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霞
[摘? 要]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優化教學效果,打造靈動課堂”一直是教師們不懈追求的目標,也是衡量教學是否高效的重要標志。如何讓數學教學還原靈動的特質,讓每個學生都能迸發創新的火花,讓每個學生都充滿靈性和活力,是廣大數學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主要對小學數學靈動課堂建構的策略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 小學數學;情境;生成;信息技術;靈動
都說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行為藝術,數學課堂教學無處不滲透著數學的思維性。而思維最講究的就是靈魂,審視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師總是過多地關注知識技能的講授,習慣性地運用模式化的教學去設計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這樣模式化的教學方式對整個課堂教學的完整性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使課堂失去了靈性,失去了生機,整個課堂顯得枯燥、乏味,也就失去了靈魂。如何讓數學教學還原靈動的特質,讓每個學生都能用心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讓每個學生都能迸發創新的火花,讓每個學生都充滿靈性和活力,是廣大數學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為此,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談一談打造靈動課堂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順勢而長,步入靈動空間
情境是啟迪學生思維的關鍵,是引領學生步入靈動空間的動力。正如愛因斯坦對他成功的總結:“我并沒有特殊的才能,不過就是喜歡刨根問底的追究問題而已”,愛因斯坦所研究的問題都源于真實的、活動的情境之中,只有靈動的情境才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引發學生的興趣,讓知識顯得更有生氣,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順勢而長,逐步跨入靈動思維的空間,積累思維經驗,發展核心素養。
1. 生活情境
片段1? 尋找角
師:你能找到角嗎?(PPT展示學校大門口的多個圖片)
生1:墻磚上有角。
生2:地磚上也有……
師:除了圖片上的那些,你還能在哪里找到角呢?
生3:我們教室里就有,你看課桌的邊上……
(就這樣,在生3的啟發下,學生在黑板上、課桌上、方凳上、尺子上等物品中紛紛找到了角。)
這里的情境創設與小學的認知特點相符,情境來源于生活環境,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為理性認識的生成做足了準備,從而引起了學生火熱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地“動”起來,“角”的模型在學生的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
2. 活動情境
片段2? 建立角的模型
師:同桌兩個人一組互相摸一摸各自剛才所折的角,聽好老師的要求:一個人摸長方形上面的角,另一人摸三角形上面的角,必須摸完整,并各自講摸的感受與同伴說一說。(學生興致勃勃地開始相互摸角,并小聲地討論)
師:誰愿意和大家說一說,你是如何摸角的,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1:我摸的是這個角,感覺它平平的、直直的。
師:“直直的”,非常恰當的表達,老師得把這個詞記下來。那誰能說一說,摸角的時候,需要摸哪里呢?(教師板書)
生2:還需要摸這里,尖尖的,有點刺手。
師:哇,尖尖的這個詞真形象啊,老師也要記下來。(教師板書)剛才大家都用心感受了一個角上尖尖的地方和兩條直直的線,非常好!下面我們就把數學中的角請出來,考考大家。
師:圖1(1)是角嗎?
生3:不是,它的兩條邊分開了,沒有尖尖的角,需要合在一起才是角。
師:圖1(2)呢?
生4:也不是,因為它有一條邊彎彎的,兩條邊都直直的才是角。
師:圖1(3)呢?
生(齊):是。
師:你們能試著畫出一個角嗎?(學生嘗試,并建立角的模型)
……
(1)? ? ? ?(2)? ? ? ? ?(3)
以上片段中,教師以豐富的活動,從情境延伸到知識,創設靈動的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讓課堂活動生動而精彩。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獲得活動經驗,提升能力。
二、巧借生成——順勢而導,觸發靈動智慧
課堂的靈動,大部分時候都體現在教師是否能巧妙捕捉課堂中一閃而過的生成性資源,準確定位生成點,引發學生靈動的思考、探究和討論。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巧借生成順勢而導,觸發靈動的課堂智慧。
1. 順勢而導之“追問”
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的精妙想法一閃而過時,倘若教師能把握好追問的時機,運用好追問的方法和策略,則可以觸發思維靈感,完成思維的再創造,同時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
片段3? 數圖形的學問
師:通過大家剛才的研究想必對數圖形有了一定的認識,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圖2中的一組數據,你有何發現呢?
圓點數? 連成的線段條數
4個 3+2+1=6
5個 4+3+2+1=10
6個 5+4+3+2+1=15
7個 6+5+4+3+2+1=21
…… ……
生1:當圓點數從4個變成5個的時候,竟多出了4條線段。
師(追問):這里為什么多出1個點,居然多出4條線段呢?
生2:因為這個點需要和原來的4個點分別再連成一條線段。
師:那么,當圓點數從5個變成6個的時候,又會多出幾條線段呢?為什么?
……
“當圓點數從4個變成5個的時候,竟多出了4條線段”這個由生1隨機產生的信息,為教師的第一個追問創造了條件,教師借助這條具有價值的信息順勢而導,簡約而靈動地遷移到6個、7個……直至多個,使得規律性認識的形成變得水到渠成,使得學生思維的提升和情感的體驗水到渠成。
2. 順勢而導之“推廣”
課堂上,當學生萌生精妙的思路或創新觀點時,教師需順勢而導,將這一思路或觀點推廣到全班,引發學生的互動交流,增強學習體驗。
片段4? 植樹問題
問題:學生排成一隊,隊伍總長為20米,每兩人之間的距離是5米,這一隊共有多少人?
師:哪位同學愿意解答這個問題?
生1:20÷5=4,4+1=5,這就相當于植樹問題中的“兩頭都種樹”這種情況。
師:這里明明是排隊問題,怎么和植樹問題相關呢?
……
這樣的追問,充分將生1思維中的精妙之處展現出來,推廣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將全班學生的思維凝聚過來,促使學生思維深化。
三、信息技術輔助——順勢而發,更顯靈動魅力
小學生以感性思維認知為主,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尤其針對一些概念的學習時,學生易產生畏難心理和抵觸情緒。教師需強化信息技術的輔助和依托,營造趣味性課堂,活躍課堂氣氛,更生動地傳授新知,順勢而發地推動學生由形象思維向著抽象思維的轉化,更顯靈動魅力[1]。
片段5? 可能性
師:下面我們一起觀看一段視頻。(PPT展示“找春天”的視頻片段)
師:在視頻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1:蝴蝶、蜻蜓,它們飛來飛去的。
師:那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
生2:蜻蜓越飛越低,越來越多,說明可能馬上要打雷了,就要下雨了。
師:那下雨這個事情便是可能要發生,發生的可能性大嗎?
……
片段5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使學生在發現、思考和表達中獲得“可能性”的知識,這樣的講解遠比教師直接將概念拋給學生效果要好得多,這樣的實際效果遠比口頭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這樣的教學方式更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讓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更加活潑[2]。
總之,靈動的數學課堂是潤澤生命的課堂,要讓數學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充滿靈氣,教師需努力創設一個自由、開放、活潑、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在智慧的創造,思維的碰撞,輕松地交流中,習得知識,提升思維,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持續性發展和提升[3]!
參考文獻:
[1]? 黃曉學,李艷利. 論數學教學設計的創意生成點[J]. 數學教育學報,2010,19(6).
[2]? 馮玉敏. 創設和諧氣氛,打造靈動課堂[J]. 小學教學參考,2014(24).
[3]? 李樹臣. 形成和發展數學能力的兩個根本途徑[J]. 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