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文明綿延五千余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一代代人傳承的寶貴精神財富。處于黃河流域的山西省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山西當地高校的英語教學偏重以西方國家的人文、歷史、經濟、科技等內容進行語言知識傳授,英語課程中對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的力度比較弱。本文就高校英語教學融合非遺文化內容進行了價值探討,并對實際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從文化意識、內容形式等方面融入非遺文化元素展開研究,目的是在學生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更好地落實本土非遺文化保護和宣傳思路,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為對外交流打好堅實基礎。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山西非物質文化傳播推廣;教學途徑研究
【作者簡介】許曉晴,晉中信息學院。
一、外語教學中融合非遺文化教育的意義
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近年來語言學界有關語言文化傳播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很多學者不約而同地認為學習者在熟知母語文化和熟練掌握語言技能的基礎上,能夠具有很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教學不論方法多么卓越,形式如何豐富,其目的是將語言運用到實際生產生活中,更好地促進不同文化間思想與信息的交流。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是大學生必修基礎課程。大學英語的學習目的是通過語言學習讓學生熟練掌握英語知識,靈活運用英語語言技能進行交流。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具有豐富的文化功底、掌握扎實的英語語言技能將是求職者的一項必備能力。
山西高校學生來自全國,但是超過半數學生來自山西本省和鄰近省份,他們對山西文化并不陌生,有親切感但是認知層次不高。在外語學習中讓學生接觸山西非物質文化,可以提高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在英語語境中認知山西非物質文化有助于提升本土文化凝聚力,一來學習了英語知識的運用,二來提升了學生在文化認知基礎上的文化歸屬感。以山西面食文化為例,它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為世界飲食文化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日本面食、韓國面食,越南面食等其他國家面食中都可以看到山西面食文化的影響。學生通過感受山西面食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演變發展,能夠由內而外地激發出滿滿的文化自信。時代雖不斷更迭革新,但面食文化在現代社會是人們必不可缺的生活方式,傳統的味道未被遺忘,反而發展壯大起來,生存空間寬廣。將本土非遺文化納入高校外語教學,為提升學生綜合文化素養提供了重要參考。學生在外語學習中能夠以切合本土的文化元素進行語言運用,同時提升了對本土非遺文化的體悟。將山西獨有的非物質文化納入山西當地高校教育體系中,是對本土非遺文化的有效保護,是拓展本土非遺文化傳承路徑的有效策略,同時也是提高非遺文化傳承效果的有力保障。大學生作為吸收新事物能力快、求知欲強、文化基礎好的高素質群體,是我國非遺文化傳承的主力軍。特別是通過外語學習來理解我國傳統文化,能夠明顯增進學生對國內外文化的理解,促使國內外文化交流朝更快更好的方向發展。
二、英語課堂中非遺文化傳播所面臨的問題
筆者在多年英語教學中發現,學生的英語學習除了英語課程,往往會按照自身喜好從時下流行的英文歌曲、影視作品等文化元素中尋找資源來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輸入很少,非遺文化和他們的日常生活學習是割裂的,他們幾乎不能用英語正確地表述本土非遺文化。西方文化的確對我國民族文化有一定的沖擊影響,語言技能可以“拿來主義”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但是對外語言交流必須以民族文化為背景,而本土非遺文化是一個能體現交流者價值的領域,語言學習者非但不能遺忘本土非遺文化,而應該對此予以重視。
學生在多年應試教育體系下已經形成了以考試為導向的思維定式,學生對于本土非遺文化或者中國傳統文化的不考而學有一定的抵觸心理,即便進入大學依然存在以應付各種考試為目的、懷著準備考試的心態學習的情況,這種功利的態度不利于激發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和熱愛。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大學英語教師自然也受到自身專業局限性的影響,對我國非遺文化的研究不深,甚至對傳統節日、風俗、禮節等文化元素完全不知曉。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很難做到中西合璧,即既對歐美文化深入講解,又能在對比中傳播中國非遺文化。教師隊伍需要加強對非遺文化的學習研究,增強運用外語來表述中國文化的能力。
目前大學英語的線上線下教學多從歐美發達國家的人文、歷史、政治、經濟,科技方面取材,這樣的長期訓練使學生自然對歐美文化了解越來越多,是在缺席中國文化輸入的課程中,學生會漸漸忘記以前識記的中國文化知識,更別說寶貴的中國非遺文化,甚者有學生在分辨中外文化元素中會因缺乏中國文化知識儲備而產生混淆。
另外,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英語運用能力,但是其對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考核比例很低。所以在多重因素的制約下,大學英語教師對中國非遺文化的了解與研究是不足的。
三、非遺文化傳播與英語教學相融合途徑研究
受地域因素影響,我國很多非遺文化傳播緩慢,會有很多教師未知的非遺文化。高等院校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陣營,有責任和義務去做好非遺文化的保護和推廣工作。高等院校可以結合當地文化特色開展非遺文化教育工作,譬如定期請非遺文化傳承人來學院做報告,或建立院校非遺文化工作室,讓一線教師充分領略非遺文化,接受本土傳統文化熏陶,提高非遺文化綜合素養。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非遺文化的傳播是一項重要而有難度的任務。將非遺文化納入英語教學體系中,不僅需要教師選擇合理的非遺素材,且需要與所講英語教材內容相結合,在傳授西方語言文化知識過程中巧妙地幫助學生對本土非遺文化有一定的認識理解。以山西面食文化為例,面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具有文化底蘊濃厚、形式豐富、易于體驗的特點,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義。山西地勢復雜,土地貧瘠,干旱少雨,山西人民在與大自然長期斗爭過程中讓簡單的白面變成了豐富多樣的面食,這正體現了山西人勤勞、勇敢、不服輸、樸實的精神。所以將面食文化內容納入英語教學需以“以人為本,德行兼備”為首要出發點,這樣選編的面食文化內容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而且利于學生增加對本國文化的學習熱情。在英語課程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吸收運用能力,采取中西文化內容對比、情景化訓練對學生的對外交際能力進行多重演練,從而提高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語言運用能力。
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有著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在大學英語整個教學階段可以根據實際英語教材結合本土不同類型的非遺資源進行融合講解。大學英語教學融入我國非遺文化元素的目的是保護和宣傳傳統文化,所以教師要在把控好非遺文化數量和難度的前提下,將所選非遺內容與英語教材內容相結合,帶領學生對中西文化的內容、形式、內涵等進行對比學習,引導學生進行非遺文化通識教育。教學的主線仍然是練就學生熟練的聽說讀寫能力,練就扎實的英語基本功。在講述非遺內容時要注意讓學生積累中國文化詞匯量,掌握標準的翻譯方法。
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求知能力,教師在非遺內容、問題延伸方面要做好把控。面對大一新生,難度不宜高,以激發學習興趣、求知欲望為主。可以組織學生實地參觀非遺文化資源,這有助于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理解。進入大三以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結束英語課程學習,而出于考研或就業目的,大多數學生并沒有就此停止英語學習,此時學生對于社會認識、個人發展有了進一步思考,對外語的學習會考慮文化層面的價值,那么學生結合個人所學專業、家鄉傳統文化資源,進一步將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學習、研究、對外傳播,是一條有現實意義的路徑。而針對英語專業的學生,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將相應的非遺文化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引領學生對非遺文化的內容形式、內涵意義等作出分析,這樣有助于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本土文化情懷,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和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同時教師可以建議英語專業學生進行畢業論文選題時傾向于本土非遺文化相關研究??傊?,在學生各個學習階段,以積極的方式引導學生養成本土非遺文化思考學習習慣,在潛意識中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這樣當新一代青年有機會對外交流時,學習民族文化的意義就會被最大限度地展示出來。
大學英語學習課時有限,要想把非遺文化根植于學生的腦海中還需要各方做很多工作??上驳氖?,筆者所在學院已經在非遺文化保護和發展上邁出了關鍵的步伐,學院已成立了形意拳研究中心,在學院人才培養方案中增添了傳統武術模塊,并聘請了形意拳傳承人為指導老師,面向全校學生傳授形意拳課程。在形意拳傳承人大力支持下,學院深入形意拳理論研究,編纂了形意拳教程。學院一來投入了大量資金為圖書館購入了非遺文化相關書籍和雜志,為全校師生展開非遺文化研究學習建立了快速通道;二來將主持太谷區非遺文化展示中心的軟硬件建設工作,讓非遺文化融入學院教學實踐,形成獨到的辦學特色。
高等院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綜合運用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任何專業方向的學生都應好好學習中國文化,尤其是以外國語為主修專業的學生,他們可能在外國語方向的文化知識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對本國文化的學習程度有可能仍停留在高中水平,教師不能片面的引導學生重視西方文化而忽略本國文化的學習。中國是文化大國,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有責任將先輩留下的精神財富發揚光大。我國有不少非物質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受多方面沖擊影響而面臨失傳的可能,高校承擔著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領域研究的責任,高校英語教學要抓好非遺文化的傳播和保護工作,探索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且中西合璧的英語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胡蝶,陳曦.文化自信視域下的高校外語教學[J].人民論壇,2019 (11):134-135.
[2]姜楠楠.山西面食文化傳承與品牌創新[D].華中師范大學,2018.
[3]毛曉瑩,夏蘭.論英語教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的作用[J].內江科技,2017(11):47-49.
[4]孫躍進.讓山西面食走向世界[J].大眾標準化,2016(7):20-22.
[5]萬鵬飛.跨文化交際背景下中國文化缺失與國家文化安全[D].齊齊哈爾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