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秀珍
【摘要】《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多次提及“教師要在教育活動中觀察幼兒”,“有效運用觀察等方式來客觀全面地了解和評價兒童”。區域活動中,幼兒在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中主動學習與發展,教師的科學觀察與有效回應對幼兒的深度學習產生重要影響,并促進自身專業化成長。
【關鍵詞】區域活動;教師;跟進式觀察;實踐研究
一、教師觀察跟進的現狀分析
結合我園103位教師區域活動中觀察跟進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大部分教師的觀察意識不斷提升,但由于觀察目標不聚焦、觀察行為零散,區域活動中的教師支持不能很好地滿足幼兒發展需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觀察意識明顯提升,觀察實踐有待推進
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推進過程中,幼兒園教師課程實踐能力的提升是建設的重要內容,觀察幼兒行為的意識和能力更是教師的專業內功,尤其關注通過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的正確觀察與有效回應,從而推進區域活動中幼兒的全面發展。我園于2015—2018年開展淮安市教研室第十一期立項課題《基于園本培養青年教師游戲觀察能力的實踐研究》的相關研究工作,針對本園青年教師觀察幼兒游戲的發展現狀、意識能力的提升策略等進行了梳理與提煉。
基于以上兩點因素,在調查中發現,教師對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行為的觀察意識明顯提升,100%的教師認同正確觀察更有利于區域活動的指導,且認為有必要對同一區域進行連續觀察與跟進指導。97.1% 的教師關注幼兒操作材料的情況,99.0%的教師聚焦幼兒與同伴交往情況,89.5%的教師觀察幼兒間爭執等突發情況,觀察的內容包含幼兒的實際操作、社會性發展以及偶發事件。
但同時,37.1%的教師能夠對區域活動中幼兒的行為進行連續觀察,59.0%的教師有時進行,2.6%的教師則很少實施連續觀察。數據表明,大部分教師初步樹立了“觀察是開始,而不是結果”的區域活動指導理念,但教師對于觀察理論的掌握與觀察及指導實踐存在差距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必須盡快解決從觀察理論到觀察行為的落差問題,將觀察意識和理論轉變為具體有效的觀察行為,從而獲得觀察能力。
(二)觀察目的不夠明確,觀察行為較為隨意
觀察并不是漫無目的地看,明確觀察目的是讓觀察更有針對性,記錄更細致,能夠科學解讀幼兒行為,提供適宜的指導和幫助。依據幼兒的發展目標和實際水平,教師應逐步明確區域活動中幼兒探索與體驗的價值意義,并結合幼兒近階段的行為實踐,提出具體的、可發現、易記錄并具有一定延續性的觀察目標,為接下來的觀察記錄、行為分析和跟進策略明確方向。
74.3%的教師依據預先制定的觀察目標對某一區域活動進行觀察,61.0%的教師依據幼兒選擇情況臨時萌發,74.3%的教師由突發情況引發觀察。結合教師的觀察記錄文本資料,70%以上教師的觀察目標不聚焦,記錄內容、分析、建議與目標不匹配。如,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的行為表現、幼兒在游戲中遇到困難如何解決等,目標寬泛,缺乏問題意識,不能及時發現并明確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出現的游戲經驗、同伴交往以及材料提供等方面的問題。
(三)教師指導不足,跟進策略單一
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觀察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依據。區域活動中,幼兒在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中主動學習與發展,教師的科學觀察與有效回應對幼兒的深度學習產生重要影響。
我園已有的課題研究成果雖然對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的發展現狀提出了一些問題和思考,但在改進策略上較多圍繞單次觀察,觀察分析跟進措施與幼兒后續游戲之間缺乏較強的內在邏輯性,教師觀察跟進的策略比較單一,從而導致幼兒區域活動中的感知與體驗效果提升不明顯。83.8% 的教師以為幼兒提供所需材料作為跟進策略,62.6%的教師采取現場言語指導的直接介入方式,88.6% 的教師認同通過組織游戲經驗分享,引導幼兒自己發現問題。但是,這三種跟進策略仍以教師主體居多,教師作為幼兒區域活動的主控者,“牽”著幼兒的游戲發展。教師忽略了環境的暗示、言語(肢體)的間接引導以及幼兒主體的想法與探索。
二、教師觀察跟進的價值分析
區域活動中,教師采取跟進式觀察,更加重視區域活動中的師幼互動,強調區域活動中教師基于幼兒行為進行環境、指導策略等方面的調整。
(一)目標性更加明確
跟進式觀察對于不同年齡段區域活動的開展具有積極影響。在區域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幼兒的年齡和興趣特點,對幼兒近期和遠期的培養目標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和把握,通過連續觀察、解讀行為,有針對性地介入與指導,使幼兒在適宜有效的引領中獲得學習與發展。
(二)主動性不斷增加
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觀察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依據。跟進式觀察則更加重視區域活動中的師幼互動,強調區域活動中教師基于幼兒行為進行環境、指導策略等方面的調整,從而呈現出“觀察—調整—實踐”的循環跟進式的觀察指導模式。
(三)連續性愈加明顯
跟進式觀察相較于散點式觀察,更加聚焦區域活動中幼兒一個階段內的游戲行為,通過采取持續有效的跟進策略,幫助幼兒獲得更加豐富而有個性化的感性經驗,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三、教師跟進式觀察的策略研究
(一)以時間脈絡為線索跟進經驗
區域活動中幼兒通過與區域中人、事物的有效互動,獲得有益的經驗和體驗。以時間脈絡為線索,強調每天有序且有價值的區域活動,關注每次活動前的有效引導、活動中的及時點撥和活動后的分享提升,幼兒在新舊經驗之間建立起聯系,從而獲得發展。因此,對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觀察跟進不是一時的,應該是一個持續觀察、持續跟進的動態過程。觀察——反思——跟進,呈現螺旋上升的狀態。
1.前跟進—激趣設境啟智
興趣激發是幼兒選擇區域并持續探究的動力。在甄選判斷幼兒興趣需要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創設適宜的區域環境,提供豐富有層次的活動材料,組織游戲前的談話等,不斷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大膽表達自己的新設想。
2.中跟進—適時點撥回應
區域活動不僅擁有一個動態的物質環境,也是一個動態的活動環境。幼兒與材料的互動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發展或是變化著的,教師在科學觀察的同時抓住那些關鍵的時刻進行及時點撥,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簡單的提問,能夠給予幼兒更多的靈感和信心,游戲經驗呈現梯度化遞進。
3.后跟進—梳理提升經驗
區域活動后的交流分享環節,是整個環節的重要內容,對于幼兒的經驗提升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圍繞區域活動中的難點問題,引發幼兒討論,協商解決問題;介紹活動過程和作品,鼓勵幼兒分享體驗,提升經驗。
(二)以多元互動為導向提供支架
基于主題活動的持續推進以及對幼兒區域活動現場的分析,教師甄別梳理近階段觀察與指導要點,對幼兒進行持續觀察與跟進指導。其中,材料的跟進是物質環境的豐富,指導行為的跟進多為意識和行為的提升。
1.區域材料多元跟進
區域材料扮演著“第二”老師的角色,幼兒是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獲得并建構自己的經驗和圖式,因此材料的初次投放與改進投放至關重要。但在實踐活動中我們發現,老師對材料的投放常常是投放時“滿腔熱情”,一氣呵成,投放后熱情褪去,一成不變,觀念與行動往往脫節。區域活動中材料的調整和跟進策略很重要,教師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適時增減材料,優化組合,通過區域材料的多元跟進,促進幼兒的發展。
2.指導行為互動跟進
區域活動中教師在對幼兒行為觀察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采取適時有效的指導與幫助,包括直接指導與間接指導兩種形式。區域活動應多以間接指導為主,借助區域環境暗示、材料多元跟進、同伴交流、作品分享等形式,以啟發式提問、合作式探究和激勵式評價來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為幼兒的經驗鏈接與提升提供支架。
四、教師跟進式觀察的實踐反思
(一)跟進觀察,突出目標
在一個連續的過程中,教師對某個區域持續關注,及時采取跟進措施。而這些跟進策略的實施,是在教師對本年齡段幼兒的發展目標與建構水平有比較清晰了解的基礎上,對照發展目標解讀幼兒行為,才能知道幼兒可能對什么感興趣,有哪些需要。“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標”,這雖然是一句老話,但是要悟到其中的教育理念,并且能夠做到,還需要教師不斷努力。
(二)跟進評價,把握重點
在每一次的觀察中,幼兒的言行舉止表達出的信息量是非常豐富的。以建構游戲中的行為而言,可能包括建構技能、手眼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同伴交往等諸多方面。教師在分析幼兒游戲行為時,不可能針對每個方面都采取跟進指導的策略。同樣,在明確觀察目標與幼兒發展適宜性的基礎上,教師應該把握重點,有針對性地采取跟進策略,有的放矢,跟進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動游戲發展,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
(三)跟進過程,多些等待
在觀察跟進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有些心急,昨天已經提供圖片了,幼兒也有了親身體驗,為什么還是搭不出來呢?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有自己的節奏的,經驗之間的遷移與豐富也不是瞬間完成的。教師要保持耐心,靜下來、慢下來、沉下來,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守候,陪著蝸牛去散步,和孩子一起收獲游戲的快樂。
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指出:“課程的根基是對幼兒的了解,觀察幼兒是課程的起點。觀察幼兒是教師的重要職責,有計劃的觀察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在觀察中了解幼兒的需要與可能……”區域活動中,教師應該樹立“觀察是開始,而不是結果”的理念,依據幼兒發展目標,有目的、有意識、可持續地進行觀察,及時有效回應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采取適宜、有效的跟進策略。通過觀察分析—提供支架—跟進觀察—提供支架—發展評價循環上升的過程,幫助教師進行合理的介入和指導,促進幼兒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