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超
【摘 要】本文論述校企合作背景下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總結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學生職業可持續發展乏力、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專業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能力要求脫節、師資隊伍缺少實戰經驗等問題,提出依托校企共建平臺優勢,對接行業崗位,體現“三維協同”教學新理念,實施“三聯融合”,組建開放式跨學科教研平臺,優化師資結構和課程體系,實現“三階遞進”的教學新路徑。
【關鍵詞】校企合作 連鎖經營管理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3-0125-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實現教育現代化和形成學習型社會列為我國教育改革戰略目標。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職業教育教學的發展與改革是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國家“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推動連鎖經營管理專業職業教育現代化,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探討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問題
(一)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人才長期存在學生職業可持續發展乏力的現象
從對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畢業學生的調查中發現,該專業學生具備基本崗位(如收銀、銷售、門店運營基本管理)的基礎適應能力,但是后期可提升能力及后續發展競爭能力比較弱,目前該專業高職學生畢業2~3年內大部分處于企業崗位的中下層次,如圖1。
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職業生涯中,能夠不斷提高潛在發展能力,具體包括專業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素養,特別是大學生在大學階段和將來求學或職業生涯中連續不斷發展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如圖2。
(二)傳統教學資源與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差異化培養的需求
以學生個性化需求培養為目標的差異化教學模式主要強調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靈活性,為希望獲得多樣化發展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為其發展提供依托和動力。在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有個性化發展需求的學生缺乏自主權、自由度,在課程設置、考核等方面不能以更為靈活的方式達成培養目標。在開展以項目或任務驅動為依托的教學過程中,目前的教學資源無法滿足教師從主導角色轉化為引導角色的需要。
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學生的差異化培養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避免各校專業同質化的內在要求,需要教師及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達成,同時學校為這樣的培養模式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和引導,通過激勵教師,引導學生投入到差異化培養過程中,從而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這樣不僅使學生符合社會對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還能在職業需求的基礎上凸顯專業培養特色,從而使學生獲得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創新與探索能力。
(三)專業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能力要求脫節
學生所學內容與企業具體工作崗位的需求嚴重脫節,一方面學生的專業技能不能滿足企業崗位用人的要求,另一方面學生高不成低不就,陷入兩難的境地。導致這些情況發生的原因,一是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缺乏對企業崗位能力的調查和研究,培養學生能力的目標沒有從企業崗位能力要求出發。二是缺乏能夠將理論和實際工作內容結合起來的雙師型教師。三是缺乏與企業深層次的合作,在教學內容上,技能培養滯后于企業技術和能力要求,直接導致學生所掌握的技術落后,缺乏職業素養,就業適應能力差,到了企業還須通過重新培訓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
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學團隊需要充分了解企業崗位的設置和崗位任務、崗位所需知識及能力等細節問題,將專業建設與之對應起來。另外還需要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未來的高素質連鎖企業人才并不是單一的收銀員、理貨員、服務員,必須要在行業或管理崗位上具備創新能力,如管理過程、管理方式、經營模式的創新。
(四)師資隊伍缺少實戰經驗
在人才培養中缺少既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又具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大部分高職院校師資隊伍不僅缺少來自企業的骨干教師和學術帶頭人,而且缺少推動專業發展的先行者和領路人,難以形成優秀的教學團隊。這種狀況不利于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的教師梯隊的建設,校內教師缺少企業的知識,更缺少企業實踐經驗,從企業來的人員教學方法和能力不足,難以將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
現有教師對連鎖行業、企業用人需求了解不夠。教師對當地連鎖行業和連鎖企業的用人需求與崗位要求沒有開展深入調研,缺乏企業崗位工作的實踐經歷,不能做到“理實一體化”,對學生的培養必然會出現目標與方向上的偏差。
二、構建連鎖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為解決培養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學生存在的問題,可構建人才培養過程中職業性、實踐性與開放性三維協同的創新教育理念和“學—訓—賽”“學員—準員工—店長”三階遞進的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從課程開發到教學實施,再到人才培養評價,打破校企、學工、理實之間的三重壁壘,如圖3。
(一)對接行業崗位,依托校企共建平臺優勢,體現“三維協同”的教學新理念
結合崗位的需要設計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采用實境教學和實地教學,依托校內仿真實訓基地(商貿物流實訓基地)、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和商貿流通綜合實訓活動,打造真實的商務環境。通過開展職業核心崗位實訓+職業拓展崗位實訓、校內教師指導+企業兼職教師指導、虛擬背景+真實企業案例,實現人才培養過程中職業性、實踐性與開放性三維協同的創新教育理念。
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實現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個性化指導,課程教學內容模塊化,與企業深度合作,實行互補型授課。將課程教學與資格認證相結合,實現兩者的統一。
(二)在教學中實現“三聯融合”
依托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創新平臺,以我院“百麗店長班”“屈臣氏訂單班”“順豐訂單班”為依托,實現“校企互聯”共同育人模式。圍繞企業崗位綜合職業能力標準,實現專業教學與學生管理工作互聯、目標共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課程教學設計中積極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政教育,實現大學生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進一步開展課程學分和素質學分改革,構建“學校+企業+社會”三位一體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以實現“學工互聯”。依據三年學制中的六個學期為實施節點,以實踐教學組織實施為主線,實施校外參觀體驗教學、校內實踐教學(基礎訓練、專項實訓、綜合實訓)、校外專題實踐教學(校外項目教學、輪崗見習、頂崗實習),以實現“理實互聯”。
(三)組建開放式跨學科教研平臺,優化師資結構和課程體系,實現“三階遞進”的教學過程新路徑
通過“內培外訓”“引才借智”等方式,打造一支由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雙師素質教師、校企雙棲型教師、高校兼職教師組合而成的“校企互通、專兼結合、動態組合”的高水平專業教師團隊。堅持定期外派專職教師進修學習,到一線崗位實習,保證團隊教師具備廣闊的職業視角、豐富的行業信息以及實踐工作經驗。例如在制作連鎖門店的商品理貨過程中,播放理貨人員的操作過程和標準,然后播放沃爾瑪、屈臣氏等著名公司的理貨操作視頻,布置思考題,給學生留下思考空間,并在專門的教學微博上定期進行互動。
按照學生認知規律,對應實踐操作過程,將職業能力培養設計成“學—訓—賽”的遞進層次,形成創新教育模式,既滿足社會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個性發展需要,培養“精操作、能管理、懂經營”的高素質技能型商貿流通行業管理人才。
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學生大二下學期根據自身職業發展規劃,進入“百麗國際店長班”進行學習,經過系統的企業課堂培訓、實踐操作和企業考核后,成為企業“準員工”。大三進入實習單位實習崗位,逐漸成長為店長助理或店長,實現“學員—準員工—店長”三階遞進的創新教育教學模式。
三、構建連鎖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效果
(一)人才培養質量高
以連鎖經營企業主要崗位綜合職業能力為標準,實施學校企業互聯、教學學工互聯、課內課外互聯的三聯,實現產教融合、理實結合、教研融合三個結合的“三聯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不斷提煉和深化實踐,培養符合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人才。在麥可思應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報告中,就業質量、教學培養質量、素質、能力、知識培養、專業滿意度、畢業生整體評價等指標均具有優勢。以2017級應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報告為例,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就業現狀滿意度最高,居學院第一,職業期待吻合度居學院第二。
(二)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對接
按照職業教育的特點,結合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獲批成為自治區特色一體化項目的建設,以項目任務和工作流程為引領,以崗位需求和職業技能要求為依據,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業務流程、操作規范、文化氛圍和運行管理模式,專業教學建設以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三者結合為目標,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連鎖經營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三)職業成長穩步推進
“學—訓—賽”三階遞進和“學員—準員工—店長”三階遞進注重專業培訓功能的拓展。特別是開展通用技能課程的建設,使學生具備崗位技能。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學生參加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主辦的中國零售新星大賽等賽事并多次獲獎,體現學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時,學院社團物流連鎖協會榮獲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優秀學生社團稱號。圍繞技能課程開展數字化資源群建設,教學成效明顯。
本文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針對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探索并構建了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對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在目標設定、人才培養模式設計、課程結構優化、學生質量評價體系等方面開展理論研究與實踐,實現了專業教學建設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三者結合的目標,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連鎖經營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對職業院校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改科研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于為雄,霍炬,姜華,等.校企合作構建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1).
[2]李潔坤,羅芳瓊,唐小平.校企聯動共建共管共育的人才研究與實踐——以廣西科技師范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48).
[3]李丹,阮少江,劉春雷.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模式探索[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
[4]王振華.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研究與實踐[J].教育科學論壇,2017(1).
[5]馬君.加強通識教育培養職業院校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J].職教論壇,2017(29).
注:2019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商科類職業院校專業診改與專業群建設協同推進的研究與實踐”(GXGZJG2019B036)
【作者簡介】曾 超(1978— ),男,漢族,廣西賓陽人,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市場流通系副主任,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市場營銷。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