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 要:在初中階段,體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門學科。它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可以磨煉學生的心智和意志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但是,從當前的初中體育教學現狀來看,體育教學并沒有把自身的教育價值完全發揮出來,其教學成效也不甚顯著。鑒于此,以初中體育教學現狀為出發點,對體育教學策略展開探討,希望能有效提升初中體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階段;體育課程;教學現狀
在時代的發展進步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體育鍛煉,它是保持身體良好素質的根本。所以,在現代化教育體系中,重點強調對學生身體素質的鍛煉。但是,受應試教育影響,大部分教師和家長一味地注重文化課,而忽視了體育課程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體育課堂中,教師應采取各種教學策略,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幫助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養成體育運動的良好習慣。
一、初中體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強化學生身體素質
在應試教育和升學的雙重施壓下,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都非常看重,而忽視了體育教學的重要性。若是長此以往發展下去,培養出一群成績優異卻身體素質低下的學生是必然的。鑒于此,教師必須要意識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學生若是沒有一個強健的身體,縱然有滿腹的學問也是空談。而教師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性,讓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為其今后的學習發展奠定基礎。
(二)有利于磨煉學生意志
體育鍛煉一方面可以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鍛煉的過程中磨煉出堅韌的意志力。若是做事情沒有意志力支撐,最終只會半途而廢。就像有些學生一想到體育課要跑步,心里就直打“退堂鼓”。這樣的學生意志力必定非常薄弱,遇事習慣性想要退縮、逃避。而通過初中體育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持之以恒地堅持鍛煉,從而培養其堅韌的意志力。
二、初中體育教學現狀
(一)初中體育教學缺乏規范性
如今,在我國初中體育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一貫的教學方式就是“放羊式”,即在整隊之后讓學生自由活動。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與初中體育教學標準要求背道而馳,導致體育課程流于形式,缺乏規范性和系統體系,其自身的教育價值也無法發揮出來,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更是困難重重。
(二)初中體育教學方法有待創新
從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來看,教師基本上以口頭講述為主,其教學方法循規蹈矩,沒有絲毫的創新性。如在教學“立定跳遠”這一內容時,教師會先把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用力方法和擺臂姿勢等一并進行口頭講解,再進行示范教學,讓學生進行揣摩練習。但是,在整個授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少之又少,教師只是為了教學而教學。這樣機械死板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感覺體育課程無趣,體育教學效率低下。
三、初中體育教學有效策略
(一)保證體育健康標準的全面貫徹
要想讓體育健康標準全面貫徹下去,首先教師自身必須要端正教學態度,嚴謹對待每一節體育課。把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年齡特點等作為依據,合理制訂體育教學計劃,保證運動量在學生的可接受范圍內。在初中體育教學中,首要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讓學生嘗試進行體育鍛煉。然而,當前的體育教學情況卻是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致不高。在體育課堂上,教師也只是讓學生圍繞仰臥起坐、長跑和跳繩等幾個項目反復練習,形式比較單一,時間長了,容易導致學生形成厭煩心理。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習各種體育鍛煉手段和方法,掌握體育技能,并且向學生滲透終身體育的理念,培養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
(二)體育教學開放化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進下,體育教學也應如此,嘗試創新,開辟全新的教學模式。初中體育教學應轉變以往“教師主導”模式,向“學生為主”模式發展。在考慮到學生興趣愛好、身心發展特點和身體素質狀況等多種因素的情況下,教師合理制訂教學計劃。在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應以互助性和協作性為主,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場地的選擇上不應只局限于運動場,可以適當嘗試社會場所,讓學生提前適應,與社會建立聯系。在體育課堂中,教師在教授相關體育技能之后,還應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去進行體育運動,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基于此,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一味地追求統一,可以嘗試開放化的教學模式,設置多樣化的體育活動,豐富體育內容,讓學生在體育學習中感受樂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的發展進步下,對人才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應認識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從學生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設計,提高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參與度,讓學生能夠通過體育鍛煉加強身體素質,塑造堅韌不拔的意志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袁忠.芻議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足球興趣[A].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三期座談會資料匯編[C],2019.
[2]彭月志.聚焦學生個性發展,芻議初中體育教學模式的升級與實現[J].小品文選刊,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