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芬
【摘要】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參與能力,讓學生能夠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也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水平是否能正常發揮。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當一個循循善誘的引導者,運用多元的方式來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發展,讓學生能夠發現美、創造美。
【關鍵詞】美術教學;興趣;動手能力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興趣是動力,是源泉,是推動學生探索新知識、發展創新思維的最大助力,也是著眼培養、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的強有力后盾。
(一)嘗試創新,激發興趣
大家對于新奇或者新鮮的事物都懷有一顆想要探知的欲望之心。而新奇的事物往往最會激起學生探索事物真相的欲望。這就要求教師也要不斷進取,不斷地挖掘教學內容上的新意,增加新鮮感,以此來吸引學生注意力。筆者在教學《裝飾畫》這一課時,不按傳統的畫筆與畫紙構圖上色,只在一張黑色的卡紙上構好圖,用刀尖沿圖形的輪廓線兩旁,平行刻兩刀。兩刀間的間距是3毫米,不穿透紙背,并撕開表皮的紙條,這樣露出了里邊白色的線條,與黑色的卡紙表面達到了黑白的畫面效果。對于這個變化學生覺得很新奇、有趣味,興趣瞬間被激起,個個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這個時候筆者便讓學生構好圖,按老師講解的步驟操作,在動手過程中學生明白了下刀得有輕有重,切刻卡紙不透過紙背便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二)增加鼓勵,激發興趣
處于初中這個時期的學生,自尊心都特別的強,且對美術學科重要性的認知不合理。對于這些學生,只有用鼓勵的方法改變其學習態度。比如,教師上課時,如發現那些平時活潑好動的學生做出不合理的動作時,努力發現其中的個別“美”,加以肯定,表揚他們的藝術細胞正在逐漸“蘇醒”,這些都能起到鼓勵的作用。“美”是美術課上的“明珠”。本該批評的行為,卻被教師發現其中的“美”并對學生進行表揚。他們因受到鼓勵,心情愉悅,樂意地接受體驗美術之美。讓學生沉浸在“美”的氛圍中,收到較好的的效果,也激發了他們動手參與的興趣。
二、運用教學示范,誘導學生動手參與
教師的示范課是美術教育教學課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這個直觀教學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活動成果。例如,筆者教學《中國山水畫》時,用較為嫻熟的技法,邊講解邊示范:“先用濃淡不同的墨色繪畫出山水的外形、遠近場景,分出墨色。要注意其中用筆,講究的是筆墨的精妙與情趣,何時需要圓潤,哪里需干筆。”畫面更注重神韻方面的表現,但學生較少接觸這方面的知識以及缺乏實操經驗,對作畫便心生幾分膽怯。經過教師的示范后,畫畫技巧都變得通俗易懂了。示范,也充分展現出美術教師的扎實基本功,學生不但在教師的筆墨中感受到中國畫的精妙,也充分被教師的實際水平所折服,激發了動手參與的欲望,這樣,便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直觀示范性教學是美術教學的主要手段,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師與學生和平共處,是推進課堂教學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在課堂上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多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拉近師生距離
師生距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強度。因此,筆者講授課程的要點后,一般采用在教室里巡回指導的方式幫學生糾正錯誤,縮短了與他們之間的距離,從而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為學生主動動手創造了條件。
(二)給予學生安全感
大多數學生對教師都有畏懼心理。 為了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首先必須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對于學生的作品,不論理想與不理想,教師都不應以此為標準區別對待學生。針對這點,教師可與學生一起動手參與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明白道理:人非圣賢,豈能無錯。以此給學生安全感,讓學生大膽動手參與活動,提高動手能力。
(三)讓學生獲得成就感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通過努力完成任務,會很有成就感。因此,為了給學生一種成就感,教師要把難度設置在一個比較合適的水平上來。任務的完成,學生認為是對付出的肯定,也有動力繼續向前學習。如果教師任務設置的難度不高,學生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完成,那么學生就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若是任務難度太高,學生便會不愿意去完成且對自己動手能力缺失自信。怎樣把控好這個度?這就需要教師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靈活調好難度。當任務難度小時,教師可設置一些“障礙”;當任務難度超出學生自主完成的能力范圍,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幫助與鼓勵;學生完成任務時,教師要給出表揚與肯定,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歡樂,便愿意全身心地參加創作。
四、利用環境,提供自己動手參加的機會
學生除了有動手參與的欲望與能力,還要有實踐的機會。教師要懂得結合教材內容特征與學生的實際,創設條件,向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
(一)展覽美術作品,提供動手參與機會
繪畫和手工作業都是可視形象,學生可以通過眼睛直觀感受。同班同學或者同年齡階段學生優秀作品的展覽,學生都會想看,看了之后還想學里邊的精髓。在上課時,筆者會對上節課的作業進行展示,并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批參觀。學生興致勃勃,觀察入微,學得非常認真,覺得很有參考價值。教師如果在這個基礎之上再介紹展品的優缺點,他們會掌握得更快更全面。同時,教師提出任務要求,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美術作品展覽,有助于他們積累創作素材。
(二)學會自評,提供動手參與機會
多數美術教師在作業中會滲入講評法。這個方法受教師個人的年紀、受教育程度與專業知識水平高低以及興趣等等的影響,大多時候會使學生的積極性受挫,抑制學生思想與個性的發展。在授課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師生互評、同學互評、學生自評等評價方式進行學習,并且遵循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循序漸進。以學生的互評為主,讓三五個學生互相評論對方的畫,把自己的審美標準與制作心得體現出來,教師再進行相應的提醒;也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作出較為客觀、公平的評價,加強優點的發展,如若發現不足或有了不同的創意,教師允許把作品拿回重新整修。通過這些課堂上的習作評價,讓學生更能發現美、創造美,最終提高了學生動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