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曼
【摘要】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旨在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的課程。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在體驗中探究,主動獲取認知,自主應用認知,合作解決問題。信息化環境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大多數主題綜合實踐活動都需要查閱大量資料,搜集相關信息,一部分活動環節更需要借助信息化環境得以展示。因此教師可在信息化環境下推進綜合實踐活動的常態化開發與實施。
【關鍵詞】信息化環境;綜合實踐;課程開放;能力提升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小學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小學的常態課程,但大多數教師與小學生對這一課程的重視程度都不夠。一方面,這一課程的專業教師不多,需要學校加強這一方面的培訓,以讓教師更好地適應這樣的教學要求;另一方面,這一課程的實踐性強,與學校相融合的要求也高,這就需要教師編寫出適應學生特點的校本課程。事實上,大多數學校也都沒有像樣的課程。因此可以利用當前信息化技術的優勢,借助信息化環境積極培養教師運用信息化環境的意識;開發和利用生活資源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能動性的意識以及融合各學科認知的意識,進而推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進程。
一、提升教師運用信息化環境的意識
對于綜合實踐活動而言,課程開發與利用一直是其重點內容,因為只有不斷地調整新的課程,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但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偏重于利用教材中設定的課程,而忽視了對生活中身邊的課程進行開發。這樣的教學理念使教師缺乏應有的課程開發活力,也使學生不喜歡這樣的課程。
借助網絡環境,可以提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有些課程只被使用一次后就不再被使用,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進一步挖掘其真正的價值。這樣就可以在不造成課程資源浪費的同時,也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了獨特的意義,因為信息化環境給予課程在表征上與內核上的不同展現。
信息化環境下的綜合實踐活動可以給學生更多展示與體驗的機會,這是課程開發的目的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也讓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在學生層面的活動中得到展現。一般來說,學生可以借助信息化環境制作精美的手工藝品,設置富有個性的動畫等,這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也讓他們收獲成功的喜悅,更讓活動變得豐盈圓潤。以《走近京劇》為主題的綜合實踐課為例,教師可指導學生上網查找與京劇有關的歷史與文化,以及當紅的京劇明星等,同時教師還將學生學唱的京劇歌曲上傳到班級的qq群。信息技術學得好的學生,還會指導其他學生用繪圖軟件繪制各種各樣的京劇臉譜和京劇道具。明顯地,信息化環境能促進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的提升,能讓他們給學生找到展示成果、開發智能的新路徑。因此教師在給學生布置相關的實踐任務時,可以開放學校的電腦房,給學生上網的機會,讓他們學會從中找到一些有用的資源。對于不同的孩子來說,他們甄別信息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教師要讓他們學會自己去篩選,在對接自己認知的同時,展示自己的特點。當然對于教師來說,他們自己首先要具備一定的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能幫助學生解決在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問題;其次也要有將信息技術與實踐活動對接的意識,以讓實踐活動的內涵不斷擴大。
二、提升教師提煉生活化素材的意識
課程開發能力的強弱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能否將綜合實踐活動長久地植根于一個學校。因為每個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不一樣,所承載的當地文化也不一樣,學校的教學理念、學生的情感與認知都不一樣。這就要求教師要能自主開發課程,開發出學生喜歡的、能促進認知與精神生長的課程。換言之,教師需要從身邊的問題、現象、熱點開始,從當地的特色推進,對學生熟識的資源進行最大程度的利用。信息化環境能讓課程的開發更好地推進,課程一旦被開發出來,可以錄入電腦中的課程資源中心,進而讓更多的教師共享多用,同時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教師對其進行再加工、再開發。
以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語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為基本素材,教師想讓學生對身邊水資源的現狀進行了解,最終開展以珍惜水資源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讓學生上網查找家鄉水資源的分布,并在事先準備好的家鄉地圖上標出來。同時教師還讓學生觀看了手工耿的相關手工制作的視頻,激發了他們動手制作節水小工具的欲望。可見,對于課程開發,教師要精心選擇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話題,比如語文教材的文本、數學題目的情境、英語話題中的表達等。這些生活化的素材被教師揭示之后,要讓學生自己學著去開發。學生將搜集到的信息都放到了網上進而實現了資源共享。在這個活動中,學生能看到家鄉里不同的河流,能看到這些河流的圖片,也能看到家鄉的現狀及環境狀況等。有了這樣的共享,他們節約水的欲望就強烈了,教師再讓學生將制作節水工具的視頻展示出來,每個人在學習別人方法的同時,也修正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可見,基于生活的信息化環境的學習和探究,給學生提供了多層次的學習空間,讓他們實現從課內走到課外,從知識走向能力的轉化。
三、提升教師進行多元化互動的意識
對于課程開發的能力而言,作為一個教師必須要有多元互動的意識。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并不是要讓學生獲取系統的認知,它更多的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與課題的互動、課題與信息化環境的互動,當然也包括教師與同仁以及相關課程理念的互動。在互動中教師組織與指導調查、實驗、探訪、追問、合作、操作、辯論等活動形式,旨在拓展他們的生活體驗。這個互動的過程既檢驗教師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同時更為課程開發提供更好的實踐機會。
比如在學生學習《簡單的統計和統計圖》之后,教師打破學科的界限,問學生想不想開展一次綜合實踐活動,將開發課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是教師與教材的一次互動,因為教師看到了可以應用于實踐活動的素材。這也是教師與學生的一次互動,因為學生是課程學習的主體,理應成為開發的主體。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再彼此交流,最終他們確立了以“關注老人,走近老人”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這是學生之間的一次互動,是讓課程開發得以生長的重要環節。活動中,學生不但能運用以前學過的“正”字統計法來計算參與相關活動的老人人數,他們還從網絡上借鑒一些比較美觀、實用又科學的圖表,將調查的結果繪制成統計表、統計圖。這個過程是師生與信息化環境的一次互動,以讓實踐活動充滿時代的氣息,也讓教師主導的課程開發多一些創新與想象的因子。當然這個實踐活動還包括學生去調查老人的生活情況,讓學生在走村串戶中真正關注老人,這是學生與社會的一次互動。最后,當學生把孝敬老人的倡議書公布在學校的網絡平臺上,就真正實現了教師在課程開發中的多元化互動。課程的設置要關注學生的互動,要讓他們將課程的內容內化為自身素養的一部分。
四、提升教師進行跨學科融合的意識
綜合實踐活動不再局限在某一個學科上,它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跨學科融合的意識,就是要將人為割裂開來的認知再融合,以對接課程發展的需要。其實信息化環境也為各科的融合提供了方便,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找尋到相關的知識點,再將這些認知進行整合形成適合學生的課程。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的內容,要能將這些內容串聯起來;同時也要關注生活,將相關的信息融入這些點上面。
比如說,教師要在重陽節開展一次實踐活動,將學生的媽媽請到學校來,讓孩子們為他們的媽媽做一些事,說一些話,在傳達情感的同時,也表達對她們養育之恩的感謝之情。所有的這些都需要學生去做,但教師要做適當的指導。比如說,教師可以先教學生唱歌曲《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這是一首歌頌神圣母愛的音樂作品。歌曲中前后相同的部分,教師可以用視唱的方法教學生,中間部分則可以用聽唱的方法讓他們學習。教師還要注意引導他們唱好跨小節切分音節奏,唱準含有休止符的節奏等。教師在指點學生之后,再讓他們跟著網上的視頻進行學習。教師還要教學生學會制作一個手工藝品,比如讓他們學會用剪紙的方式給媽媽制作一個愛心圖案,怎么制作,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在網上學習,一起探討。當然,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給媽媽寫一段話,要能真實地表達情感,又能體現出一定的藝術性。教師在給學生示范這些東西時,起碼要有一定的音樂素養、一定的手工制作經驗以及一定的寫作能力。綜合的東西多了,學生的視野也就開闊了。當然,學生會在最終的實踐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進行展示,同時將禮物獻給自己的媽媽。學生先是一起唱了《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接著就各自展示他們的能力了。有學生拿著水槍給家長洗車了,教師這時候就可以給他們講解洗車水槍的原理;有學生幫媽媽擦鞋了,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學著涂上一點蠟。可以看出來,如果教師有了學科融合的意識,學生就能在實踐活動中更好地展示自己,同時教師本身的課程開發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五、結束語
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教師要提升三個方面的素養:一是知曉學生基本學情的素養;二是將課程與學生發展對接的素養;三是自身不斷學習與探究的素養。只有課程開發能力提升了,教師才能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實施具體課程。當然,教師要在信息化環境下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同時將課程開發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結合起來,即提升自身的課程開發能力,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空間。
【參考文獻】
[1]石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多元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20(30).
[2]包新中.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指導環節中的問題研究[J].基礎教育課程,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