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紀云
摘 要:作為初中教學體系中的一門重要學科,英語對于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拓展學生的思路、豐富學生的文化視野等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農村山區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仍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英語教學的發展,使學生的英語水平兩極分化,放棄學習英語的學生也屢見不鮮,阻礙素質教育的步伐。立足農村山區教學實踐,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優化策略,以期提高農村山區初中英語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農村山區;初中英語;教學效率
英語是一門語言,是學生打開世界的門窗。加強英語教學,對于加速我國的現代化發展、推動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有著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于農村山區來說,探索初中英語教學的優化策略,可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理念,使素質教育理念遍地開花。作為一名山區英語教師,我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將不斷致力于教育教學事業的創新發展,提高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質量。
一、農村山區初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學習興趣不濃
英語是一門內容豐富、形式靈活的學科,因而英語學習是一項非常有趣的活動。然而由于農村山區初中生的英語基礎薄弱,課堂上有很多知識聽不懂,體會不到英語語言的價值和魅力,因而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再加上教學資源的缺乏、教學方式的單一,使得英語在很多農村山區的初中生眼里就是一門“天外語言”。越是不想聽越聽不懂,學生的英語學習陷入惡性循環中。
2.教學模式單一
由于地理環境的影響,很多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在農村山區沒有被普及,很多英語教師仍沿用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將課文內容一股腦兒地全部灌輸給學生,強迫學生死記硬背,以此來鞏固知識,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參與度和接受能力。學生在機械的學習中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也消失殆盡。眾所周知,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交際性是英語的主要特點,只有在實際運用中學生才能對英語語言的組成、結構、特點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但農村山區周圍沒有相應的語言氛圍,不能與實踐相結合,使得學生慢慢對英語產生疲倦感,不感興趣。
3.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深入農村山區英語課堂可以發現,大部分初中生還需要教師領讀單詞,還需要教師對課文內容逐句翻譯。不少學生很難讀懂完整的一句話,更別提課外的一些英語讀物了。很多學生雖然對語法知識掌握得非常牢固,但在說和寫中卻錯誤百出。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優化農村山區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策略
1.多措并舉,激發學習興趣
情感是學生的認知動力,學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內在的心理狀態,情緒高昂就興趣濃厚,接受得快;情緒低落就不感興趣,接受得慢。因此,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只有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學生才會產生愉悅的情感,從而以積極的心態和飽滿的情緒投入新課學習中,確保教學質量。
例如,教學冀教版八年級英語Unit 1 Me and My Class第一課時,本課的主要話題是“返回學校”,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將精力用于對知識的探究中,教師先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英文歌曲,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聽力訓練機會,最大限度地使學生回歸學校生活。接著,組織學生自讀李明和丹尼的對話內容,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分角色表演對話內容,學生要想將對話內容準確無誤地演下來,需要認真朗讀、仔細翻譯每一句話的意思,不懂的主動請教同伴。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提高。憑借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學生創造性地加入自己的動作和表情,將對話內容以一種可感可視、生動活潑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增添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依托英語字母喚起一個個活生生的形象,他們的表達能力、創新能力也在表演中得到了培養。
多媒體、表演這些教學手段能帶給農村山區學生全新的感官體驗,刺激他們的興奮點,不僅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他們的聽、說、讀等語言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2.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參與度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涌進英語課
堂,作為山區教師,要主動學習,積極探索適合山區農村學生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初中生較之小學生,思想比較成熟,主體意識強烈,在學習中他們不喜歡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而熱衷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基于此,英語教師可以借助導學案助力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依托導學案自主建構知識體系,提高課堂參與度。這樣,知識不是教師傳授給學生的,而是他們自主獲得的,因而能夠長久地保存在腦海里,并能靈活運用,為初中英語教學水平發展帶來良好的支持。
例如,教學冀教版八年級英語上冊第二單元Lesson 7 Dont be late for class一課時,教師在深入研究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設計了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導學案。導學案內容豐富,既有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又有方法指導,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如在“自主學習”這一環節,導學案將基礎詞匯subject,art,paint...和句型“I like art but I am not good at it”“Im going to music class”等用填空的形式呈現出來,指導學生讀課文,完成自學任務。并且規定自學時間、提出自學要求。通過自學,學生可以自主解決簡單的、基礎的知識內容,既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又能為教師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重難點問題的講解,一舉兩得。
在“合作探究”環節,教師組織各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探究本課的重要知識點,如結合例句總結現在完成時態及常見不規則動詞過去分詞、總結sometime,sometimes等詞匯的用法。
除此以外,導學案中還包括指導點撥、鞏固練習等內容。指導點撥是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將學生自學、合學中提出的共性問題進行集中講解,當然這個講解仍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先講,教師做出補充說明。待學生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后,導學案的“鞏固練習”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平臺,通過強化練習促進對知識的理解、掌握、運用。由此可見,導學案不僅為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明確了方向,還將理論與實踐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學生在學英語、用英語中提升語言素養,掌握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習慣,促進知識、情感的和諧發展,深化素質教育要求。
只要教師給學生一方舞臺,他們就能還教師一份驚喜。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相信、尊重學生,敢于放手,多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平臺。由于農村山區初中生的英語基礎薄弱,因此,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入手,并做好跟蹤指導工作,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導學案作為現代教育背景下的創新教育模式,對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要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以教學目標為方向、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精心設計導學案,制定出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導學案,為提高教學效率帶來支持。
3.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習慣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增值,而存放者一生都會享受著他的利息。”由此可見習慣教育的重要性。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注重日積月累,因而良好的習慣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要想切實提高農村山區英語教學質量,教師就要重視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首先,培養學生主動積極、大膽開口的習慣。初中生喜歡在歡快的氛圍中學習,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用良好的氛圍感染和帶動學生,使他們敢于表達、樂于表達,只有不斷開口練習,才能掌握英語。初中英語中的很多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根據教材的這一編排特點,教師上課時,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現象入手,引導學生圍繞主題暢所欲言,深化對主題的理解,培養大膽開口的習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多給予支持和鼓勵,學生表達時,無論對與錯,只要是運用英語,都要為他鼓掌,消除學生心中對英語學習的芥蒂,增強學習信心。
例如,教學冀教版八年級英語Unit 5 My future時,結合單元主題,教師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問題:“Have you ever imagine the
future?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The future life will be a translation?”學生對這些話題饒有興趣,會不斷調動已有的語言知識去談論、去表達,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
其次,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對于語言學習來說是吸收補充的途徑,只有不斷吸取新鮮血液,語言體系才會不斷豐富,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農村山區初中生閱讀視野狹窄,語言儲備不足,導致他們的語感不強烈。因此,英語教師要鼓勵和指導學生多閱讀,在廣泛的閱讀中開闊視野、拓展思路,了解更多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下載適合他們能力的英語短文,并通過“閱讀打卡”做好監督,還可以為學生訂一些英語課外閱讀刊物,如《英語角》《英語周報》等,這些課外閱讀讀物最好配有中文翻譯,這樣不會使學生因為看不懂而放棄。
總之,作為教育者,難以改變農村山區的客觀條件,但可以從自身改變,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模式,增強農村山區初中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優化教學效果,推動農村山區初中英語教學工作的有效進展。
參考文獻:
[1]劉橋.淺談英語教學中學習興趣的激發和自信心的提升[A].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第九期“教育問題時習會”論文集[C], 2019.
[2]李曉紅.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N].發展導報,2017-01-06.
[3]代玉棟.農村地域背景下初三高效英語課堂的有效建構[J].華夏教師,2019(17).
[4]何丹.農村地區英語教學制約因素及對策[J].山西農經,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