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娟
摘要:要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育教學的重要一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體差異,教會學生一些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讀“自然、社會”這樣的無字書。從而使學生養成喜愛閱讀的良好習慣,讓學生走進閱讀盡享快樂。
關鍵詞:閱讀;興趣;情感體驗;個體差異;閱讀方法;無字書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新課程標準對閱讀有這樣的闡述。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改變原有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高高興興的走進閱讀的殿堂。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如何讓學生高高興興的走進閱讀的殿堂:
一、要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首先依照學生學段的不同推薦書籍。因學生年齡、學段、性別、性格、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其閱讀興趣也隨之不同,一般來講:七年級以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為主,而八九年級學生除故事外還對傳記、傳奇、驚險小說等感興趣。其次,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激發閱讀興趣。七年級學生思維以直觀思維為主,對抽象思維的理解,需要以直觀形象來加以輔助,而語文教材中插圖豐富,畫面形象、鮮明,在閱讀教學中,根據學生形象思維特點,巧用這些插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體差異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必須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面對的學生,有的基礎太差,字認不全,句讀不懂,更不用說理解文意了;有的學生可能讀完文本之后就能從文中提取信息,從整體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強者能從語言、內容、結構、寫法上賞析評價文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指導自己的寫作。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不應忽視學生的這種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讓能力較差不知從何讀起的同學,能做到對文本進行以認讀為起點的理解性閱讀;能捕捉信息、整體感知的同學做到以質疑為核心的研究性閱讀;能賞析評價的同學做到以借鑒為目的的欣賞性閱讀。
三、要教會學生一些閱讀的方法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雖然“教無定法”,但“教學有法”,教師要適當的教會學生一些閱讀的方法,從而讓學生“自己學會游泳”,自己去感受文學殿堂的無限魅力!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首先,培養學生朗讀和默讀的習慣。“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重對學生進行包括重音、停頓、語調和語速等朗讀技能及提高默讀速度和理解率等默讀技能的訓練,不僅可從“讀”中判斷學生認讀的正誤、理解的深淺、欣賞品位的高下、探究研討的精粗,而且有助于學生養成眼、腦、口、耳協同動作的良好閱讀習慣。其次,培養精讀和略讀的習慣。要讓學生精讀時能有圈點、有批注、做摘錄、制卡片和寫心得;略讀則一遍就能理解大意。經過長期的良好習慣的培養,學生們定能做到略讀則能觀其大略,善于“提綱挈領”;精讀則咬文嚼字,“纖屑不遺”。再次,培養愛讀和多讀的習慣。要注重“量的積累”,才能有一天達到學生閱讀水平、知識水平、人格修養的“質的飛躍”。
四、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
朱熹曾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說在采用形式多樣的朗讀時,還需要注意要求學生們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無心地讀,這就需要培養學生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要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教師就要善于質疑,鼓勵學生探究,如果學生在學習中有疑問,就會引起學生的求知欲。設置問題可以誘發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言語活動吸引到問題情境中,使學生集中精神,思考問題。開始訓練時可由老師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有意識地讀,學生明白了讀課文時思考什么,思維就有了明確的目的性,老師所提的問題要難易適度,要有層次性,對接受能力不同的學生要讓他們回答不同的問題。總之,我們應通過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們愛上讀書,養成自己找書讀,多讀書的習慣。
五、要引導學生讀“自然、社會”這樣的無字書
毛澤東同志說過:“社會是學校,一切在工作中學習。學習的書有兩種:有字的講義是書,社會上的一切也是書——‘無字天書。”讀無字書,考察自然、社會,這也是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毛澤東早年求學時,就表示:“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他邀同學利用暑假,步行千里,“游學”農村,對長沙及洞庭湖周邊多縣作過社會考察。這是他生平第一次讀“無字天書”,廣泛地接觸社會實際,產生了要對自己國家的狀況作研究的濃厚興趣,致使他送走一批又一批新民學會的學友旅歐勤工儉學,而他本人卻堅持先留在國內,對中國這個地盤的情形“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這個決策,對他一生產生了很大影響。他非常注重研究中國現實社會狀況,使他在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后,能夠很好地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偉大的成功。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讀“自然、社會”這本大書。看噴薄而出的朝陽,可以激發學生無窮無盡的遐想;看險峻的山峰,可以滌蕩學生的心胸;看波瀾壯闊的大海,可以激發學生的斗志;“讀社會”,可以讓學生體會人間真情、社會百態,增加人生閱歷……
總之,教師一定要把閱讀空間還給學生。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關注學生人格的塑造和價值觀的形成,著眼于學生的一輩子而非一陣子,從而使學生主動地走進閱讀,讓他們在閱讀中盡享快樂!
參考文獻:
[1]沈顯龍.引領學生走進高效閱讀的新視界[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11):126
黑龍江省黑河市五大連池市二龍山農場學校 黑龍江 黑河 16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