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明



摘要:目的:探討消化內鏡治療胃腸疾病治療效果,為臨床實踐提供理論依據。方法:以80例胃腸疾病患者為對象,研究時間是2019年11也-2020年11月,平均分成兩組,參照組40例采用常規治療,研究組40例添加消化內鏡治療,對比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反酸、腹痛、腹脹等癥狀評分均優于參照組,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CRP水平、IL-1水平、IL-6水平平低于對照組,MTL水平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半年、1年復發率均低于參照組,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胃腸疾病患者采用消化內鏡治療,可有效改善癥狀、控制炎癥反應,提高治療有效率,同時還可預防復發,具有顯著治療效果。
關鍵詞:消化內鏡;胃腸疾病;治療效果;復發率;
胃腸疾病在臨床較為常見,包括胃潰瘍、胃炎等,多采用藥物治療、胃腸鏡治療。然而,藥物治療療效緩慢,若患者為嚴重消化道病變,治療效果差,往往需采用胃腸道治療,快速且有效治療疾病[1]。在胃腸疾病中,胃腸鏡作用顯著,特別是創傷小疾病,檢查效果顯著。有學者提出,胃鏡檢查在胃部疾病診斷與治療中廣泛使用,但傳統插管胃腸鏡極易引起嘔吐、疼痛等不良反應[2]。近年來,我國醫療技術不斷提升,無痛內鏡技術逐漸應用成熟,具有刺激小、操作簡單、無痛等優點,是常規內鏡診斷中使用短效麻醉劑,患者進入睡眠與鎮靜狀態,毫無知覺狀態下實施內鏡診斷[3]。研究表明,胃腸疾病患者可采用內鏡治療,有效提高治療有效率。本文將以80例患者為對象,探究消化內鏡治療胃腸疾病治療效果,為臨床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80例胃腸疾病患者為對象,研究時間是2019年11也~2020年11月,平均分成兩組,參照組40例采用常規治療,研究組40例添加消化內鏡治療。參照組患者中,男性與女性患者數量為24例與16例;年齡平均值為(41.38±5.95)歲;病程是4~12天,病程平均值是(8.18±1.56)天;消化性潰瘍20例,胃黏膜糜爛11例,其他9例。研究組,男性與女性患者數量為22例與18例;年齡平均值為(41.56±5.87)歲;病程是4~13天,病程平均值是(8.45±1.72)天;消化性潰瘍20例,胃黏膜糜爛11例,其他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分析,P>0.05。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依照有關標準為依據,確診疾病;資料齊全;認知正常;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條件:胃癌或有惡變可能的胃潰瘍;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上消化道大出血;穿孔,幽門梗阻;藥物過敏;不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給予參照組常規治療:實施禁食、胃腸道減壓等治療,對患者病情綜合評估,若患者實施手術治療,腹部疼緩解以后,合理飲食,補充能量。在治療過程中,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包括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及時補充血容量,預防休克,對血容量變化及時監測。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治療,減少胃酸分泌,如雷貝拉唑、奧美拉唑等,遵醫囑用藥。實施抗感染治療,治療藥物有甲硝唑、氟喹諾酮類等,遵醫囑用藥。
研究組患者添加消化內鏡治療:術前一天在麻醉門診進行評估,禁食4~8h(母乳4h,配方奶6h,固體食物8h),禁飲2h。入內鏡室后取左側臥位,在家長陪護下,接受心電血壓及脈氧飽和度監測,并開放外周靜脈通路。使用鼻導管吸氧,氧流量4L/min。靜脈注射芬太尼(批號:01D04061,人福醫藥)1μg/kg,靜脈注射瑞馬唑侖(批號:201031AK,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0.2mg/kg。待患者MOAA/S評分達3分時開始進行消化內鏡操作,判斷病灶部位,明確細微病變,診斷疾病以后,結合實際情況確定保守治療、手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
(1)在治療結束以后,評估治療效果,若癥狀消失,且潰瘍愈合,實驗室指標恢復正常,則為治愈;若癥狀改善,且潰瘍愈合面積是50%~79%,實驗室指標改善,即為好轉;不滿足以上情況,即為無效。(2)隨后,統計兩組患者的納差、惡心嘔吐、腹脹消失時間,進行迪比分析。(3)炎性因子:測量兩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1(IL-1)、IL-6。(4)隨訪所有患者1年,詳細統計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使用SPSS20.0對比分析,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s表示;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調查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參照組,P<0.05,形成統計學意義。如表1所示。
2.2 兩組患者的癥狀緩解情況調查結果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反酸、腹痛、腹脹等癥狀評分均優于參照組,P<0.05,形成統計學意義。如表2所示。
2.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比較
研究組治療前CRP水平、IL-1水平、IL-6水平與參照組比較,P>0.05,統計學意義不存在。治療后研究組患者CRP水平、IL-1水平、IL-6水平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3。
2.4 兩組患者復發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半年、1年復發率均低于參照組,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如表4所示。
3 討論
當前,人們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消化系統疾病患者數量逐漸增多,其有效治療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4]。消化疾病患者多采用藥物治療,無須手術,可降低手術的創傷性。胃腸疾病患者在治療前,首先實施禁食、胃腸減壓,可促使胰腺分泌減少,緩解腹脹、腹痛等癥狀[5]。禁食可促使機體能量消耗降低,正常排便加快。胃腸疾病患者實施以上治療,可有效保護腸道黏膜,發揮正常屏障作用。近年來,內科疾病患采用胃腸鏡治療取得顯著效果,受到患者及醫護人員的青睞,可快速緩解癥狀,降低死亡率。醫護人員使用胃腸鏡技術胃腸疾病患者時,清晰觀察病變位置,明確病因,掌握疾病的嚴重程度,并綜合分析臨床治療要求,有效提高治療方案針對性,繼而提高治療有效率。有學者提出,胃腸疾病患者使用胃腸鏡技術,明確病變病灶,對活動性病變給予有效治療,與傳統藥物治療相比,優勢顯著。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使用消化內鏡治療,參照組患者為常規治療,結果可見,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反酸、腹痛、腹脹等癥狀評分均優于參照組,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CRP水平、IL-1水平、IL-6水平平低于對照組,MTL水平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胃腸鏡可詳細觀察病灶情況,結合實際情況確定治療方案,有效提高治療有效率。另外,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半年、1年復發率均低于參照組,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胃腸鏡技術被視為消化科診斷與治療重要措施之一,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常見胃腸鏡包括結腸鏡、胃鏡等,其特點包括觀察直觀、術野清晰等,減少創傷性,預防復發,改善預后效果。
綜上,胃腸疾病患者采用消化內鏡治療,可有效改善癥狀,控制炎癥反應,提高治療有效率,同時還可預防復發,具有顯著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晴.胃腸鏡治療消化內科疾病80例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21,37(2):36-37.[2]李金霞.胃腸鏡治療消化內科疾病50例臨床療效研究[J].特別健康,2021(30):22.
[3]鄒芳義.76例胃腸疾病患者應用消化內鏡治療的效果分析[J].健康大視野,2019(19):109,111.
[4]劉國錕,郭艷霞.消化內鏡在胃腸道疾病診斷和隨訪中的作用[J].現代臨床醫學,2019,45(6):422-423.
[5]李虹燁,史美妺.消化內鏡治療胃腸疾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9,25(4):124-126.B1F79ABA-4E89-4EE2-AFE7-449E2A5C5D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