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巧
摘 要:每一門學科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了解更廣闊的世界,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有教的過程同時也要體現出學生學習的狀態。也就是說教和學要同時存在才是一節課的正在的意義,如果在課堂上面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任何的交流,教師就按照自己在課前準備的教案和書本上的內容將這一節課應該要講的內容講解完畢,而學生則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聽教師講解,這樣的教學模式將兩者分割根本就達不到教學的真正目的。
關鍵詞:課堂互動;高中物理;課堂氣氛;師生關系;加深理解
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在適當的時候向學生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問題的同時調動學生的情緒,而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也要及時向教師進行反饋,只有學生提出了問題,教師才知道學生對于哪一部分內容有疑問,然后進行更加詳細地講解,教師和學生雙方互相配合才能夠高效地完成教學。筆者本人在本文中關于高中物理教學中課堂互動的應用探討這一話題提出了一些個人看法,希望本人的拙見能夠為瀏覽本文的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參考意見。
一、營造良好課堂氣氛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能夠讓這個課堂上充滿不同的聲音,在之前的教學模式中整個課堂上面就只有教師一個人在活躍,整個課堂上都看不到學生發言的時候。但是現在的教育理念都提倡要把學生當作教學的主體對象,所以在教育改革的倡導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盡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讓整個課堂中充滿學生的聲音,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讓學生做到上課期間耳到、手到、心到、口到的效果,也能夠讓整個課堂的氛圍變得生動起來。
例如,在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這一部分內容時,在上一節課上學生已經學習了什么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以及其速度與時間之間的關系,在這一節課的剛開始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對上節課所學習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對于上一節課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進行提問,讓學生在進行復習的同時也是為了這一節課內容做一個鋪墊。一般而言位移的大小只與運動的起點與終點有關,最形象的例子就是在操場上跑步的時候,如果一個學生繞著操場跑一圈之后學生的位移仍舊是零,但是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就是運動軌跡不會有重合,所以這種運動情況下物體的位移和時間之間存在著某種特定的關系。教師在教授學生繪畫位移與時間的關系圖時,可以先讓學生嘗試獨自繪畫,然后在學生卡頓的時候給出提示信息。
二、構建友好師生關系
兩個人之間如果想要建立一段良好的友誼,首先要先了解對方并且互相之間多進行溝通交流,只有交流才能夠拉進兩個人之間的距離,這句話對于教師和學生同樣適用,教師平時為了更夠更好地管理班級紀律在學生面前要樹立威嚴,所以很多學生對于自己的教師缺乏了解的機會就會產生一種畏懼心理,學生在這樣的心理情況下當生活或者學生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也不愿意向教師尋求幫助,所以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進行互動也相當于給學生一個機會與教師進行交流,經過長時間的交流學生對于教師的畏懼就會減輕。
例如,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這一部分內容時,本節課的主要學習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鋪墊掌握自由落體運動中的相關公式,對于這個概念的書面的描述可能不容易理解,但是自由落體的現象在生活中卻是隨處都可以見到的。所以教師可以先從生活中的具體現象說起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師拿一小截粉筆然后懸在頭頂直接松手,這時候如果忽略空氣中的阻力之后粉筆下落的過程就是一個自由落體運動,這時候運動的初速度為零,所有的自由落體運動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所以這些運動的加速度都是一個固定的值。在學習過這些書本上的基礎概念知識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也列舉一些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自由落體運動,有些學生就會想到下雨天雨滴落下的運動。
三、加深學生知識理解
有時候對于某些內容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學生會有疑惑的地方,如果當時學生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可能這節課講完之后這個學生也不知道這節課究竟講了什么,因為他的思維就被那一個問題阻礙到那個沒被解決的問題上而無法繼續聽講之后的內容。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上課期間如果遇到了什么問題可以及時向教師提出,也許不止一個學生對于這個問題有疑惑,當這個學生提出來之后順便也解決了其他學生的阻礙。
例如,在學習“彈力”這一部分內容時,彈力的產生是因為物體在外力的擠壓下產生變形,然后這個物體就會產生一個想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種力就稱之為彈力,有些物體形變的程度比較明顯所以產生的彈力也就比較大,講到這一部分的時候就會有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就是物體都是會隨著形變的程度越大而產生的彈力就越大嗎?事實上也并非如此,因為材料原因在經受超過形變的最大限度之后就會徹底損壞,這時候物體也無法再回到原來的狀態了,所以也就無法產生彈力。
總而言之,課堂上的互動是學生和教師之間進行互相了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個開放的課堂就要充分地調動每一個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時時刻刻緊跟教師的步伐,但是如果缺少了必要的課堂活動,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聯系就被切斷了,這時候教師的講課內容就不是完全貼合學生的基本情況;有可能教師采用的某些教學方法也并不適合學生,這樣對于學生的學習就起不到一個促進的作用,所以課堂互動環節是每一節都不能缺少的。
參考文獻:
[1]許陵鋼.淺析高中物理教學的教學互動情境創設[J].亞太教育,2015(09)
[2]侯海興.高中物理互動教學的幾點體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04)
(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蘆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