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春
【摘? ? 要】小學數學被普遍認為是主干課程,是小學生涯的重要學科,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開端。教師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高效率、高質量的數學課堂可以讓學生增加對數學學科的理解與興趣,促使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將數學與生活結合,形成自主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方法?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7.126
高效,即花更少的時間做出更多的成效,完成比別人更多的任務,同時確保質量和數量不能低于他人。小學數學是一門具體又抽象的學科,具有比其他學科更強的邏輯性,高效的課堂可以讓學生快速理清邏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師生雙方既然同是教學的主體,那么,學生與教師應該共同付出行動來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需要改善教學模式,學生則需要更加集中注意力。由于小學生年齡尚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改善教學模式的同時還需要幫助學生專注于課堂。因此,筆者將從課前預習法、舉一反三法、框架結構法這三方面入手,探討如何構建高效課堂。
一、教師可采取課前預習法
據了解,學生對自己熟悉的東西更愿意了解,而對陌生難懂的知識有抵觸心理,如果能讓學生提前接觸下一堂課的主要內容,那么在新的課堂上,該內容就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不少學生會忽視教師布置的預習作業,因而達不到預習效果,如果教師稍微強制一點,對預習內容加以檢驗,比如課前提問、小測試等,檢驗學生的預習情況,在學生已完成的預習內容基礎上再實施教學計劃,顯然比從零開始實施更加高效。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課前預習可能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
(一)教師可針對預習內容提出趣味問題
預習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但不少學生認為完成當天學習任務后已經沒有精力再預習下一堂課的內容,因此教師提出針對性的趣味問題會更容易讓學生從無形中接受預習這項任務。數學本身是一門有趣、益智的學科,只要在數學世界里找到了學習的樂趣,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愛上數學,不僅能自覺地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堂作業,還會在生活中積極地尋找數學的影子,學會獨立思考、自主學習。例如,教師在講授立體形狀前,可以讓學生先在家里、教室或其他場所尋找有哪些立體形狀,將這些立體圖形畫一畫,相比十道口算題和解方程,學生更愿意完成這樣的預習任務。
(二)教師應鼓勵和嘉獎完成預習計劃的學生
對于積極努力、保質保量完成預習任務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鼓勵和嘉獎的方式,尤其是平時學習態度不是很專一的學生,在獲得教師的鼓勵后,能夠始終保持對課前預習的熱情,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預習的好習慣,這對學生未來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預習可以提前了解教師要講授的內容,在課堂上能夠與教師更好地互動,形成活躍、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探討交流,互相學習。
(三)教師應對預習效果進行檢驗
對于學習不自覺、需要教師監督學習的學生,教師可以對其進行預習效果的檢驗,使學生加強對預習重要性的了解。不管預習內容的多少,學生對下一堂課至少能夠有印象,在課堂上更愿意跟隨教師的思路學習。預習可以讓學生提前知道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點,使學生在課堂上聽講時更有針對性,用心鉆研難點重點,對課堂效果的提升至關重要。課前預習再加上課堂上認真聽講難點,可以使學生大大減少課后寫作業的時間,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增加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達到課堂上高效學習的效果。
二、教師可采用舉一反三法
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學生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教師退為輔助,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起到疑問時及時解答、教授學習方法的作用。數學和眾多學科一樣,講究“萬變不離其宗”,只要學生真正掌握了“宗”,就能看透大部分的“變”,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學會遷移能力,學會在不同的題型中尋找相似的規律,這正是古語所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舉一反三就是教師通過講解一個典型案例,讓學生深刻理解案例中的方法與思路,使學生再遇相似情景時能自主思考、靈活運用。
例如,在講解內角和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講解基本圖形,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從如何測量、如何運用公式、解釋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的原因等方面講解,使學生從根本上理解內角和,之后再教授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多邊形的內角和時,就可以運用舉一反三的方法,將多邊形與三角形相對比,尋找其中的相似與不同,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多邊形內角和。以此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一個知識點的原理,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新的知識,使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三、教師采取框架結構法
數學是一門有規律、有結構的課程,學生掌握了課程學習方法后,還需要將學過的知識點進行鞏固,千萬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學生能夠將學過的知識牢記在心,用已學知識積極參與課堂師生互動,這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之一。教師可以采用框架結構法幫助學生回憶已學內容,將同類知識放到同一框架,由點到線,由線到面,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幅有順序、有邏輯的思維導圖,需要提取某個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快速將學過的知識點用在需要解答的問題上,確保速度與質量并存,實現高效課堂的目標。
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采用框架結構法,將教學內容按照一定的規律或關聯性分類,不必完全跟隨教學計劃表教授課程。教師還可以將教學過程一分為三,用最后三分之一的時間來進行總結性的框架復習,一定不要為了趕教學進度而忽略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高效課堂是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尋找既可以讓學生快樂學習又可以讓教師輕松教學的方式,是教師共同前進的方向。構建高效課堂不僅有利于學生挖掘自主學習的潛力,而且新型的課堂模式考驗著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思想觀念,對教師改善教學模式、促進教師專業素養起著反作用。上述方法使學生在教學中發揮更有力的作用,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會用、會創新、會創造,才能在教學中建構起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向光明.淺談“舉一反三”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A].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第三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1.
[2]丁永真.數學學習結構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季國棟老師“倒推”策略教學兩個環節的異構[J].江蘇教育,2013(7):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