調核位置的偏差會改變說話人的信息焦點,失去應有之義。以下面一段對話為例,筆者對全班30人的錄音和本族語者的錄音進行對比,發現調核位置存在很大差異。具體差異見表1。
該對話共有8句,是警察詢問一位婦女有關銀行搶劫案信息的一段話。對話以簡單句為主,因此調群的劃分相對簡單,共有13個調群。①③⑥⑨?這5個調群是一個或兩個單音節詞構成調群,調核自然而然落在唯一的單詞或較重要的單詞上。如在調群①中調核為Miss,學習者和本族語者的調核位置沒有區別。然而在調群②中,學習者無一例外地都重讀Friday,Friday是調核的最后一個實義詞,且第一次出現,因此學生理所當然地認為是調核單詞。而本族語者的調核卻在usually上,因為Friday這個時間對于警察和婦女都是已知信息,警察想知道的是該婦女是否“經常”去這家銀行,因此本族語者對usually給予強調。根據警察的語調,在調群④婦女把調核落在every上,她告訴警察“每一個”星期五都來這家銀行。而對于調群④的調核,朗讀正確的學習者只占60%,依舊有40%的人在Friday上給予重音,這說明這些學生不了解調核的三個作用,即給予強調、用于對比和凸顯新信息(畢冉,2005)。這里相較于Friday,every是凸顯的新信息。調群⑤“Do you see the robbers?”,警察想知道的是該婦女是否“親眼”看見強盜,因此本族語者朗讀時重音落在see上面,顯然婦女根據警察的重音明白他的意思,于是回答時重音落在了heard上,強調她是“聽見”而非“看見”的。而有78%的學生仍然把調群⑤的調核放在最后一個實義詞robber上,顯然他們不會從上下文來判斷這個調群的信息焦點,仍然僵化地認為調核總是在最后一個實義詞上。在調核⑧中,有35%的學生把sound予以重讀,而65%的學生重讀了最后一個實義詞alarm,沒有一位學生像本族語者一樣把重音置于you上。重讀sound的學生可能認為警察想知道婦女是否“聽見了”警報,而重讀alarm的學生認為“警報”是一個新信息。本族語者出乎意料地將重音置于you上,因為警察此時想知道婦女“本人”是否聽到了警報,因此我們發現調核也會落在代詞這樣的功能詞上,用于突出對比。在調群⑩中,本族語者的調核落在else上,對比前面的you,強調“不是我,是其他人”。而有55%的學生重讀了someone,可能認為someone else是個復合短語,而復合短語重音通常在前一部分,只有45%的學生正確地對else予以重讀。在調群?中,有70%的學生調核和本族語者一樣,置于three上,只有30%的學生放在最后一個實義詞men上,顯然大部分學生能理解此時警察想要知道是不是有“三個”盜賊。調群?中,學生都能和本族語者一樣,重音置于two上,因為two是調群里最后一個實義詞,這是調核通常所在的位置。
通過對比本族語者與學習者的調核位置,筆者發現學習者對調核位置已經有初步的掌握,體現在:首先,對于無對比、強調因素的簡單調群可以正確地找到無標記調核所在的音節并在朗讀中給予重音;其次,對對比信息明顯的調群,少部分學習者已經能夠從上下文中確認對比信息并標注調核。但也存在幾方面的問題:1.不了解調核最重要的作用是凸顯調群的“信息最高點”,因此調核常常置于調群的最后一個實義詞上,而這個實義詞并非總是調群的信息焦點;2.對于有標記調核的使用能力欠缺,認為調核應該置于實詞上,而虛詞卻總是被忽略,不懂得說話人可以因為強調或對比某信息而把調核放在任意詞性的單詞上;3.調核音節是調群中音高、音長和音響最突出的音節,這些特點使發話人足以突出該音節,由此聽話人足以辨認該音節。而學習者在調核音節的發音方面無論力度、響度或時間的延長都不夠,以至于調核音節與其他音節區分不甚清晰,這說明學習者對于調核的理解還存在欠缺,因此對確認調核音節學尚有猶豫,缺乏信心。
基于以上對比研究,筆者認為英語學習者對調核位置的判斷還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語音訓練來加強理解和運用能力。建議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搜集語調特征明顯、有標記調核頻繁出現且由本族語者錄音的英語素材,讓學生朗讀并錄音,并通過對比本人與本族語者錄音中調核位置的差異,理解調核位置的改變可以轉移信息焦點,失去文本的原有之義,從而學會正確判斷調核位置,并用恰當的語調表現應有的情感和態度。
參考文獻:
[1]畢冉.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朗讀口語中調核位置的發展規律[C].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10.
[2]田朝霞.英語口語語篇中的調核位置與信息焦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4):60-64.
[3]王桂珍.英語語音語調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