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嫻
內容摘要:新課程改革是教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語文教學作為語文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之一,其成功與否牽涉到整個教學的成敗。葉圣陶,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語文教育思想對于我國當前的寫作教學具有指導意義。其思想有力論證了作文與表達、成長和生活的關系問題,引發出作文教學要注意交流互動、情感體驗及全面發展等方面的思考與啟示。
關鍵詞:葉圣陶 語文教育思想 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應著力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1]。而作文訓練正是學生語言運用實踐能力提升的一個有效手段。我們通過對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的研究,以期能全面而準確理解其思想內涵,繼而為作文教學實踐提供科學性、可行性的理論指導。
一.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
1.重灌輸輕啟發。當前的語文作文教學存在諸多問題。面對作文教學,不少老師表示力不從心,受教學任務和考試要求的束縛,皆是“心有妙計三千,難取一條”的無奈與辛酸。此外,還有部分教師把作文教學當成了知識“大灌籃”,辛苦地向學生灌輸著知識的養分,教育學生要用精彩的語言、華麗的辭藻取代平淡的語言,要用傳奇、經典的人物描述代替平凡的記敘,甚至辛苦整理了一堆“美詞、美句、美篇”,要學生耗費多時牢記于心以備不時之需。但他們似乎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學生是有思想的個體,他們有著自身的傾訴的欲望和方式,教師要做的應是引導與啟發,幫助他們想說、敢說、會說。然而,一味地灌輸,只會讓學生失去了創造力與想象力,讓其成為文字的搬運工,學生的寫作興趣越來越淡,也越來越害怕作文課了,寫作水平可想而知。
2.重套作輕情感。在作文教學中,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們熱衷于走“捷徑”。所謂的“捷徑”,大致就是作文要一氣呵成,結構基本三段式,有鳳頭有豹尾,古今名人不可少。考試中,有了這套路式的法寶,學生們屢試不爽,教師們更是樂此不疲,于是看似高效的作文教學法就應運而生了。可當我們冷靜下來,看著眼前一篇又一篇似曾相識的美文佳作,困惑又隨之而來:作文究竟是為何而作?不可否認,模仿是一種提高寫作能力的好方法,套路式的寫作也無疑節省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甚至能為學生在最終考場上贏得一絲戰機。可考試過后呢,學生們就像是一個個沒有感情的機器,在真實世界里繼續復制與粘貼,可所有的成功與人生都是可以復制嗎?并不是。學生在套作偶獲成功的喜悅中,喪失了思考的能力,丟失了內心的真情,成了教育流水線上的高分低能兒,這顯然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不相符的。
3.重應試輕素質。應試教育,一直廣為人們詬病,功利性語文教學也飽受爭議。為了高分,教師忙于知識和技巧的傳授,學生也不負所望,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答卷。可是,當學生們邁過了高考的門檻后,一個個現實問題開始凸顯:在高分至上的環境里,學生們在“套路”中思維逐漸固化,失掉了基本的思考能力,甚至友人為了成績和榮譽作弊,丟失誠信。曾經的“套路”,早已讓他們變得浮躁和功利,他們不僅失了慎思明辨之力,也丟了為人處世之本。教育,說到底該是為了培育有素質、有文化、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為了國家培養優秀的人才,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而存在的。教學中教師這種過于重應試而輕素質的行為,實在是不可取的。
二.作文教學的基本思想
1.作文為表達。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一個教師引導學生提升寫作能力的教的過程,更是一個學生關注自我、表達自我的學的過程。葉圣陶曾指出:“作文為了什么,看法還不一致。是不是為了培養作家呢?不是。學生當中出幾個作家,當然很好,但是絕不會所有的學生都當作家。作文是為了培養表達的能力[2]。”所以,從根本上來說,作文教學就是教師幫助學生在作文中培養表達能力的一個過程。表達,是貫穿于整個作文教學的核心與紐帶,而教師的根本任務要激發學生參與興趣,發展學生問題思維,傳授學生基本規范技巧,帶領學生從羞于表達走向樂于、善于表達之路。
2.作文即生活。作文是一種表達,而作為表達的物質載體,生活是最佳素材。無疑,作文來源于生活,事實上,作文也即生活本身。葉圣陶在《文心》中就談到:“寫作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同吃飯、說話、做工一樣,是生活中間缺少不來的事情。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3]。”因此,作文教學不能只讓學生在條條框框的規則和套路中游離,而是要讓他們更多地回歸真實的生活,把生活的體驗與感悟濃縮進課堂。教師應鼓勵學生在作文中秉持著情真、意善的理念,在表達與思考中培養“修于內而讓于外”的氣質,這既是教育之本質,也是生活之本真,也是做人之本色。
3.作文促發展。在1919年的《對于小學作文教授之意見》中,葉圣陶先生就明確地提出了“以學生為本位”的觀點,他認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4],并且他主張“作文之教授,當以順應自然之趨勢而適合學生之地位為主旨[5]。”此外,葉先生還認為最好的語文教育是促進人的成長。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文的過程,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表達情感、感悟生活的過程,是引導學生學會做人的過程,而不論是作文,還是做人,重在文品與人品的雙重建構。葉先生在《語文教學十二韻》中曾提出“立誠最為貴”的觀點,顯然在教學中促進學生人格與品德的發展,是尤為重要的。因此,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與啟發的“引路人”的角色,充分發揮自身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幫助學生在表達與體驗之中實現全面發展。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我們教師可以如何去做呢?
三.作文教學的實踐路徑
1.鼓勵交流互動。無疑,學生寫作的素材多源于生活,這就需要他們留心關注身邊的人、事、物。由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起觀察和思考的習慣,例如布置觀察日記,給予學生一定的選擇空間,在有了明確關注的對象后,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容易被調動起來,自然不乏豐碩的“勞動成果”。那么,教師如何將學生們的“成果”帶進課堂呢?關鍵在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教師既要扮演好組織者、協同者的角色,注意控制好課堂秩序,以實現課堂的有序、高效,又要充當起傾聽者和引導者的身份,鼓勵學生有信心、有熱情地表達,對學生存在的問題要及時反饋,帶領學生們在分享之中積累更多的知識,并逐步建立起個人素材庫。有了交流與互動,教學才能真正發揮“集智”的最大效果,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識和經驗的積累,也提升學生的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
2.關注情感體驗。作文,要求的是真情實感。一篇作文,不真,不足以信人;無情,不足以動人。而真與情從何而來?它來源于真實的情境,真切的體驗。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著重關注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這樣的體驗活動可以分為兩個方面,或源于學生的親身經歷,或源于學生間的共情喚醒,因為同齡人的興趣愛好往往是相近的,情感上也更容易相通。如果作文教學的課堂上,學生只憑空想象,一是不可名狀,二是無法言深,寫出來的作文可想而知。對于作文教學而言,要避免教學中的“應試”模式,而從“應需”的角度出發,讓學生不要過多地拘泥于寫作技巧,或追求思想的深度,而是人如其文、言為心聲,樸素、真實、自由地表達情感[6]。因此,作文教學中,教師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是促使作文教學走上真正的求真之路的重要途徑。
3.注重全面發展。我國的社會價值觀核心是徳為先,誠立身。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自然也就是教育的根本目標。而作文教學作為一個集思廣益的活動,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而且可以激發學生情感體驗與顯現,更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規正學生的“三觀”,幫助學生對于個人、他人、社會以及世界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與思考,這是作文教學本身不可忽視的目標,也是教師教學不可逃避的責任,更是教育“育人”價值的核心體現。在具體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合學生所積累的素材,在交流與互動之中,挖掘學生內在潛含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及時加以反饋,對于偏離的要適度調整,對于正面向上的要鼓勵發揚,并且要注重引導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群體作風,本著“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實現自教、互教,讓課堂作文教學的“德潤”效果,在課堂之外持續發揮其無形的“潤化”作用。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讓作文教學大放異彩,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只有這樣,作文教學才算實現初步的成功。
四.結語
誠然,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為語文作文教學提供了許多具體可行的方法論指導。每一個教師應從自身做起,朝著一名研究型教師的方向進發,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實踐路徑,集眾人的力量發揮自下而上的迸發力和影響力,為教學改革灌入生機與動力。應試機制不再是阻礙,素質教育得以落實,學生在知之、好之、樂之的教育氛圍中實現全面發展,這將是舉國上下喜聞樂見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葉圣陶.葉圣陶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3]夏丏尊,葉圣陶.文心[M].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8.
[4]邢衛國.葉圣陶教育思想對語文教學的啟示.[J].江西教育,2019(09).
[5]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6]王中.葉圣陶閱讀與作文教學思想的現實意義.[J].語文建設,2013(10).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