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加維
摘 要:審題能力是解答數學問題的基本能力。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題意,同時也能強化其數學思維,對其后續數學學習具有積極意義。主要圍繞如何讓學生掌握審題方式、具備審題能力提出幾點措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審題能力;培養方法
審題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先決條件。審題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取題目信息,分析和解答題目,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才能順利完成。通過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可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解題過程中的問題。然而,培養學生審題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審題的重要性,然后幫助其掌握一些審題技巧,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
一、讓學生按步驟進行審題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通常都能做到對題中信息的初步解讀,而如何正確讀題、準確把握題意是當前多數小學生應該著重提升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三遍審題法、朗讀審題法等,讓學生嚴格按照審題步驟精細審題,使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如計算“32.5×4÷32.5×4”時,一些學生直接寫出答案1,但是真正的結果是16,這主要是因為審題不準確導致的。這時,教師可以教會學生三遍審題法,首先,要指導學生讀懂題意,鼓勵學生深入到題目當中,看題目問的是什么,給的條件是什么,做到對題目中的每個數字、每個符號了然于心。其次,讓學生思考這道題考查的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數。經分析,此題主要是考查學生的計算能力,考查學生對計算順序的掌握情況。最后,要找出題目中的“埋伏”,這也是混淆學生的關鍵所在。上題中,學生思維很容易進入到這樣一個誤區當中,即分別計算前后的32.5×4,之后借助前面得數除以后面得數,殊不知,這已經步入了此題的“陷阱”當中。上題屬于同級運算,因此,計算時只需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即可。
二、反復斟酌題目中的重點語句
反復斟酌題目中的重點語句是學生把握題意、準確讀題的基礎,所以想要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還需學生具備把握關鍵語句的能力[1]。尤其在遇到復雜的題目時,一些學生在讀題時不知道重點在哪里,就不知道從哪里開始解題。以下題為例:某工廠運煤,先用卡車運了一半,接著用載重5.5噸的汽車運了4次,還剩4噸,這批煤共有多少噸?有些學生在審題后開始思考“先用卡車運了一半”這個問題,認為要先求出這一半才能解決問題。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審題時要轉變思維方式,將切入點放在后邊給的關鍵性信息上,這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還有些學生對數學的相關術語掌握不牢,因此無法明確題中的數量關系,如“增加了”“增加到”“翻一番”“被……除”“除”“除以”等。所以在數學審題中,要對重點內容和句子多進行思考。
三、對學生語言理解能力進行重點訓練
數學應用題是小學數學中的常見題型,主要通過語言將題目中的各個條件有效聯系起來,因此學生對語言的理解也能夠影響學生的審題質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著重訓練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目,從而提高學生解題的準確性。比如在一些路程、倍數關系的問題中,經常會遇到無關數據干擾學生審題的情況,這時學生需要靈活運用語言理解能力,有效剔除與解題無關的信息,從而認清題目的最終題意。例如:小俊一家去北京旅行,早上6時乘大巴車出發,行駛了3小時到達目的地,全程共行駛了240千米,請問大巴車平均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此題中“早上6時乘大巴車出發”很明顯是一個干擾信息,如果不認真審題,學生很容易將這個干擾信息當作解題重點。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尋找題目中的隱藏條件,通過理解題意、剖析隱藏條件幫助解題。如“某雜志社發行一本雜志是月刊,每月一期,最新一期是第84期,請問該雜志創刊多少年了?”一些學生遇到這樣的問題束手無策,因為題目中只給出一個數字。而在題目中隱含的條件就是“年”,如果學生能夠深入理解題目,很容易就能算出結果。
四、借助畫圖把握題意
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通過畫圖或者畫線段的方式來理解題目中的數量關系[2]。如在針對一些路程問題時,可以借助線段圖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審圖,然后運用數學的解題方式去分析和思考。又如針對幾何問題,可以借助平面圖來幫助理解題意。以下題為例:一個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長4厘米后,這個梯形就變成一個面積為6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邊形,問原來梯形的面積。在學生接到這一問題時,如果單單只靠想象很難理解題目,審題過程中也會給學生帶來難度較大的感受。這時,如果借助畫平面圖的方式就可以使題目清晰呈現出來,學生也很容易算出原梯形的面積為50平方厘米。
總之,審題能力是影響學生數學思維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其數學成績及后續數學學習都會產生直接影響。為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為后續數學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何振義.談小學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20(19):154.
[2]詹秋娥.新課改下培養小學生數學應用題審題能力的探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