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仲山
摘 ?要: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下,為了能夠使學生全方位發展,教師需要在科學課堂中引入德育教育,通過對多樣化教學手段的采用,不斷對學生的行為品質進行優化,使學生在德育動機的領導下,能夠規范自身行為,樹立三觀意識。因此本文對科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進行了介紹和實施,希望能夠幫助小學科學教師有效地開展德育教育工作。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德育教學;缺失與重構
【中圖分類號】G622.0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1-0154-02
Discussion on the Lack of Moral Education Infiltration in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and Reconstruction Practice
DENG Zhongshan ?(Yayao Primary School,Xinya Street,Huadu District,Guangzhou,China)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in order to enable students to develop in all directions,teachers need to introduc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science classroom,and through the use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continue to optimiz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behavior so that students can be in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motivation,he can regulate his own behavior and establish the consciousness of three views. Therefore,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nd implements the moral education infiltration strategy in science teaching,hoping to help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effectively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work.
【Keywords】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Moral education teaching;Lack and reconstruction
1.小學科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缺失現狀
(1)對教材的德育素材探索不夠深入
科學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元素有著豐富的教育意義,所編排的每一節課對學生都有著教育、啟示的意義,然而在進行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一些教師對德育教學的滲透無法找到契合點,無法做到對科學教材的深入挖掘,無法根據德育素材對進行深入的開發和研究,導致教學過程中,只能夠簡單地對科學知識進行講解和傳授,無法實現對課堂的拓展延伸,導致德育工作缺乏靈活性,學生缺乏較高的學習興趣,進而也無法獲取到顯著的德育效果。
(2)德育滲透內容與學生認知水平不符
人們在不同的時代,所提出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科學教學中需要從不同的側重點出發,對德育內容進行設計。然而,在實際進行科學教學的過程中,一些科學教師對德育教學的滲透,往往沒有與實際相結合,只是單純地從內容上對科學知識進行了基本的講授,沒有與時代發展相結合,通過探討和研究,深入地挖掘學生的特點。科學教學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對德育教學的滲透也需要全新的方式,否則只能將其作為一種形式,卻無法對學習進行提升。
(3)德育滲透形式不合理
一些科學教師在小學階段的教學工作,并沒有對德育滲透的重要意義加以了解,對教學案例的采用有著較大的理解難度,導致學生無法深入地了解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部分教師在進行德育滲透時,沒有通過與學生接受能力的結合,對相關的例子進行列舉,導致其無法做到正確了解,缺乏清晰的印象,無法對相關含義進行透徹理解。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中有著許多此類問題,然而,教師卻沒有對其予以關注。
(4)教師的負面行為對德育滲透產生不良影響
教師不僅需要對知識進行傳播,同時其自身也是德育以及學習的化身和榜樣,教師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能夠無形中對大部分學生的行為品格起到影響作用。然而,一些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或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負面作用,導致學生無法得到良好的德育滲透,對學生良好學習、生活習慣的形成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
2.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1)愛國思想
家國情懷應該是積極向上、充滿大愛的情懷,擁有這種情懷可以使人的心態變得更加積極,我們還可以把這種情懷作為標尺去衡量人們的道德以及規范言行,時刻提醒人們要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因此將“家國情懷”引入小學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可以將滲透式教育應用在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過程中,對小學生的思維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形成愛國精神。
(2)科學精神
小學科學課堂中對德育教學的滲透,需要以科學性為基礎,教學不能只是將實踐作為重點,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理論基礎的講述,以此為基礎,使學生的科學生涯能夠更加堅實,基礎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學生通過更加深入的德育教學,能夠使自身在課堂中更好地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掌握,進而與實際生活進行更好地聯系。
(3)良好的學習觀
教師在科學教學過程當中,應當更多地幫助學生去學好科學知識,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觀,以及解決現實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在小學實際科學教學過程當中,應當通過對學生良好學習觀的培養,進而使學生能夠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
3.小學科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重構策略
(1)提高科學教師的全面素質,增強德育滲透意識
德育教學在科學課堂中的滲透,教師不僅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而且對教育理念也要進行更新。首先,教師需要先對學生為本的指導思想進行明確,在對教學觀念進行轉變的過程中,需要結合能力素質的培養目標要求,做到以學生為本,將學生作為科學教育的主體,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充分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的科學能力和素質能夠得到不斷地提升。
(2)貼合實際生活,獲取德育信息
將生活化的教學素材帶入到科學教學過程當中,通過一些典型的教學案例,以此來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會關注生活中的德育知識和內容。例如,在為學生講解植物的相關知識時,教師不僅要為學生講解植物的生長規律、基本特點與結構等,另外也要組織學生到校園中對植物生長情況進行觀察,了解到由于學生的不良行為導致一些植物死亡,從而使得學生的內心受到觸動,使其充分認識到每一株植物都是具有生命的。要尊重每一條生命,要真正地愛護每一株小草、每一朵小花。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回到教室中,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一些人們亂砍濫伐、對大自然構成破壞的圖片或者視頻,為學生播放旱災以及沙塵暴等圖片,從而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如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那么人類也將會受到一定的懲罰。所以,就要真正地熱愛大自然,愛護一草一木,從自身做起,樹立較強的環保意識。又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有關食物鏈的知識時,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每個小動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人類的小伙伴,我們要關愛保護動物,只有如此,才能保持生態平衡,青山綠水。通過這種貼合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也可以使得學生將所學的科學知識達到內化,最終達到德育的目的。
(3)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
為了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與教學,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過程當中,根據教學資源,從而選擇與德育相關的教學素材以及教學案例,并將教師自身生活經驗以及學生實際的生活相結合。在實際科學教學過程當中,通過對情景式等教學方式的利用,能夠幫助學生將教學內容與德育教學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使科學教學知識得到更好地升華。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通過布置課堂作業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例如,想要讓學生對關于生物的知識進行學習,教師可以需要安排學生對小動物或昆蟲進行飼養,比如讓學生在家對蝸牛或小烏龜等動物進行飼養,學生通過對此類動物或昆蟲的飼養,能夠在過程中無形地形成愛心和責任感,能夠懂得付出,使其具備更高的思想道德。
(4)教師要以身作則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
學生關注的重點就是教師,學生常常會對教師行為進行效仿。所以,在進行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到對自身行為的時刻關注,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以此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例如在科學課堂中對動植物實驗的進行,需要減少動植物所受到的來自實驗的影響。首先,需要強調標本的獲取來源,以此來使植物能夠保持完整,教師需要做好對學生的組織,讓其在校園中對自然飄落的新鮮樹葉進行尋找,切勿直接采摘植物上的新鮮葉子;其次,是對探究細節的關注,以此來對實驗對象進行保護,教師可以自己動手探究螞蟻、蚯蚓有著怎樣的身體結構,以及各部位有著怎樣的功能,以此來使學生能夠根據相關方式和步驟,進行正確地觀察了解,以此來使螞蟻、蚯蚓在實驗中能夠保持正常的生存能力;最后,需要在實驗課中做好對德育內容的總結,通過對植物以及動植物所開展標本制作和身體結構與功能探究,讓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讓學生了解到對植物葉子的隨意采摘,以及對小動物的傷害行為,與道德理念相違背,會對動植物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學生通過對教師正確行為的體察,能夠從意識上做到對環境的保護,對動物的關愛。
(5)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學生在許多方面有著基本的習慣品質,例如學習,實驗探究等等。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習慣的培養,以此來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能夠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其終身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學生對較強學習能力的具備,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學習效果得到提升,能夠使其具備更強的生活自理能力等等。
(6)尋找教育的機會培養其科學的態度
科學態度主要是人們對于客觀世界以及自然規律的看法。追求事實以及尊重自然規律是最根本的科學態度,這需要在科學課堂中主要培養。根據課本,積極觀察實驗,動手操作等活動是讓學生形成科學態度的主要渠道。譬如在觀察事物或現象時老師應要求按科學程序進行,先整體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體,由表及里;在做連續測量,月相觀察,養植物,養蠶等等必須長期進行的觀察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堅持按時觀察,及時記錄,定期匯總,以便分析研究。而在實驗當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按照步驟動手操作,如實記錄實驗結果。通過實驗結果的分析比較,培養他們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
(7)結合教學活動,培養意志品質。
在我們科學課程的教學活動中,由于孩子們才剛剛接觸到新課程,所以他們興趣盎然,有時一節課上完后還是意猶未盡,但這種興趣最終還是維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觀察研究活動進行到底。如果此時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和監督,對學生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做全程追蹤,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他們參于活動的積極性,使他們最終能完成學習任務。讓他們感受到克服困難后取得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這樣既能培養他們完成任務的責任感,也能不知不覺地磨練了他們的毅力,培養了他們的意志品質,達到了科學教學的目的。
4.結語
教師在科學課堂中對德育內容的滲透,需要對德育內容進行充分地挖掘,使學生的智慧和行為能夠通過德育教學得到提升,感受到德育的魅力,因此,教師在科學課堂中通過對德育的使用,能夠使德育得到重構。
參考文獻
[1]王子建.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探微[J].教書育人,2014(03):32.
[2]蔡平. 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探析[J].東西南北:教育,2017: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