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仙



摘要:目的:分析在耳石癥眩暈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手法復位的有效性。方法:選入樣本80例,均為耳石癥患者,選入樣本時間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將樣本經雙盲法均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40例,一般資料對比后分別予以手法復位治療、常規治療,總結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軀體功能、軀體角色、心理衛生、情緒角色)、治療前后的眩暈障礙評分、疼痛評分。結果:治療前,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疼痛評分、眩暈障礙評分相比較均無明顯差異,互相之間比較無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在治療效果與生活質量評分方面相比于參照組更高,且指標之間統計學分析有意義(P<0.05);總結分析患者的疼痛評分、眩暈障礙評分,實驗組相較于參照組更低,互相之間對比分析有意義(P<0.05)。結論:在耳石癥眩暈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實施手法復位治療的有效性顯著,可改善患者的眩暈、疼痛等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手法復位;耳石癥眩暈;治療效果;生活質量
耳石癥眩暈又被稱之為陣發性位置性良性眩暈,是臨床比較常見的疾病。有相關研究表明:在眩暈人數當中,屬于耳石癥眩暈的患者占比為20%~40%,該疾病在發生之前并沒有明顯的征兆,但是發病部位特定在頭位下,患者會突然出現眩暈癥狀,具有發病時間短、復發率高等特點[1-2]。耳石癥眩暈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眼震、眩暈等,如果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現階段,對于該疾病的治療措施主要為藥物治療、體位訓練以及手法復位等,其中藥物治療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3]。本文主要分析在耳石癥眩暈患者的治療中施加手法復位對患者的有效性,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截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來我院接受治療的耳石癥眩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抽取80例,樣本需接受對比分析,首先經雙盲法分組,不同組別需應用不同治療方法,分別為施加手法復位治療、常規藥物治療,實驗組一般資料如下: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患者的年齡區間為43歲到82歲之間,平均年齡(61.46±3.04)歲;患者的病程區間為3h到6個月,平均病程(2.87±0.85)月。參照組一般資料如下: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的年齡區間為42歲到80歲,平均年齡(61.02±3.42)歲;患者的病程區間為4小時到6個月,平均病程(2.78±0.77)月。經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分析結果為P>0.05,說明可進行對比研究。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因頭部變化引起短暫性眩暈,眩暈時間在1min以內,經Dix-Hallpike試驗檢查后顯示為陽性;患者的溝通功能、表達能力與理解能力均正常;臨床資料比較完整;未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如嚴重感染等。排除標準:合并有精神病史、精神障礙、惡性腫瘤等疾病;合并重要器官嚴重疾病或功能障礙者;合并有高血壓、頸椎病等疾病;出現意識不清等癥狀。所有患者均需要與我院簽署知情同意書表明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研究已經得到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藥物治療,具體內容為:予以患者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生產廠家: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130;規格:6mg*100片]進行治療,為口服用藥,每次用藥劑量為12mg,每天3次。
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需要聯合應用手法復位治療,具體內容如下:(1)水平半規管管結石癥。采用Barbecue手法復位進行治療,患者采取平臥位,將頭部轉向健側,翻轉一個直角度數,身體翻轉到健側,面部朝下;再從健側翻轉為患側,保持為患側側臥位,最后回到坐立位,每一個動作在眼震癥狀消失之后,都需要維持1min之后需方能繼續開展下一個動作。(2)后半規管管結石癥。采用Epley手法復位治療,患者需要接受Dix-Hallpike試驗,在坐位基礎上接受復位,將患者的頭部往患側偏轉45°,快速變更為平臥位,在患者的肩膀下可墊一軟枕,將患者的頭部保持懸空狀態,患耳朝下,而后緩慢將頭部轉正,再緩慢轉向健側45°。患者的治療期間應該要保持頭部不動,身體則從仰臥位健側慢慢轉化為臥位,患者的眩暈癥狀消失之后可變更體位為坐位,頭部保持前傾30°。在手法復位治療過程中,每個體位應該要保持1min,在眩暈癥狀完全消失之后方可進行下一個動作。(3)嵴帽結石癥。指導患者將頭部與背部挺直,朝向患側改變體位為側臥位,這一體位需要維持1min左右,眼震癥狀改善之后將頭部朝上旋轉45°,這一姿勢需要保持1min~2min左右,而后變更體位為坐立位。
1.3 研究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軀體功能、軀體角色、心理衛生、情緒角色)、治療前后的眩暈障礙評分、疼痛評分。(1)治療效果:患者的位置性眩暈與眼震等癥狀已經消失或者有明顯改善,經Dix-Hallpike試驗結果呈現為陰性為顯效;患者的位置性眩暈與炎癥等癥狀有所改善,經Dix-Hallpike試驗結果呈現為陰性,相比于復位之前患者的復發率減少50%以上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改善、Dix-Hallpike試驗、復發情況等均未能達到上述要求為無效,治療效果的計算公式為顯效率+有效率。Dix-Hallpike試驗:患者取端坐臥位,將頭偏向任意一側45°左右,迅速變換臥位姿勢,可改為仰臥側頭位,頭需向下垂30°左右,而后恢復坐位,并將頭部轉向為另外一側45°左右,上述步驟需要重復;在患者試驗過程中,觀察患者的變位表現與特征,如果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眩暈、眼震等癥狀則表明為陽性,反之則為陰性;變位后一側出現明顯眩暈則為患側病變,如果雙側均出現明顯眩暈則為雙側病變。(2)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36評分作為評判標準,各項共有100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3)眩暈障礙評分、疼痛評分:眩暈障礙評分采用眩暈障礙量表(DHI)作為評判標準,總分為50分,分值越高則表明患者的眩暈癥狀越嚴重。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作為評判標準,總分共有10分,分值越高則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
1.4 數據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可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分析,評分指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治療效果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比較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
治療前,患者之間的生活質量評分相比較為P>0.05,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相較于參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實驗組患者顯著較高,互相之間比較差異有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與DHI評分對比
治療前,患者的VAS評分與DHI評分的對比差異無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VAS評分與DHI評分比參照組明顯較低,指標差異有意義(P<0.05),見表2。
2.3 比較患者的治療效果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相比于參照組明顯較高,指標之間差異顯著(P<0.05),數據見表3。
3討論
耳石癥眩暈是臨床比較常見的疾病,發病率比較高,是指患者的頭部迅速運動至特定頭部姿勢會出現眩暈、眼震等臨床癥狀,是一種短暫性發作疾病。經過臨床相關研究表明:耳石主要附著于耳石膜上,一旦受到外界影響因素或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就會導致耳石脫離原來的位置,進入到內耳當中,這一情況在臨床上也被稱之為內淋巴液游動[4]。耳石會隨著頭部的變化促使半規管位置發生相應的變化,同時耳石也會隨著液體的流動發生相應的變化,最終會對半規管的毛細胞產生刺激作用,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主要癥狀在于強烈眩暈,這一癥狀能夠持續數秒甚至數分鐘[5]。
綜上所述,在耳石癥眩暈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施加手法復位治療的有效性顯著,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患者疼痛與眩暈程度,對患者生活質量有較大的提升作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侯姝含.手法復位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耳石癥的效果觀察[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21,38(03):328-329.
[2]李杰,曹岐新.穴位貼敷聯合手法復位治療耳石癥4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20,27(05):799-800.
[3]馬秀玲.探討手法復位聯合藥物治療耳石癥(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方法和療效[J].世界復合醫學,2020,6(07):4-6.
[4]劉凌巖,李萬婷,閆宏麗,等.中藥治療耳石癥手法復位后殘留癥狀的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20,41(05):62-64.
[5]李振軍.定眩清腦湯聯合手法復位對耳石癥患者臨床癥狀及復發率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20,24(10):1442-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