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虎民
【摘? ? 要】依托課前專項定時定向經典詩文誦讀活動,讓學生在經典詩文的誦讀中積累詩詞知識,陶冶思想情操,發展誦讀能力,培養核心素養。
【關鍵詞】誦讀;培養;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15-0069-02
Relying on Recitation of Classical Poems and Articles Before Class to Cultivate the Core Quality of Chinese
(No.1 Middle School,Shandan County,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LIANG Humin
【Abstract】Depending on the pre-class activities, students can accumulate poetry knowledge, cultivate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develop their recitation ability and cultivate their core qualities.
【Keywords】Read aloud; Cultivate; Core accomplishment
“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這不僅是語文新課標的明確要求,而且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時代呼喚。中國傳統的詩詞曲賦有其自身的聲律特點,讓學生學會有感情地吟詠這些經典詩文,不僅能夠使其更加深刻地品味作品中蘊含的真摯情感,而且對于今天的中學生來說,誦讀經典詩文更是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教化作用。當前國家教育部門把引導中學生背誦積累古詩文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提出了明確要求,尤其對高中學生掌握經典古詩文有著更高、更具體的要求。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通過專項定時定向進行經典詩文誦讀訓練活動,能夠使中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核心素養”諸多元素所要求的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可以說,依托課前誦讀經典詩文,著力培養語文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新課改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與唯一選擇。
一、經典詩文誦讀中的“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必然需要大量經典詩文的背誦積累,否則就無法形成語感,更談不上語言的運用。和誦讀相比,一般性閱讀積累下來的語言方面的材料是短暫的、膚淺的,時間會讓閱讀者逐漸淡忘。古今中外大量的研究認為,誦讀經典詩文對于語言建構的作用無疑是最為持久和有效的。古代私塾教育重視經典詩文的熟讀成誦,不管理解與否,首先死記硬背下來,肚子里就有了終身受用的“墨水”。讀書要是能夠“破萬卷”,那么下筆都會“有神”,古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現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大量的時間用于遨游于題海之中,但是學生的語文水平卻呈現下滑趨勢,其實質原因在于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較差,追溯根源學生對經典詩文積累太少是其中原因之一。如果缺乏積累,語言的建構就無從談起,語言就會貧乏,運用時就會缺乏力量和豐富,就會江郎才盡,遣詞造句的能力自然低下。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積累先從短小的絕句、律詩開始,選取《夜歸鹿門歌》《春望》《泊秦淮》《登高》等這些短小易背、方便把握的經典內容,課前確定誦讀篇目,讓學生進行有準備的誦讀,以保證誦讀的效果。經過一個階段的適應熟練,再安排篇幅中長的古詩、宋詞,比如李白的《將進酒》、高適的《燕歌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李煜的《虞美人》等就適合這個階段的積累。再過一段時間可以布置篇幅更長一些的詩歌或散文讓學生準備,像《夢游天姥吟留別》《歸去來兮辭》《琵琶行》《春江花月夜》這些詩文對學生的誦讀要求就比較高,需要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才能保證流暢地完成誦讀任務。當然這樣的安排也讓學生逐步積累了相當數量的語言素材,起到了為語言建構打好基礎的作用。
學習是為了應用,積累語言素材也是為了表達使用。作為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古詩文中語言文字經驗的積累,指導學生在誦讀經典詩文的過程中積累一定量的語言材料,而且要讓學生在誦讀經典詩文活動中學以致用。結合學生的實際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將能夠用得上的名句名段自然轉換成比較有使用價值和意義的表述類文字材料,在平時的作文練習或短文寫作中引用這些名句,力求讓學生形成語言運用的能力,增加文章的文學色彩。語文課前固定時間進行經典詩文的誦讀,這是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是把傳統經典詩文通過誦讀積累轉化為語言建構的基礎。所以誦讀經典詩文中不僅要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要提升學生在生活或寫作中語言運用的能力。
二、經典詩文誦讀中的“思維發展與提升”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語言就是思想的外在表現形式。語言文字離不開思維,可以說沒有了思維,語文就無靈性,只是一個語言軀殼罷了。所以誦讀經典詩文就是一項思維訓練活動,就是在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思維。
語文課堂如果教學中不重視思維的訓練,那么就一定會使學生語言的發展受到限制。普通高考考綱規定的64篇古詩文所有內容都與思維密切相關,都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了更加有效地讓學生的思維在經典詩文的誦讀中得到提升,筆者在實踐中做到了誦讀篇目的時段集中、有序分層安排。一是安排同一體裁的篇目讓學生準備,或者是唐詩類,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泊秦淮》《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夜雨寄北》;或者是詞類,如姜夔的《揚州慢》、周邦彥的《蘇幕遮》、溫庭筠的《菩薩蠻》、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或者是散文類,如《滕王閣序》《逍遙游》《陳情表》。二是安排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或是杜甫專題,如《登岳陽樓》《閣夜》《蜀相》《旅夜書懷》;或是蘇軾專題,如《定風波》《赤壁懷古》《新城道中》;或是柳永專題,如《望海潮》《雨霖鈴》;或是李清照專題,如《聲聲慢》《醉花陰》《一剪梅》。通過這種有序的分類,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集中誦讀同一類型的經典詩文,不僅完成了誦讀的內容任務,為高考名句默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學生在分類的誦讀過程中發展了自己的思維,切實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誦讀實踐說明,誦讀這些經典詩文的過程,就是與古人交流思想的過程,可以使學生思維更豐富、更敏捷。用課前這一恒定的訓練時間,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小舞臺,思維就具備了具體生動的活動情境,這樣就能有效地激活并訓練學生的思維,進而促進其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三、經典詩文誦讀中的“審美鑒賞與創造”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新課改背景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教學任務與目標之一。高中新課標規定的古詩文背誦篇目文學性、藝術性比較強,是傳統優秀文化中的精華篇目,是培養學生藝術審美與創造力的首選內容。學生在課前誦讀這些古詩文,就能夠在誦讀之中體味和感受語言美、情感美,感受美的熏陶和教育,從而培養審美能力。專項經典誦讀中,教師采用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努力為學生構建起展示自我的學習平臺,打造個性化的表演舞臺,使學生在經典詩文的誦讀中認識、感受、創造美,進而達到核心素養的培養目的。誦讀還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接受經典詩文熏陶,使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明顯改變和顯著提升,進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語文教學中需要鑒賞古詩文的意境美、語言美,所以誦讀就要貫穿于語文教學整個過程中。尤其是新課改背景下,更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誦讀經典詩文,培養學生古詩文誦讀能力和想象力,加深其對經典詩文的理解與感悟,真正獲得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啟迪,真正享受到審美的樂趣,這是每一個語文人追求的目標。
四、經典詩文誦讀中的“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可以稱得上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血脈相承,傳承與理解文化不僅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首要任務,還為學生實現人生價值指明了正確方向、奠定了堅實基礎。“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通過誦讀經典詩文,學以致用,就是古人對于經典誦讀的意義、作用的最好注解。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古代傳統教育的成就應該歸功于誦讀。高考考綱規定的64篇古詩文,優秀傳統文化蘊涵其中,積淀著深厚豐富的文化因子,字里行間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深刻哲理,是我們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最有效的資料。在誦讀活動時,創設經典古詩文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角色,使學生身臨其境,也可以用一些背景音樂和課件進行情境式誦讀,喚醒學生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記憶,引領學生領會并吸收古代傳統文化的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
語文學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先天性的優勢,誦讀經典詩文就是最佳的傳承方式。誦讀要充分靈活地運用經典詩文,用經典詩文引導學生探究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激發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熱愛之情,從而提高學生傳承與理解文化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起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依托課前誦讀經典詩文,著力培養語文核心素養,這不僅符合當前高中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且與教育部“立德樹人”的目標要求是一致的,更是實現教書育人目的重要途徑。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新授課前5分鐘經典誦讀中培養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的實效性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9]GHB081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吳格明.關于思維發展與提升答問[J].中學語文,2019(10).
(責編?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