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課文《夏天里的成長》《盼》為例,闡述統編語文教材精讀課的教學設計,借助導學任務單梳理全文,抓關鍵段落感受教材選材之妙,以問題為引領引導學生歸納、內化文章寫法,為學習寫作做鋪墊。
【關鍵詞】統編語文教材 精讀課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5-0063-03
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教師教學用書》明確指出:“本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教學與其他單元的精讀課文側重點不同,主要圍繞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來進行,語言積累不必做過多要求,應著力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圍繞中心寫了哪些內容。”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文《夏天里的成長》,教學目標是習得“圍繞中心意思,選擇不同方面或不同事例來寫”的方法;課文《盼》的教學目標是習得“圍繞中心意思,將重點部分寫清楚”的方法。本單元中“交流平臺”欄目,梳理了“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方法,既要選擇不同方面或不同事例來寫,使文章全面、充分,又將重要的部分寫具體,使文章詳略得當、重點突出。下面,以《夏天里的成長》《盼》為例,談談統編語文教材單元精讀課的教學設計策略。
一、《夏天里的成長》教學設計
(一)借助“導學任務單”,快速梳理全文
教師借助預備課的學習基礎,直接學習第15課《夏天里的成長》,以談話引入:如果把人生分為四季,你認為現在的你們屬于哪一個季節?在學生回答“夏季”后,教師導入課文:夏天里的萬物是怎樣成長的?借用導學任務單中“圍繞這個中心句,作者寫了幾個方面的內容”來梳理課文,形成板書如下:
動植物、山河大地、人
不同方面、不同事例
【設計理念】在預備課的基礎上,教學借助導學任務單直接梳理全文,教學思路清晰、設計目的明確。
(二)學習第2自然段,“圍繞中心意思”選材
1.師:第2自然段中哪一句話概括了動植物生長快的特點?(找出中心句)
2.師:哪些詞語體現了事物長得快的特點?(感受特點)
3.師生觀看視頻,印證特點。(文字與現實對接)
4.生朗讀感悟。(通過朗讀,再次加深對文章選材典型性的感受。)
5.師小結寫法。(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寫法與表達效果的內在聯系)
6.師(理答):作者圍繞夏天里動植物長得快的特點,選擇了瓜藤、竹子林、高粱地等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來印證。這是圍繞文章中心、選擇不同方面的事例來寫的方法。
【設計理念】以第2自然段為重點學習段,通過文字、視頻、朗讀的方式,印證了中心句“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梳理了中心句與選材的關系,并初步感受“圍繞中心意思來寫”時選擇典型材料的妙處。
(三)學習第3自然段,學法遷移
1.找出本自然段的中心句。
2.找出相關事例。(山長、地長、河長、鐵路長、柏油路長)
3.小結寫法:圍繞中心句選擇不同的事例來寫。
【設計理念】通過學法遷移,進一步感悟第3自然段“圍繞中心意思,選擇不同方面來寫”的方法。
(四)學習第4自然段,探究文章立意
1.師生交流:夏天的我們是怎么長的?
2.借助預備課導學任務單中的“資料袋”理解諺語。
3.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
4.討論、匯報文章如何提升立意。
5.師(理答):作者借用諺語告訴我們,一定要在青少年時期珍惜時間,積極爭取知識、能力的增長,不要錯過時機,否則就會成為一事無成的人。
【設計理念】由觀察常見的動、植物的迅速生長,引申到觀察人的迅速生長,是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教學通過設計資料袋輔助學生理解諺語,打通學生對文章立意提升的理解障礙,為下一步分析、總結全文的寫法打下基礎。
(五)問題引領,歸納“圍繞中心選材”的方法
1.通過提問題,思考圍繞中心進行選材的深層原因:
(1)學習這篇課文,你認為作者選擇的事例有什么特點?(典型事物)
(2)能否刪除其中一個事例?為什么?(全面)
(3)能否調換三個事例的順序?為什么?(層層遞進:有生命的、無生命的,人,立意提升等。)
2.學生交流匯報,師理答:如果我們能選擇全面、典型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順序圍繞中心意思寫,就能達到“突出事物的特點并提升文章立意”的效果。這是好文章的一個特點。
3.板書:
【設計理念】圍繞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三個問題。每個問題分別解決“圍繞中心意思寫”時選材的三個層面:典型、全面、按一定順序,很好地幫助學生厘清本課寫作方法的邏輯性,并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作者選材的精妙,及選材對提升文章立意的決定性作用。這也體現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9最新修訂版)》中“寫作教學應抓住取材、構思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寫作”的教學理念。
二、《盼》教學設計
(一)借助“導學任務單”梳理全文
1.課文圍繞“盼”,依次寫了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三個事例。
2.師:哪個事例寫得更具體、更詳細?
盼穿雨衣:放學下雨、借故外出、窗前看雨、雨后看景。
3.師: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來寫“盼”?
心理、動作、語言、環境。
【設計理念】本環節在已有的預備課及第15課梳理全文方法的基礎上,繼續梳理第16課,并將教學內容引向“將重點部分寫具體”,旨在為接下來寫感悟、提取習作方法做好鋪墊。
(二)重點感受“盼”
1.師引導學生學習、匯報相關心理、動作、語言、借景抒情方法的句子和段落。
2.小組合作:默讀課文第2~18自然段。
第1小組找出心理描寫的段落或句子、第2小組找出語言描寫的段落或句子、第3小組找出動作描寫的段落或句子、第4小組找出環境描寫的段落或句子。
【設計理念】以小組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切實體會具體描寫的表達效果,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體現合作探究的理念。
3.匯報交流
(1)第一組:心理
①出示句子:
關鍵句A: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卻放慢了腳步,心想,雨點兒打在頭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關鍵句B: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張望。望著望著又擔心起來: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還有雨可下嗎?最好還是留到明天吧。
關鍵句C:可雨點要是淋在淡綠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瑪瑙還好看。我撲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著明天雨點打在雨衣上的事。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以其中一個關鍵句為例,通過學生匯報、教師適時引導,小結得出作者運用心理描寫的方法來寫“盼”,真實再現作者因為下雨而開心的心理(板書:心理、動作)。其次,引導學生讀句子,感受作者的興奮(以讀促悟,深化主旨“盼”)。最后,通過學法遷移,學習其他心理描寫的句子。
②學生談理解與收獲。
③師(理答):第一組同學通過體會文中心理描寫的句子,帶領我們真切地走進了小女孩的心里,我們已經被她強烈的“盼”所感染,愿意與她共同期待大雨的到來。
(2)第二組:語言
①師生分角色合作讀第5~15自然段。
②通過梳理“我”的心理變化,體會小女孩語言中包含的“盼”。
A.學習第5~15自然段,填上恰當的表示心情的詞語。
a.我那么興奮跑回來,就是想出去,媽媽不明白我的心思卻讓我聽講座,這讓我感到(失落)。
b.媽媽已經買回醬油,我還找借口說燉肉要用,還說謊把爸爸也搬出來,這么好的機會怎么能就這樣放過了?這時我的心里覺得(不甘心)。
B.從文段可以看出“我”的心理變化是:
(興奮)—(失落)—(央求)—(不甘心)—(絕望)
③師(理答):語言就是“盼”的外在體現,所以我們同樣能通過語言描寫來感受到“我”內心強烈的“盼”。的確,準確、具體的語言描寫能使人物變得更豐滿。(板書:語言)
(3)第三組:動作
①學生分享描寫動作的句子:
關鍵句A:我又伸手試了試周圍,手心里也落上了兩三個雨點兒。我興奮地仰起頭,甩打著書包就大步跑進了樓門。
關鍵句B: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張望。
關鍵句C: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卻放慢了腳步,心想,雨點兒打在頭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②師引導學生演一演、說一說。
③學法遷移,學生自主匯報、表演、談感受。
④師(理答):動作同樣是人的心理的體現。(板書:動作)
(4)第四組:環境描寫
①學生自主匯報環境描寫的語句。
A.有一天,快到家時,路邊的小楊樹忽然沙啦啦地喧鬧起來,就像在嘻嘻地笑。還用問,這是起了風。一會兒,幾朵厚墩墩的云彩飄游過來,把太陽也給遮蓋住了。天一下子變了臉色。
B.路燈照著大雨沖刷過的馬路,馬路上像鋪了一層明晃晃的玻璃;路燈照著路旁的小楊樹,小楊樹上像掛滿了珍珠瑪瑙。可雨點要是淋在淡綠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瑪瑙還好看。
②師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談感受。
③師(理答):原來環境描寫也能襯托人物的心理,這是我們學過的借景抒情的寫法。(板書:環境)
【設計理念】通過分組合作探究,學生深挖語言、行動、心理、環境的具體描寫方法,及其對“盼”這個中心的表達作用。在探究中,主人公的形象越來越豐滿,鮮活得如同站在讀者面前,能引發共鳴。學生通過共情真切地感受到要將“將重點部分寫具體”的表達效果,進一步學習了“寫具體對突出中心的表達作用”,為下一步提取寫作方法做鋪墊。
(三)問題引領,歸納寫法
1.師(引領):大家都喜歡這個小女孩的童真童趣。她的言行舉止能引起我們的共鳴。這得益于作者通過心理、動作、語言、環境的描寫,把她的“盼”這個中心寫得具體、細致、一波三折、活靈活現。中心突出了、人物立住了,給讀者的印象也就深刻了。現在,我們再來總結本文的寫作方法吧!
2.以問題引領,梳理、歸納寫法。
(1)本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對你的習作有什么幫助?
(通過心理、動作、語言、環境等描寫方法,將重點內容進行詳細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若把本文題目《盼》改為《我的新雨衣》,你覺得是否合適?請說說你的理由。
(預設:不合適,《盼》立意鮮明、中心突出。)
【設計理念】通過問題引領,幫助學生梳理“將重點部分寫清楚”和“立意”的因果邏輯關系,形成和內化寫法。
3.借助第76頁“交流平臺”,再次明確單元語文要素。
(1)生齊讀。
(2)匯報所得。
4.結課。
師:如果將這兩種方法緊密結合,具體運用在一篇習作中,那么文章就能做到中心明確、選材典型、全面,重點突出。這樣的文章也是一篇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好文章。
【設計理念】《教師教學用書》指出“習作單元五個版塊可靈活處理”,教學借助“交流平臺”再次梳理、總結,從兩篇精讀課文中習得寫作方法,緊扣版塊間的聯系,使學生的學習成果更加清晰明確。同時,以本課探究的習作方法來結課,體現了“一課一得”,完成精讀課的教學任務,夯實了精讀課在單元整體教學中的任務基礎。
三、板書設計
【設計理念】課堂板書巧妙地呈現兩課習得的寫作方法,突出了從無到有、再到融合的過程,重點突出、思路清晰,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成果的綜合體現,突顯了“單元整體教學”中精讀課編排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注: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統編教材語文要素視閾下小學高年級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1C6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韋雨欣(1981— ),女,漢族,廣西賓陽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現就職于南寧市賓陽縣黎塘鎮荷城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