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穎娜 李維民
摘要:任務驅動型作文最早出現在2015年全國新課標試卷中,這種基于建構主義“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的測評方式,突破了傳統寫作教學和測試中的話題隨意性和寫作任務缺乏情境性的兩個局限。五年來,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命制日臻完善,驅動方式更顯豐富性和多樣化,寫作任務更加體現“核心素養”的發展要求,價值取向更加注重歷史文化語境中“立德樹人”,這積極回應了國家層面的課程改革。
關鍵詞:驅動方式;核心素養;立德樹人
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改變了傳統高考語文以材料作文和命題作文為主的命題形式,在還原生活情境的基礎之上,更加側重于基于生活的問題導向,貫徹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和價值取向。任務驅動型作文一經問世,就受到廣大師生和教育研究者的高度關注。這對于2017年頒布的新課程標準和2019年秋季在全國六省市投入使用的新教材都具有明顯的探索性和先導性。近五年全國卷在堅持任務驅動寫作的基礎上,命題不斷調整和創新,呈現出一些顯著的特征和變化,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一、不斷發展創新,寫作任務驅動方式更加豐富和多樣化
當前高考任務驅動型作文的背景材料往往取材于真實的新聞事件或者社會文化熱點,在保證邏輯真實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調整和重構。命題者往往為考生創設出一個社會生活情境,借助于情境驅動、文體驅動、對象驅動、內容驅動、思維驅動和情感驅動等形式,運用有效的驅動指令規定明確的寫作任務,要求考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這個任務,從而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套作和宿構情況的發生。這樣,讓最新“課標”中學習任務群七“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得以落實,真正培養和生活實際相關聯的語言交際和寫作能力,發展學生語文素養。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2015-2020年高考全國卷寫作試題基本內容和任務驅動方式的變化。2015-2016年命題的情境設置主要以與考生自身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成績提升、職業選擇、人格修養等方面為主,有的甚至還能夠體現出直接采用新聞報道的色彩。任務驅動方式較為簡單,命題者主要采用文體驅動、對象驅動這些簡單明了的驅動方式。例如:2015年全國II卷作文試題關注了之前媒體報道中的當代風采人物的評選活動,三位人物中大李篤學敏思、矢志創業,老王愛崗敬業,成就“大國工匠”,小劉酷愛攝影,留住生活的美好瞬間。這些材料都涉及到考生的職業規劃、人生理想等生活實際的問題。命題者設計了“你認為誰更有風采”的寫作任務,寫作對象清晰明確,驅動指令簡單明了,這與更加注重表達性的傳統非任務寫作存在本質區別。
但是以2017年為分界線,高考作文的驅動方式和題目內容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內容驅動、思維驅動、情感驅動,這樣更加深層抽象的驅動方式明顯增加,與高中學生思辨性、審美性這些核心素養相對應的驅動方式逐漸增多,體現出命題方式更加多樣化,成熟化。2017年全國I卷任務指令要求是:請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從十二個關鍵詞中選擇三個,同時形成有機關聯。2019年全國I卷任務指令是:面對本校學生寫一篇倡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演講稿,體現認識和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議。2020年全國II卷和新高考I卷在創設出一定的寫作情景的基礎上,直接給出了作文的主題為“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和“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要求考生緊密圍繞所給定的主題,完成規定的寫作任務,作文主題本身就是聚焦于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的青年學生的使命擔當。很明顯,在這些高考寫作任務中文體驅動、對象驅動、內容驅動、情感驅動、思維驅動、主題驅動等多種驅動方式得到綜合運用,寫作任務的情境設置也提升到了國家民族的歷史發展層面,命題者創設出的歷史文化語境也更為宏大和深刻。這種調整折射出命題方式的不斷發展和成熟。
二、落實課程標準,寫作任務積極回應“核心素養”的發展理念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這項權威研究成果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表現和實施途徑做了詳盡的闡釋。其中特別指出“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高中階段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面。這是制訂《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編寫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重要依據,也是高考語文測試發展的必然選擇和趨勢,特別是在近五年的高考作文中有非常明顯的體現,這種趨勢值得關注和思考。


2018年全國Ⅱ卷側重考查考生的思維水平和思辨能力,積極回應了思維的發展和提升方面的“核心素養”。作文材料是二戰中的真實故事,既富于趣味,有蘊含哲理。其中包含的就是著名的“幸存者偏差”理論。試題材料意在引導學生突破表象,探究問題的實質;打破慣常的思維模式,還原那些容易為我們所忽視的真相。這些辯證思維、逆向思維和創新思維的考查是對思辨維度的核心素養的回應和落實。2019年全國II卷作文材料回顧了近代中國百年歷史和未來發展的展望中幾個重要的節點,更加側重于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的“核心素養”。
從五四愛國運動、新中國成立、科學的春天、“強國有我”的誓言,還包括對本世紀中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的展望,在從過去到現在直至未來的的時間發展脈絡中,在不同歷史文化語境中愛國精神的不同審視中,考生獲得的是對自己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對青年人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和使命的思考,并且還需要一代一代人持續接力奮斗。2018年全國I卷從2018年這個關鍵節點回溯,世紀寶寶所經歷的是新世紀的中國成長的共同記憶,厚重的歷史就是這些孩子們成長的基礎和土壤。把它寫進時光瓶,留給未來的青年人閱讀,命題者采用了帶有幻想和浪漫色彩的表達形式,在高考作文的發展中非常罕見,體現了獨特的審美特質,在近年來高考全國卷作文選擇宏大視野,體現家國情懷的價值取向之下,也體現了對考生“審美鑒賞與創造”核心素養的考查。
當然,高考作文最終是以語言表述的形式呈現出來,直接考查的是在具體任務情景中正確、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著眼于“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這個素養。語言、思辨、審美、文化等四個維度,各個方面綜合能力的考查,是近年來高考作文寫作任務發展呈現出的顯著特點。
三、弘揚文化自信,彰顯“立德樹人”的教育價值導向

從以上表格明顯地呈現出前后兩個階段高考作文考查價值導向的變化趨勢。2015-2016年前一階段的作文試題價值導向重點關注的是交通規則意識的培養,職業規劃和人生成長的選擇,語文素養提升、教育方式的反思和青年人創新創業的時代精神等方面的問題。這是引導考生從日常生活開始,逐步培養健全的人格,明確發展方向,以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從2017年開始,家國情懷、歷史使命、文化自信、責任擔當和改革開放等國家民族層面的價值導向出現在作文題中,側重于引導考生站在民族復興和文化自信的高度審視自己應該承擔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厚植新時代愛國主義情懷。特別是2017全國I卷、2018年全國I卷,2019年的全國I II卷,無論是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所體現出的文化自信,世紀寶寶的歷史使命的傳承,還是勞動精神的培養和傳承,還是青年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節點上的歷史使命和擔當,都體現了時代主題。2020年全國II卷和新高考I卷作文主題本身就是聚焦于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全球各國共同抗擊疫情,當代青年展現出青春激昂的風采。考生完成這些寫作任務本身就是思考和回答面對新冠疫情,當代青年應該承擔起怎樣的歷史使命和責任。這是作為零零后的青年學生成人大考,這些都非常明顯地彰顯了“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
教育部在2014年頒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和《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17年新修訂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基礎教育課程承載著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規定了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是國家意志在教育領域的直接體現,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顯然,高考作文命題價值導向的調整和重構是對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落實,也是對最新頒布的課程標準的積極回應,這將會不斷持續和發展。
(作者:鄭穎娜,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二中學教師;李維民,河北省張家口市第四中學教師)
[責編夏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