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彩云
摘 要:本文主要探究自主學習課型在數學課堂上的運作,自主學習課型在數學課堂中依附著課堂行為規范才能更好地完成。
關鍵詞:互聯網+;自主學習;課堂行為規范
“互聯網+三環四得”教學模式是華南師范大學葉惠文教授提出的課程改革新模式,簡稱為“愛種子”教學模式。“愛種子”教學模式中有自主學習課型和互動探究課型,自主學習課型是由生活現象、個別探究、協作構建、練習檢測這四個方面組成的;自主學習課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自己做主,不受別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擾,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實踐等手段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變化(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升華)的行為方式。“愛種子”教學模式中的自主學習課型這個模塊是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導學案為指導支架,借助微課(知識遷移)的幫助,改變一問一答灌輸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本文主要探究自主學習課型在數學課堂上是如何操作實施的。
一、自主學習的基石:愛種子教學模式課堂行為規范
“愛種子”教學模式課堂行為規范是促進自主學習模塊發展的奠基石。如果要詳細說明課堂行為規范有哪些的話,可能難以言盡,在這里我們就講述其中兩點。按照“愛種子”教學模式下的各種課型都以獨立探究和合作學習為主要的方式,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做紙筆練習或小組交流,因此,課室的桌椅都要以便于學生合作討論的形式來擺放。所以我們第一點要講的就是桌椅擺放要求:我們要盡量以四人為一組,如課室面積不充許,亦可以五人為一組,這樣有利于開展小組合作、相互學習。第二點就是“七字訣”,是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什么是“七字訣”?簡單來說,就是靠(靠攏)、輪(輪流)、擺(擺放)、析(分析)、賞(欣賞)、辯(辯論)、記(記錄)。學生小組匯報時,教師可以作適當的引導,利用追問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達成教學目標。
二、導入生活現象:創設開放性情境,是鍛煉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端
教師打開I-SEED互動探究教學平臺—授課端后,選擇“愛種子”課程“圖形的旋轉”,然后請學生觀察生活現象中的鐘表的指針和風車的運動,引導學生回憶什么是旋轉,旋轉中心是什么,鐘表的指針和風車是按什么方向旋轉的,并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在做旋轉運動。在對生活現象中的數學問題進行觀察分析時,學生答案的不唯一性,可以為獨立學習和協作學習提供鋪墊,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具體體現。在這個環節里,教師應該教會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會用數學語言簡單描述旋轉運動的過程。學生應該學會抱著“舍得”的心態,舍棄固有認識,得到新的知識,這是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一道門檻,跨越了,就能終生受用。
三、個別探究:學生初步自我習得過程,需以問題導學和個別輔導相結合
教師打開I-SEED互動探究教學平臺—授課端中與個別探究相對應的內容后,發出準確的課堂指令,讓學生打開人教版五年級下冊83頁,找出練習題一,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練習題。習題一的練習有助于讓學生明確旋轉的三要素有: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度。教師講解完習題一后,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在PPT的新習題上,秋千、車桿、鐘擺是不是做旋轉運動?為什么?教師要預留充分的時間來給學生思考和完成。最后,教師進行習題的小總結:因為秋千、車桿和鐘擺都是繞著一個點,按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方向旋轉一定的角度,這個角度不一定是360°,所以,它們都屬于旋轉運動。在個別探究這個小環節中,以問題導學進行嘗試性學習,教師從中觀察和適當進行個性輔導,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學會自主學習和促成學生思維多樣化的形成。其實,“個人探究”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個人的自學能力,這個環節除了完成個人學習任務單,還要進行個人匯報。“個人探究”中的完成個人學習任務單,讓學生有“我學習就必須要思考,要找出學習的方法”的感悟,這對學生以后如何獲取知識有一個很好的指引方向。
四、協作構建:學生知識建模過程,應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師打開I-SEED互動探究教學平臺-授課端中與協作構建相對應的內容,找出并放映學生需要完成的習題:將小棒、直角三角尺分別固定在方格紙上,圍繞點O,按順時針旋轉90°后,觀察小棒、三角尺的形狀(三角形AOB、直角邊OA、直角邊OB)、大小、位置有什么特點。教師分配好時間并發出指令,學生作出應答并立即以小組為單位圍在一起進行討論,小組合作完成習題后,教師可以根據各學科的特點進行口令接龍,學生一邊接龍一邊放下習題端正坐姿。教師抽取小組上臺匯報習題完成情況。小組匯報:“我發現,旋轉后,圖形的大小和形狀都不變,只是位置改變……”小組個人匯報結束后,由匯報人指定同學評價,同學評價結束后,匯報人應對同學表達感謝之意。一個小組的匯報完成后,教師應詢問同學們,還有哪個小組答案不同,可以上臺來匯報。匯報結束后,教師應恰當地指出小組上臺匯報答案時所遇到的問題并幫助他們解決。協作構建這個環節,改變了教師問學生答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小組輪流發言,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問,有機會答。學生提出想法,小組成員加以分析、比較、驗證后得到正確答案的過程,是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具體體現,有利于學生構建數學概念和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練習檢測:學生鞏固知識過程,應該注重基礎練習
教師打開相對應的PPT,給出合理的時間讓學生完成PPT上的練習題(這里只列舉其中兩道習題)。習題一:鐘擺圍繞點O( )時針從5點到6點,旋轉不超過30°。A.逆 B.順 C.無法判斷。習題二:直角三角形AOB圍繞點( )順時針旋轉( )度或繞點( )逆時針旋轉( )度變成直角三角形AOB。練習時間結束后,教師發出口令,學生停止作答。教師不僅要抽取學生回答問題,還要講解正確答案和知識點,這是學生復習知識點和查缺補漏的環節。這個是“愛種子”教學模式中自主學習模塊的最后一個環節,而這個環節,不僅是復習的環節,更是知識點整合的環節,有利于學生在復習練習中進行知識的整合。知識點的整合學習基于兩點考慮:一是避免知識的碎片化學習,避免缺少整體的認知;二是培養知識的遷移能力。
總而言之,“愛種子”教學模式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是“互聯網+”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產物,是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的媒介。自運用“愛種子”教學模式開始,到熟練掌握并運用自主學習模塊、互動探究模塊和主題擴展模塊,在這期間所表露出來的信息,都在告訴我們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教育,都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小勇,曹宇星.面向“互聯網+”的教研模式與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06):80-85.
[2]孫穎,卜曉薇,董碧燕.“愛種子”數學教學2.0模式[J].廣東省基礎教育與信息化研究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