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麗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師的主要任務。小學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其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成為教育改革中的重點內容,通過閱讀教學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為學生開展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然而在農村小學閱讀教學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閱讀教學中存在不少問題,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并影響了語文教學質量。基于此,就農村小學閱讀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些許應對策略,希望能為我國農村小學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貢獻微薄力量。
關鍵詞:農村小學;閱讀教學;現狀;應對策略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有著直接的影響。目前,我國農村小學語文也響應新課改要求,積極地進行了改革,旨在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但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效果差強人意,主要表現為學生缺乏主動性,缺乏閱讀興趣,教師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缺乏良好的閱讀教學氛圍等,使得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受到阻礙。因此,為了提高農村小學閱讀教學的質量,教師就必須不斷地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和學生真實水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農村小學閱讀教學的現狀
1.教師和家長對閱讀認知不足
農村地區居民在觀念上相對較為落后,并沒有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看課外書籍實在耽誤學習,因此禁止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同時,部分學生是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家中缺乏有效的監管,也存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學生放學回家后需要做一些家務活,或者是直接看電視、玩游戲,很少進行課外閱讀[1]。此外,教師大多是參照教學大綱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任務,將重點都放在了語文知識的講解上,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死記硬背,并沒有開展有效的閱讀教學,使得學生缺乏閱讀時間和空間,并且缺乏自主性,限制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2.學生課外讀物少,缺乏良好閱讀習慣
農村經濟水平相比城市而言仍存在較大的差距,由于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家長并沒有給學生購買足夠的閱讀書籍,即便購買也僅僅是一些輔導書籍或者訓練習題,再就是一些關于寫作的書籍。同時,家長由于缺乏足夠的認知,自身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從而無法為學生樹立榜樣,閑余時間并沒有進行閱讀,也沒有去督促學生進行閱讀,認為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即可[2]。同時,教師過于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將教學都局限在課本之內,很少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也沒有組織相應的閱讀活動,并且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缺乏監管,導致學生很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利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3.學生閱讀意識淡薄,家庭缺乏足夠重視
在農村家庭中,學生的監護人常常只關心學生吃得如何、睡得如何,而對于學生的學習則是不聞不問,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學校和教師的事,即便關心學生的學習也只是問問成績如何,只是告訴學生要聽老師的話,記住老師講的知識。而學生的父母由于身處外地,也只是給予學生金錢上的彌補,這就導致學生在家中沒有大人的約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根本不會主動進行閱讀,嚴重缺乏閱讀意識。
4.學校經費不足,缺乏良好閱讀環境
當前,大部分農村小學都響應教育部門的相關要求,積極建立了不同規模的圖書館,以便為師生的閱讀提供資源。學校圖書館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資源,需要滿足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閱讀需求,但就實際情況來看,農村小學由于經費問題,導致圖書館館藏嚴重不足,并且缺乏更新,可讀性較弱[3]。同時,部分農村小學過于追求硬件設施的建設,但并沒有充分合理地利用圖書館,大量書籍只是擺放在書架上,學生并沒有去閱讀,這就使得圖書館成為一種擺設,嚴重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二、農村小學閱讀教學的有效實現路徑
1.整合閱讀教學資源,培養閱讀習慣
閱讀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基本能力,高爾基曾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對此,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有效地整合閱讀教學資源,實現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結合。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學校圖書館,組織課外閱讀小組、讀書俱樂部等,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教師要倡導學生與書為伴,認識到閱讀是一種生活態度,是每個人成長的營養,從而實現學生自主閱讀、快樂閱讀[4]。同時,教師還需要明確閱讀教學的目的,采取有效措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合理規劃學生的閱讀時間,為學生推薦閱讀材料,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樣有效拓展了學生的視野,為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奠定了基礎。此外,學校也需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建設良好的校園閱讀文化,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2.創新閱讀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農村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教學中。對此,教師需要不斷創新閱讀教學的形式,提高閱讀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感受到閱讀所帶來的快樂。教師可組織學生采用群文閱讀、經典誦讀、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種閱讀教學形式[5]。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教師可以將《濱海小城》《富饒的西沙群島》等文字聯系起來開展群文閱讀,讓學生分析這些文章中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進而加深學生對風景描寫類文章寫作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促使學生開展自主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知識的轉化,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又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角色,讓學生分別扮演趙王、廉頗、藺相如和其他大臣等,表演時將自己對人物特點的理解表達出來,靈活地展現人物的語氣和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閱讀教學的樂趣,而且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強化學生的閱讀效果。
3.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在當前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在農村小學閱讀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對閱讀教學和學生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閱讀教學已經不再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是課內與課外資源的結合,教師通過利用信息技術,能夠使原本枯燥的閱讀教學變得生動化、形象化,帶給學生全新的感官刺激,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并且能夠有效突出教學的重難點知識,最終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6]。例如,在教學《絲綢之路》時,學生對遙遠的歷史事件缺乏了解,對此,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重現古代絲綢之路的繁華,有效打破了時間的限制,使學生直觀地進行感受,進而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進行預習時利用信息技術去收集相關的資料信息,在課堂上與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這樣能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開闊學生的眼界。再如,教學《匆匆》一課時,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認識到時間的寶貴,體會時間稍縱即逝。對此,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將抽象的時間流逝具體化,并配上一些關于珍惜時間的名言,這樣能有效使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并積累學生的知識量,從而有效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
4.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激發閱讀參與熱情
在農村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還需要為學生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閱讀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形成一種良好的校園閱讀文化。對此,學校領導需要給予高度的重視,成立相應的活動小組,對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持,保證閱讀活動的順利進行[7]。同時,需要根據自身院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可持續性活動方案,保證活動具有持久性。學校還需要發揮校外力量,結合社會、家庭等方面的資源,形成一種系統化的教學體系,有效地拓展延伸閱讀活動。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心,對此,語文教師也需要充分利用農村資源,為學生設計豐富的、具有實踐意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所學知識,強化學生的閱讀感悟。教師可引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利用學習的眼光去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色,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從而為學生營造開放的對話空間,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8]。例如,在教學完《海上日出》一課時,教師可組織學生清晨觀看日出,感受自己家鄉日出的特點,與海上日出有什么異同點,并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運用閱讀所學的寫作技法,有效地強化學生的閱讀效果,并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對此,在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認識當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問題,加強整合閱讀教學資源,創新閱讀教學形式,合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最終實現農村小學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馬春玲.淺談如何上好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J].中國校外教育,2020(13):35.
[2]趙守龍.農村小學閱讀教學的現狀和應對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20(4):92.
[3]沈映俊.探究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J].才智,2020(4):207.
[4]陳志巍.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限制因素與突破口[J].中國農村教育,2020(3):81.
[5]黃錫龍.淺談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9(36):126.
[6]王靜.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限制因素與優化方法[J].中國農村教育,2019(30):72.
[7]吳道芳.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9(10):18-20.
[8]徐燕.農村小學閱讀教學的現狀和應對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9(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