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本教材是校本課程的物化形式,也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校本化表達。校本教材在開發中,學生本位有時會游離于教材開發之外,這與以生為本的教材開發理念是相悖的。確立學生本位的校本教材開發,實際上就是在校本教材的規劃、教學實踐、內容調整等多個環節,以不同的形式確立生本理念,讓學生處于校本教材開發的主體地位,從而真正讓校本教材為學生的成長助力。
【關鍵詞】校本教材;學生本位;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7-0053-02
【作者簡介】耿姍姍,南京市芳草園小學(南京,210000)副校長,高級教師。
學生是校本教材的使用者和受益者,校本教材開發理所應當以學生為中心,然而在實踐中,本該以學生為中心的校本教材開發有時卻沒有關照到學生。南京市芳草園小學(以下簡稱“芳小”)始終秉承學生本位的校本教材開發理念,在校本教材開發與實施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是否促進學生發展為衡量標準,讓學生始終處在校本教材開發的主體地位。
一、 校本教材開發:從學生邊緣化轉向學生中心化
“以生為本”是校本教材開發的核心,不論是教材內容的選擇、課程的實施、活動的開展等,都應該依據學生的發展水平,選擇合適的方案和形式,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目前的校本教材開發存在一定的學生邊緣化傾向。
當前,學生處于校本教材開發的邊緣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教師、學校等各方面的利益訴求,也有教材編寫觀念上的影響。扭轉校本教材開發中學生邊緣化的問題,首先需要調和教師、學校領導等各方的觀念沖突。教師是校本教材編寫的主力,他們需要在處理好日常的教學任務后,再投入額外的精力完成校本教材的編寫,一方面是出于自己內心的純粹熱愛,另一方面也是業務發展等現實所需。而學校領導則考慮將校本教材作為學校內涵發展、品牌建設的重要路徑,同時也是學校特色項目展示的平臺。
面對這樣的現狀,學校開發校本教材既需要有自己的堅守,更需要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加以引導,將校本教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學生邊緣化傾向轉為以學生為中心。因此,開發校本教材的最終目的,一定是“解放”,而非“束縛”,采取“尊重+引導”的方法,其效果一定好于“強制+阻撓”。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校本教材開發應該從以下兩點突出“學生中心”。
第一,充分認識到教師是校本教材開發的主體,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校本教材的教授旨歸一定是促進學生的成長。《幸福的種子》是“芳小”使用多年的校本教材,此教材按照低、中、高三個年段進行劃分。三冊教材中近300篇選文全都由教師反復斟酌篩選而出,教師正是從網絡的“碎片化閱讀”走向了紙質的“整本書閱讀”,才有了一份與職業高度吻合的沉潛的閱讀心境,才有了為學生精心選文的獨到眼光。
低年段教材中的童謠、童詩除了選取國內經典,還不乏外國名篇,以此希望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中、高年段教材里的現代詩和現代文共涉及20多個國家的文學作品。各國諾貝爾文學獎、國際安徒生獎等知名獎項獲得者的作品,不斷進入學生視野。學校還在“六年多讀一百本”的微信公眾號中增設“校本教材導讀”欄目,通過音頻導讀,將教材開發得更全面、更充分。
第二,校本教材開發務必體現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具體內容的編排應該與各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征相適應。以《幸福的種子》校本教材為例,低年段小學生以直觀思維為主,理解力較弱,因而低年段的篇目編排以詩歌為主,以童謠、童詩、國內經典、外國名篇為輔,滿足學生對于文學的感性認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出于對世界的整體理解,格外重視實際應用知識的獲得,因而中高年段增添了應用性文本,在人文類選篇的基礎上拓展了科學、哲學、經濟類的文章,切合學生思維發展的進階規律。
二、校本教材教學實踐:讓學生從跟隨學習走向主動探索
教學實踐是校本教材開發與運用的核心環節,這個環節直接決定著校本教材的學習成效。基于生本理念下的教學,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將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探索。筆者認為,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前提下,教師在校本教材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切實推動學生從跟隨學習走向主動探索,具體可以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等方面入手。
第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進行校本教材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應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第一要義,在激發學生關注度、興奮點方面多下功夫,促使學生主動探索,使校本教材成為學生愉快成長的樂園、持續學習的“加油站”。《幸福的種子》校本教材中設有固定欄目——“樂學小卡片”,以簡短的文字,創造性地向學生介紹與文本有關的充滿趣味的信息,從而充分喚起學生的求知欲。
第二,勤思好問、樂于思辨也應該成為校本教材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價值追求。這就要求教師始終站在學生的視角,從學生的“小問號”出發,啟發學生勤于思考、樂于發問。反映在校本教材教學中,《幸福的種子》增設“互動小課堂”欄目。這一欄目不是完整的課堂再現,而是某個教學片段的呈現。其中,有師生和生生互動,也有學生在教師啟發下與文本、與經驗的互動。該欄目以課堂對話的形式展開,有時教師提問在先,有時學生質疑在前。由學生質疑而引發的互動尤其值得一提,如低年級的學生發出挑戰,和教師比賽看誰能把繞口令念得更快。高年級的學生對北島的詩歌接連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師在回答中不斷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思維的進階清晰可見。同時,“互動小課堂”鼓勵海量閱讀,鼓勵讀寫結合,拒絕“一言堂”,拒絕標準答案,那里充滿驚喜的發現,充滿激烈的爭辯。
三、校本教材評價:由以學生為參考到重視學生感受
校本教材評價的目的是進一步分析教材的使用情況,并且為下一階段教材的內容調整、課堂教學等做準備,從而不斷完善教材的開發。回到校本教材開發的原點,其目的是促進學生成長進步。因此,學生學習校本教材的切身感受應該是教材調整的重要標準。現在一些學校校本教材的使用評價,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常忽略學生的感受,而且一些不夠科學的評價標準會給學生增加不必要的學習壓力,甚至引發學生的自我評價失衡。因此,制定科學的校本教材評價體系,不僅不是校本教材開發的終點,更是新一輪修改完善的起點,我們理應將其擺在重要位置。它與校本教材的開發、教學實踐是三位一體、循環共生的,應將學生感受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
誠然,小學生對于校本教材的學習還難以形成系統的理論評價,他們往往只是形成一定的感性評價經驗,如有沒有趣,以及和自己的生活有無關系等。其實,正是這些感性評價中隱藏著校本教材存在的真問題。目前,校本教材在學生的使用評價上還缺乏系統性。因而,需要教師采用問卷分析、個案訪談等多種方法來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制定調研內容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牢記從學生感受出發,并對這些一手資料進行深入分析,進一步了解學生喜愛哪些內容,喜愛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和組織形式,真正做到眼中有學生、手中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