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摘? ?要: 在協同育人的視角下開展高校課程思政工作,對于增強思政工作的實效性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高校課程思政工作開展現狀,提出有效開展高校課程思政工作的策略。
關鍵詞: 高校? ?課程思政? ?協同育人
課程思政并不是指專門的思政學科,而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加入思政指導內容,有助于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三觀,加強愛國情感,將自身能力的增強與國家發展融為一體。多方面的思政指導能提高學生的思政水平,將思政課程無形地融入多門學科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目前部分高校在不同學科中開展思政教學還沒有做到位,需要從多方面計劃開展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質量和效率。
一、開展高校課程思政工作的意義
高校開展非專業思政課程的目的是立德樹人,對學生的三觀及政治思想進行更好的教育。專業的思政課程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知識,讓學生對我國的政治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專業的思政課程有不可避免的缺點,因為課程較枯燥,專業性過強,加上教師專業能力對思政課程的影響,導致一些學生對思政課程缺乏興趣。課程思政教學是在不同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任課教師可以結合各門課程的特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課程思政工作的豐富性和趣味性,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一直受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為了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質量,高校對思政教育工作進行了多方面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也存在一定問題。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需要進行更多的創新,提高學生的思政思想水平。為保證思政教育質量,課程思政工作作為思政教育工作中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已在實踐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績。非專業思政課程在教導專業知識的情況下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可以進一步擴大思政教育工作范圍,更好地完善思政工作,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質量和效率[1](125-128)。
二、高校課程思政的主要特點
(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大學生的三觀和思想政治觀念正處于發展的重要階段,需要良好的引導。高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主要陣地,雖然專業課程主要教授的是專業知識,但思想教育工作可以融入專業課程的實施中,協調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與協同育人理念。課程思政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三觀”及理想信念,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而且各科課程不斷協調合作發展,有利于增強學校的全方位育人效果,提高學生多方面的素質。
(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不僅需要通過專門的思政教育課進行教學,還需要在眾多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以專業的思政教育課程作為主要核心,思政教育選修課及非思政專業的必修課作為輔助,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日常生活與思想進步有機結合,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富有實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2](17-21)。
(三)學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具有長期性。
伴隨著學校對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索和思考,協同育人教育觀念經歷了長期的發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思政教育與其他教育開始融合,協調探索不同課程與思政教育工作,尋找提高思政教育質量的更好方式,比如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自然科學進行融合,在科學技術教育方面進行更深入的創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編入更多學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明確了思政教育工作對大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觀念的重要作用。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同志強調每門課程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責任,由此明確了思政教育工作不僅是思政課程的主要任務,還是其他學科開展的基礎工作,對高校非思政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了更明確的目標,協調各門課程與思政課程,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
三、一些高校課程思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部分高校沒有很好地開展協同育人理念及課程思政工作,對課程思政開展工作沒有明確的規劃。在非思政專業課程開展過程中,一些教師沒有自覺融入思政教育理念,課程開展與思政教育工作沒有太大關系,沒有形成協同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齊頭并進、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是各抓一塊、點狀分布,沒有形成教育合力,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有待增強。在實際實施中,雖然有的教師嘗試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但由于沒有系統的規劃和組織,缺少有效的引導和幫助,導致思政教育理念的融入不順利,教學效果也不顯著。信息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更大挑戰,高校如果不創新課程思政工作,就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程思政工作質量就得不到保障,課程思政工作只有符合時代特征,與時俱進,才能真正發揮作用[3](82-84)。
四、協同育人視角下高校課程思政工作應遵循的原則及思路
高校課程思政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必須遵循政治性原則、同向同行原則及實事求是原則。政治性原則保證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同向同行原則是課程思政工作開展的價值導向,保證工作開展期間的執行效果與標準協調一致;實事求是原則根據時代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改進課程思政工作計劃,提高課程思政工作質量[7](11-13)。
課程思政工作的思路是以課程思政工作開展的目的為基礎,制訂更詳細周密的計劃,將提高學生的思政水平作為重點,將各類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及實現課程思政的計劃作為思路方向。在協同育人視角下有計劃地開展高校的課程思政工作[7](11-13)。
五、協同育人與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一)完善協同育人系統。
雖然課程思政工作可以在不同專業的學科中開展,但是不同課程具有獨特的特點,所以在課程思政開展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科特點詳細地計劃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要根據不同課程結合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質量,深入探究各類課程與思政教育之間的邏輯及融合方式,研究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各科教師與專業思政教師要進行交流,明確思政元素與各科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深入研究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制訂詳細的計劃和實施方案,保證課程思政工作順利開展。高校課程思政的開展需要結合先進的技術及思想,通過多媒體等教學方式提高課程思政工作效率,達到課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推進協同育人理念不斷發展[4](133-135)。
(二)有計劃地實現課程思政工作。
課程思政工作不僅是在各類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還是思政課程與各類課程之間的協調。高校要彌補課程存在的不足,改正思政課程的缺點,通過營造思政課程課堂氛圍提高教學質量,改進教學內容,使其更貼近學生的思想和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思政課程改善的情況下,課程思政工作同樣需要改善,高校引導學生思想,在各類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安排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念。
(三)明確課程思政方向。
高校要深入探究課程思政工作,明確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方向,根據高校開設專業及各類課程實際情況,制訂適合的課程思政工作計劃。高校要對教師教學制訂統一的目標,明確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分析不同課程之間的聯系,規范各類課程教師的教學內容,核查教師選用的素材和知識點,保證教學質量,明確教學依據的相關制度,展示優秀的課堂教學案例,組織教師之間開展經驗交流。在課程評價和教學質量監控上,應制訂相應的效績考核標準,提高課程思政工作質量,保證教師的教學內容依據可靠的思政教育內容,對學生產生有利影響[5](136-137)。
(四)結合時代特征,創新教育方式。
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大學生接觸信息的渠道增多,接觸的信息越來越多。高校在課程思政工作開展過程中要結合時代特征,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融入多樣化的技術和手段,使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施更容易被學生接受,讓學生對課程思政有更充分的了解,提高課程思政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不僅使教師更容易開展課程思政工作,而且對高校、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有益的課程思政工作方式[6](95-98)。
六、結語
高校要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辦學理念,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學校特點,在協同育人視角下更深入地探究課程思政工作,在專業教育和課程教學中自覺融入思政元素,不斷提高課程思政工作質量,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為民族和國家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馬亮,顧曉英,李偉.協同育人視角下專業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01).
[2]顧恩平.協同育人視角下高校“課程思政”的路徑探究[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
[3]楊娜.課程思政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協同育人實踐方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20,33(05).
[4]吳桂英.協同育人視角下高職專業課“課程思政”改革思考與探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5).
[5]梁榮相.“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0(18).
[6]鄭文文.協同育人視角下的“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究[J].黃山學院學報,2019,21(02).
[7]劉子瑜.課程思政視域下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