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澤民
【摘要】采用場景設計的教學方法,以小學數學五年級《可能性》一課為例,探索場景設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價值取向,并從概率的實踐課例中尋找適合小學生讀懂數學場景的策略和方法。場景設計教學應用于概率專題學習,同樣適用于其它數學專題教學,使學生在讀懂場景中培養數學思維,建立數學思想的模型。
【關鍵詞】場景設計;場景閱讀;數學思想
小學生的學習規律是從具體到抽象,逐步積累經驗、掌握建模方法,逐步形成運用模型區進行數學思維的習慣。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學生不同的學段特征,設計出符合學生不同年齡的場景,讓學生在場景設計中讀懂數學信息,滲透模型思想。模型思想是一種數學的基本思想,其提法是“教學應結合具體的數學內容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從而更好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第一學段,學生的場景設計多為真實場景,從現實中抽象出數、從場景中抽象出幾何圖形、從超市數據收集經歷整理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符號表示現實場景中的數學信息;第二學段,通過設計路程問題、工作效率、價錢問題等的現實和虛擬相結合場景,分析抽象出更為一般的模式表達;第三學段,主要是虛擬場景設計中的學習,從而引導學生能夠運用方程、統計表等來解決場景中出現的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思想的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本文以五年級數學廣角概率的學習為例,在教學中設計一系列場景,讓學生在場景中提取和轉化數學信息,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同時建立數學思維的建模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設計教學場景并引導小學生閱讀教學場景,使之成為小學生的數學思想并形成知識模型是課堂教學的現實取向。
一、場景設計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價值取向
(一)場景設計要有生活性,利于小學兒童感知
一切的教學活動,都必須遵循小學兒童的思維發展特點。他們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他們雖有守恒的能力,但還不能脫離具體的情境解決問題。因此,貼近生活的真實而具體的場景,容易幫助小學生記憶、理解。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4單元《可能性》的教學中,我設計了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小游戲:“猜硬幣”。猜猜硬幣在哪里?是在老師的左手還是右手里?很簡單的生活場景,由輕松的游戲進入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很輕松地進入學習狀態,并通過現實體驗使學生初步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設計練習時,也選擇了小學兒童生活中的事件,如:太陽一定東升西落、下蛋的雞一定是母雞、父親的年齡一定比兒子大等等。都是小學兒童生活中隨時可見的具體事件。
(二)場景設計要有趣味性,利于小學兒童識記
無意識記是低年段兒童的重要體現。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在二年級學生中效果相當;二年級到四年級期間的小學生有意識記效果迅速提高,從中年級起,有意識記開始占有的優勢地位。活動動機和活動性質的制約著兒童有意識記的效果。通常,游戲的方式比直接教授的方式識記的效果要好得多。這也是因為情緒對行為有直接驅動的作用,游戲中兒童適中的愉快情緒有利于其智力操作、思維更加靈活、敏捷、流暢。因此,例題的呈現可以設計為充滿趣味的游戲場景。在《可能性》教學中,我首先活躍氣氛,帶領學生一起歌唱《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一起舞蹈《把幸福傳遞》、一起背誦《靜夜思》,把愉快的情緒帶動起來后,再請三位學生出來講臺前表演,抽簽決定他們表演的項目,讓游戲場景自然帶出例題1。
(三)場景設計要體現服務性,利于小學兒童學習目標的達成
課堂中的每一個環節,老師設計的每一個活動場景,都必須為教學目標服務,這是一個通識。因此,不管是“猜硬幣”還是例題1 呈現前的“歌、舞、誦”,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不是為游戲而游戲。
兒童在整個小學階段,對以提供視覺接受信息的保持量為最高。視聽同時或交叉接受信息的保持量次之,聽覺接受信息的保持量最低。低、中年級兒童尤以視覺記憶占絕對優勢;到了高年級,學生則開始以語義的形式進行加工,視覺記憶的優勢現象相對減弱,但仍優于其他方式的記憶。因此,教師在授課時除了帶領全班歌、舞、誦之外,還特意安排三個學生上講臺抽簽表演,這場景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直接、有趣的視覺信息,進一步為教學目標服務。
(四)場景設計要滲透教育性,利于小學兒童高尚品德的形成
近幾年,教育界都在提倡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很多老師認為:語文教學中有很多描寫優秀人物、良好風尚的文章,很容易從中對學生滲透品德教育;而數學的教學則很難進行。其實不然。同樣是在《可能性》教學中,我設計了小組討論 ,從中引導學生體會:一個小組就是一個集體,我們是一伙的,我們要一起努力、互相幫忙;每一位成員的發言都代表了小組等等。從而滲透集體教育、激發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產生 。在練習中,我設計了填空題:為了地球美麗,我們一定要保護環境。從中滲透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的責任感。
二、場景設計教學的實施策略與方法
場景設計好,不代表一定能被學生所閱讀。如何引導學生閱讀場景、在場景中體驗、讀取數學信息?首先就要避免教師描述場景詞不達意或過于冗長,缺少重點,造成學生讀取數學信息有誤。
(一)教師的語言引導是建立模型的關鍵
語言藝術家的本領是讓人過耳不忘。教師的語言也要聲情并茂,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才能帶領學生走進場景,讓場景留下“記憶痕跡”。因此,我在呈現小游戲:“猜硬幣”時,為了抓住學生的注意,用了象聲詞“噔噔蹬蹬……”來營造氣氛;唱起歌謠:“在哪里?在哪里?我的硬幣在哪里?”;用一聲比一聲高的音調問“這個嗎?這個嗎?”同時還要注意語言的邏輯性,起到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作用。讓前后場景層層深入、擰成一條紐帶。有利于學生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為模型的建立找到、準備了材料。
(二)教學工具的使用是建立模型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