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家
摘 要:在開展小學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融入德育引導,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受到思想認知層面的正向塑造,從而促進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就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進行相關探討。
關鍵詞:德育;小學語文;教學滲透
處于小學階段的個體,其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出“文以載道”的作用,讓學生能夠在語文德育的引導下,身心得到平衡發展。基于語文課堂進行德育,要以語文課本為依托,在知識教育的基礎之上,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尤其要避免將德育變為空洞的說教。只有將德育和知識教育有機結合,才能讓學生既學會應用文字,又能得到認知的引導,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是真正有效的。
一、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
很多教師刻板地認為,進行小學語文教育就是讓學生能夠識字、掌握閱讀技巧、會寫作文。實際上,小學語文的最終目標并不是讓學生學會知識,而是要讓學生掌握和漢語言相關的知識,這一層面的內容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并循序漸進地將德育相關內容傳授給學生。縱觀個體的終身發展,把握小學教育的關鍵時期,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認知基礎,將更有利于個體未來的發展。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通過語文教材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能夠獲得尊敬師長、團結愛國等價值觀層面的塑造[1]。這些方面的內容同樣可以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找到對應性內容,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的中心內容,將德育滲透其中,并讓學生通過德育學習,在生活中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這些積極向上的德育也能夠改變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刻板認知,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傳道”性,從而帶動學生更好地認識語文、學習語文,得到學習素養、品德塑造和能力構建,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有利于后續階段的語文教育開展。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誤區
(一)德育沒有和教學進行融合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只是孤立地開展語文聽、說、讀、寫訓練。雖然教師也認識到德育的重要影響,但是并沒有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只是按照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教學,在結尾強行進行思想品德的升華,或者是用說教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意識層面的拔高。這種教學方法往往使教師教得很累,而且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也不夠理想,教學的內容枯燥無味,學生也對教師的引導無動于衷[2]。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語文教育和品德教育之間是割裂、不完整的,無法真正起到提升學生認知水平的作用。
(二)德育脫離了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情況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和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進行德育時,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要以學生的實際理解情況為基礎,根據學生的文化水平以及認知階段,讓學生受到德育精神的啟發,如果教師忽略了實際情況,則會造成德育的成人化,起到拔苗助長的反作用。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相關策略
(一)基于課本內容,樹立示范性品德榜樣
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進行德育的滲透,教師要把握好德育和語文教學的融合角度,基于“品德”切入教學,有利于這一目標的達成,而且在學生群體中接受程度也會更高。教師要注重挖掘語文課本中的榜樣素材,然后對此類素材進行延伸以及拓寬。例如,教師在教學《誠實和信任》這篇文章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學課文,然后讓學生對文本的內容以情境再現的形式表現出來,加深學生對于誠實和信任的體會。如果學生在自學階段對于文本的內容沒有理解到位,教師也可以通過這種情境表演的方式,幫助學生找到問題所在,強化語文的學習效果。
(二)在小學識字和閱讀教育中進行德育的滲透
在小學階段,識字是語文學習的首要基礎。只有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才能更好地開展德育教學。學生通過識字學習能夠發現語文的樂趣所在,并且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基于識字進行德育引導時,教師可以將中國漢字博大精深的一面展示出來,讓學生通過了解中國的造字文化,明確中國文化的深厚魅力[3]。在熟悉漢字悠久歷史的基礎之上,自覺承擔傳承中華文化的重任。教師也可以基于漢字開展相關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形成關于識字的興趣小組,多在課下搜集資料,在課上進行匯報,從而將愛國主義情懷、文化自豪感這一重要內容巧妙地滲透給學生,讓學生得到知識素養以及能力的雙重提升。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這一環節,教師要帶領學生認真剖析那些語文教材中蘊含精髓以及深刻道理的文章。教師可以帶動學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讀出來,揣摩這些文章背后的意蘊,分享自己在閱讀和思考過程中得到了哪些德育方面的啟示。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只是德育的一部分,教師也可以通過延伸閱讀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基于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課下進行更多的延伸以及學習。例如,引導學生學習完語文課本中名人傳記故事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尋找更多該名人的其他相關故事,并且將自己閱讀的資料在課上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揣摩閱讀中的好詞、好句,將自己所受到的鼓舞以及激勵用自己的言語表達出來。這種運用閱讀帶動思考、分享的學習方法,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文本中心思想的理解,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也能夠獲得德育方面的有力引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合理利用課下時間。
(三)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開展小學作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從語文素養提升的角度切入德育。寫作是個體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可以反映出學生在道德品質、行為表現、認知能力、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等層面的相關信息,通過作文開展德育也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環節。很多小學生在接觸寫作時,常常會感覺到困難較大,教師可以從德育角度入手,讓學生將德育作為寫作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駕馭寫作[4]。除了從德育角度教給學生語文寫作的相關方法之外,教師也要足夠細心,通過寫作發現學生在德育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一些學生會將自己的所思以作文的形式呈現出來,這些內容中有一些并不完全是積極向上的。例如,在未來想要從事的職業這一話題上,有一些學生表現得較為消極,教師不能主觀臆斷地對學生打出低分,而是要秉承德育的精神,了解學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以及感受,挖掘背后的原因。如果教師只是粗暴地進行品評和糾正,反而容易引起負面效應。反之,如果教師以愛為基礎,用愛的方式善意地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不僅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學生也會更樂意接受教師的指導。總之,語文教育與德育的融合,需要教師做教學過程中的有心人,多與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現存的問題,這樣才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通過討論進行德育滲透
處于小學階段的個體對于外部事物有著自己的認知,雖然這些想法不一定成熟,但也代表學生自己的思考。通過組織討論,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想法以及觀念,突破狹隘觀念的束縛,完善自身的思維以及辨別力。教師要多組織學生進行德育探討以及分享,讓學生在與他人進行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得到創造力以及想象力的提升。最為主要的是,此類探討可以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5]。例如,教師在教學《濫竽充數》這篇寓言時,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對于齊宣王以及南郭先生的看法,學生會說出各種各樣的答案,教師不要急于評論,而是要在學生發言之后向學生提問,為什么學生會有不同的想法,讓其分析理由。為了引導學生的思維不斷向縱深發展,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如何避免東郭先生的存在,學生會說在選樂師的時候要進行嚴格選拔。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更多的答案以及想法,讓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討論的過程中,掌握道德判斷和評價的方式,從而更好地優化自身行為。
作為小學語文德育的重要引導者,教師要尊重學生個體的想法,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的氛圍,而不是用主觀臆斷壓制學生。只有以開放的心態面對學生,才能帶動學生受到德育的正向引導[6]。在營造氛圍時,教師要把握好課堂的尺度,不能一味地放任學生,這只會讓課堂變得散漫、無組織、無紀律,讓學生思路自由發展和自主討論也要有相應的班級紀律,一旦學生的探討偏離了討論主題和目標,教師要予以糾正,避免過度的討論占用教學時間,影響教學進度。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德育的重要影響,走出傳統小學語文在思想上的困境,將德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實現個人素養的綜合發展。小學生作為建設祖國未來的力量,素質教育對于人生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德育需要以更加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和語文教學做好融合。教師要明確自己身上所擔負的育人重任,在教學的方式、內容以及策略上進行調整,不斷扎根實際思考語文教育和德育的融合角度,也要尊重學生在整個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營造和諧、自主的學習氛圍。教師還要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榜樣,避免使用說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只有立足于語文課本,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以和諧的方式進行兩者的融合,才能夠真正發揮出德育對于個體人格品性的塑造作用,推動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登上新臺階,為學生打下扎實的知識以及能力基礎,為后續階段的學習和發展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李吉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淺談[J].速讀(中旬),2019(5):234.
[2]郭鋒.淺談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及策略[J].讀寫算,2019(5):14.
[3]倪德萍.德若盛開,蝴蝶自來:淺談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語文課內外,2018(36):174.
[4]朱麗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措施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8).
[5]粟玉姣.探析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與融合[J].幸福生活指南,2019(21):1.
[6]呂榮泉.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語文課內外,201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