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高校學生開展關于外語課程思政化的上課內容、教學方法、實際效果和改進措施四方面的調研,了解學生對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化的認識和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化的現狀,對分析外語課程思政化現存問題、優化課堂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外語課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外語課堂;課程思政;課程整合;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王迪,寶雞文理學院。
一、引言
教育關乎中華民族的復興,關乎國家的前途命運。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各級學校全面構建高校思政工作體系,“緊緊抓住落實高校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根本任務的兩個中心環節——思政課程建設和課程思政建設”。
課程思政受到諸多學者和各門課程教師的關注和重視,關于課程思政的研究既涉及理論指導和實踐方法,又涵蓋宏觀和微觀的論述探討,通過細致梳理各項研究成果不難發現,現有的外語課程思政化研究理論和實踐成果仍有不足之處。
基于此,筆者從外語課程思政化的上課內容、教學方法、實際效果和改進措施四方面進行調研,了解學生對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化的認識和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化的現狀,對分析外語課程思政化現存問題、優化課堂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外語課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重要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二、研究設計
1.研究目的。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從學生視角了解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化的現狀,探究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化的現存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2.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對象是從25所高校(復旦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南石油大學、甘肅中醫藥大學、西安財經大學、延安大學、青海師范大學、和寶雞文理學院等)隨機抽取的100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實際收回問卷98份。
3.研究工具。調研使用“問卷星”App設計問卷問題并發布問卷,涉及5類共22道問題,單項選擇題16道,多項選擇題4道,陳述個人信息或觀點的開放性問題2道,問卷調查要求被調查者從給出的選項中選擇最符合自己實際情況或現狀的選項。若提供的選項不能反映被調查者的實際情況,還有“其他”選項作為補充來添加文字說明。
4.問卷內容。,問卷分為五個維度調查高校外語課堂思政化的現狀,具體如下:
(1)個人及高校的外語課程基本信息(共計4道):您在哪所學校?您每周英語課是幾課時(50分鐘為一課時)?您認為英語課最重要的是什么?英語課讓您獲益較多的是哪些方面(可多選)?
(2)外語課程思政化的上課內容(共計6道):您認為在英語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嗎?您的英語老師經常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嗎?您的英語老師經常比較中西方價值觀從而提升您的價值判斷嗎?您的思維方式是否因為英語課有過改變或拓寬?您的英語老師對教材的思想內涵充分挖掘了嗎?您的英語老師會把教材內容升華到思想政治教育層面嗎?
(3)外語課程思政化的教學方法(共計4道):您的英語老師經常用哪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品質(可多選)?您認為哪種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效果較佳(可多選)?您的英語老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使用直觀教具、教學課件、多媒體、視頻或音頻等設施嗎?您喜歡英語老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嗎?
(4)外語課程思政化的實際效果(共計4道):您的英語老師在課堂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氣氛如何?您的英語老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注重課堂信息的反饋和評價嗎?英語老師對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幫助是什么?如果用滿意度來評價您英語老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您對英語課的綜合評價是什么?
(5)外語課程思政化的提升和改進(共計4道): 英語教材應該增加關于中國文化或提升民族自信心的材料嗎? 關于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您認為英語老師應該怎么做(可多選)?您認為英語老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改進嗎?關于高校英語課程思政化,您有何看法?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簡要回答即可)?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個人及高校的外語課程基本信息。盡管43.88%的高校外語課時數為2課時,但56.12%的高校外語課時數為4課時及以上;71.43%的學生認為英語課堂既要“學習英語知識”和“學習外國文化”又要“培養國際視野和民族情懷”;英語課使學生獲益頗多的方面有“英語語言知識”“外國文化知識”“打開認識世界的窗口,開拓國際視野”和“洞悉文化差異,提升兼容并包的家國情懷”,均占60%以上。
外語課程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視且極受重視的一部分,外語課程兼具語言文化知識學習和培養價值觀雙層功能,二者缺一不可,而現今的外語課程未充分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外語課程思政化的上課內容。85.73%的學生認為在外語課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在外語課堂“經常”受到外語老師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生占比30.61%,27.55%的學生選擇“偶爾”和“從未”;31.63%的學生“經常”在外語老師比較中西方價值觀中提升了自己的價值判斷;66.63%的學生“偶爾”因外語課改變或拓寬思維方式;61.22%的學生認為外語教師對教材的思想內涵挖掘程度為“較為充分”,“非常充分”占比不到三分之一;50%的學生認為英語教師“偶爾會”把教材知識內容升華到思想政治教育層次。
外語課堂是組織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視的平臺,而外語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淡薄,未能充分利用課堂提升學生的價值判斷、拓寬學生的思維方式,教材內容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也未能有效揭示和傳授和學習。
3.外語課程思政化的教學方法。經常使用“直接講授法”的外語教師占比73.47%;76.53%的學生認為“情景陶冶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法;19.39%的外語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無任何教學輔助設施或工具”,80.61%的教師“經常使用PPT教學課件”;71.42%的學生“喜歡”外語老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因為老師自己講授得生動形象”或“因為老師使用形式多樣、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工具或設備,如音頻、視頻、多媒體等”;近五分之一的學生選擇“老師幾乎很少講,談不上喜不喜歡”老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教師提高講授技巧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配合多媒體會使思想道德教育更生動形象。直接講授法、小組討論法和PPT或視頻演示法是外語教師常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效果甚佳,但并未經常使用學生認為效果最佳的情景陶冶法。PPT課件、音頻和視頻是容易準備、教師常用的教學工具。教師在多種教學設施和工具的使用上有所欠缺,教具不夠豐富,甚至放棄使用教具。更有甚者,忽略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內容。
4.外語課程思政化的實際效果。36.73%的學生認為外語課堂的思政教育“氣氛一般,但是激發了我的興趣”,而近四分之一的“同學們都沒興趣”或“老師根本不教育,沒氣氛”;53.06%的外語教師“一般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時的課堂反饋和評價;近五分之一的學生認為外語教師對思想道德教育“無幫助”;24.49%的學生對外語老師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滿意”。
學生對外語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總體比較滿意。課堂反饋和評價行為不足,教師未能給學生提供恰當準確的價值判斷或引導。外語課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可提升學生的認識和判斷能力,但對于學生的道德實踐改變不足。
5.外語課程思政化的提升和改進。針對教材是否應該增加中國文化或提升民族自信心的材料這一問題,46.94%的學生認為“防止西方價值滲透,非常應該”增加相關材料;關于優化教育內容,選擇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地更新教育案例”占比80.61%;近四分之一的學生認為外語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非常需要”改進。
外語教材中已有很多關于中國文化或提升民族自信心的材料,但仍應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材料來弘揚愛國主義、培養民族自信心、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謹防西方價值滲透。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地更新教育案例,了解學生的現實需求,結合當前熱點聯系新概念新成果,挑選學生喜歡的話題并更新教學方法。
四、建議
通過對高校外語課堂思政化進行調查分析可知,外語課程未充分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針對外語課堂思政化的調查分析結果,提出以下具體改進措施和建議:
1.優化課程內容,細化教育目標。教學內容要凸顯立德樹人理念和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無常識性錯誤,不違背科學原理,章節順序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符合學科知識體系邏輯,教學內容篇幅恰當適宜,使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可以聯系實際得以發揮運用,符合日常生活和職業發展的特點。教學內容可以選取對學科有貢獻的學者或大師等人具有教育意義的事件,聯系教師個人的寶貴生活經驗和經歷,揭示學科的發展方向、專業定位和國家需求等;發掘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如中國元素、中國故事;發掘“自帶”的思政元素,如學術誠信與剽竊專題等;關注社會熱點,分析具體的社會現象,針對現象提出社會普遍關注且有探討價值的社會問題,尋找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呈現價值和思維;關注失敗的教訓和警示性問題,理性分析,提高信息辨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體現前沿性和時代性,反映學科專業、行業先進的科學理論成果,展現跨學科跨文化思維、產業實用技術與學科理論融合、多門類學科項目的實驗或實踐融合。
外語教材內容針對不同門類的專業要體現育人目標和特色,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所偏重。面向文化歷史專業學生教學對,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改革過程中的先進文化、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跡。面向經管類專業學生教學時,培養學生經世致用、愛國誠信、道德品質與法律思維兼修的意識。面向師范類專業學生教學時,注重師德師風、愛國守法、規范從教等教育。面向藝術類專業學生教學時,培養其審美、人文素質和文化自信。
教師設定的教育目標需切實可行,符合課程大綱要求,注重學生知識與實踐的結合,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綜合發展,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分析和解決科研或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內容設計多方位、多維度,如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等全方位的培養。
2.豐富教學方法,巧用現代技術。教師落實教育目標和教學內容,依靠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用具。運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師有的放矢地組織專業知識內容和思想政治教育,而非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強硬、生硬地灌輸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安排課堂時間,在講完專業知識后用幾分鐘“完成任務式”的思政教育并不可取。
學生熟悉教師,熟悉教學環境,對課堂難以產生興趣和熱情,可更換教學用具增加課程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和新鮮感,沉浸于學習,樂于學習,寓教于樂。
科技的發展帶動了社會和應用技術的變革,現代信息技術應運而生,教學新技術、新手段、新工具頻出,如MMOC、SPOC、雨課堂等,把握時代發展的趨勢和潮流,熟練、有效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充分體現混合式教學的優勢,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充分考慮教學重點和難點,有針對地進行設計,使教學相得益彰。
獨立學習(如外語課堂中學生個人的“presentation”)和合作學習(如小組討論、合作調研)是教師在外語課堂組織活動必不可少的形式,既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能力,又提高學生的表達交際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組織不同的活動,如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小組競賽、個人比拼,充分發揮個人智慧和集體智慧。
備課并不能解決教學過程中的一切問題,學生課堂上的靈機一動和智慧火花使教學過程“意外”頻出,教師必須提高課堂應變能力,發揮教學機智,轉變思路,和學生互動,才能使臨場發揮有亮點,變教學“事故”為教學“故事”。
3.測評教學效果,組織教學評價。高校外語課程思政要融入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在研讀教材、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之初,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并應用在實際的課堂活動、教師教學研討會、作業布置、論文撰寫等環節。
考核方式不宜呆板化、唯一化,不應過分注重傳統“紙筆”式測試,測試和考核的模式可多角度、多形式、多平臺、富有實踐性。采用多種作業評價形式,如探究合作、撰寫論文、報告答辯,加強非標準化、綜合性等評價,評價手段恰當必要,契合相應的人才培養類型。考試考核評價嚴格,體現過程評價,注重學生實際的學習效果評價,設計多維度教學評價量表。學生可在線上查閱資料預習或自主學習,課后使用網絡平臺完成或提交作業、參與測試等,結合線下師生面對面教學活動,使教學評價連貫完整,評價過程可推敲、回溯,制訂積極有效的診斷改進措施。
學校量化考核教學效果并及時組織教學評價和反思會議,同時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合理的工作量計算機制、教學管理與質量監控機制等配套支持,并不斷完善。改革迭代優化,有意識地收集數據開展教學反思、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進,不斷優化教學的設計和實施。用問卷調查、考試成績、能力測評等方式檢測學習效果,調研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學習獲得感、對教師教學以及課程的滿意度是否有明顯提高。
五、結語
發掘高校外語課程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內容,發揮外語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把思政教育內容巧妙靈活地融入外語課堂教學活動的各部分,合理有序,步步銜接,實現外語課堂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無縫融合,發揮課堂所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這是外語教師職責所在。高校外語課堂的思政教育任重道遠,潛力無窮,還需外語教師不斷探索、實踐和反思。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OL].(2019-8-14).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2]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 2017(Z3):11-14.
[3]成矯林.以深度學習促進外語課程思政[J].中國外語,2020(5):30-36.
[4]周秀敏.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外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0):47-49.
[5]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