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曉霞
摘要: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優化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優秀道德品質的發展要求。這需要教師以社會發展和學生生活為基礎,在教學中做好有效滲透。文章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際,就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探索了一些具體有效的做法。
關鍵詞:優化;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效率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文化精粹,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更快掌握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文化精華,將其內化為自己所用。為此,就需要科學合理地整合現有教材,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科學習相關聯,潛移默化地影響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就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如何優化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效率,略談淺見。
一、在欣賞與參與中弘揚民族精神
現代化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現代化教育理念為引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討論中。為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有序推進傳統文化教育,需要革新文化教育理念,努力在現代化教育理念下弘揚民族精神,把握課堂動態,不斷調整教學模式,以提升民族精神弘揚效果。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的《中華民族一家親》《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等課文,都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重點課文。教師在教學這類課文時,可以通過圖文資料和音視頻資料客觀展示的方式,讓學生直觀解讀民族傳統文化,并由此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榮譽感。
二、在梳理與交流中培養家國情懷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在課前準備階段梳理優質教學素材,通過優質素材整合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培養起家國情懷。除課文中有關愛家、愛校、愛國的內容外,網上也有大量與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相關的教學素材。教師應當充分借助現代信息平臺,通過篩選和整合優質素材的方式,豐富課堂教學的資源儲備。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將現有的道德與法治相關的教學素材進行有效編排,可以根據范圍由小到大的梯度編排外,還可以根據教學素材的難易程度進行由淺入深編排。例如,在教學《我們的節日》一課時,教師除了需要將課本中與之相關的課文進行集中整合外,可以在網上查詢與節日相關的教學素材,鼓勵學生將生活中與傳統節日相關的福字、窗花等物件帶到課堂上進行交流分享,也可以通過跨學科融合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書寫福字、剪貼窗花。
三、在創境與思辨中引領價值取向
中華傳統美德內容豐富,求同存異、修身養性、以孝為先,這些都是傳統美德的具體內容。在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托有效的教學內容引領學生領會與踐行這些傳統美德,從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入手,根據教學實際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并在參與中產生價值認同,引領道德追求。
例如,對以孝為先的美德培養教學內容中,三年級上冊的《家是最溫暖的地方》和四年級上冊的《為父母分擔》都是同個主題,基于不同的學生其教學方面要有不一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時,可以創設真實教學情境,讓學生分別飾演父母和孩子,在演繹不同的生活場景后,評析孩子們的做法,感受家的溫暖和父母的愛,從而激發學生的感恩之情。
四、在作業與操練中提升人格修養
雙減新政的出臺,要求教師在課后布置作業時能盡可能做到減負增效。通過優化課后作業設計,提升人格修養,同樣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盡可能布置活動實踐類作業,讓學生在豐富的作業形式中,獲取更好的傳統文化教育,進而內化與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的《自強不息的人格修養》一課時,教師在學生初步學習的基礎上,落實人格培養的教學重任,可以引入一些中外名人的故事作為實例,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生活日常行為,教師不妨從學生的人格修養弱點切入來布置相關作業。對于包容性較差的學生,可以鼓勵其“試著包容身邊的人”,隨后要求在課堂上分享自己包容他人的經驗。而對于無法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學生,則是通過小組協作學習的方式,讓小組同學共奮進、齊努力,真正做到發現自我并審視自我。由于人格修養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也可布置長期性作業,以在活動實踐類作業中逐漸提升學生的人格魅力。
綜上所述,民族精神、家國情懷、道德追求和人格修養都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構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落實傳統文化教育不是敷衍的行為,教師需要做好教學備課工作。教師要從革新文化教育理念,梳理優質教學素材,創設真實教學情境,優化課后作業設計等具體措施做起,從而有序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的貫徹與落實。
參考文獻:
[1]呂莉.學科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四部曲——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21,(07).
[2]徐月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上),2019,(12).
[3]黃瑩瑩.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上開展傳統文化教育[J].華夏教師,2020,(13).
[4]單紅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