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摘? 要:俗話說,文史互通,詩史相融。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好地利用文史互通的條件與優勢應用古詩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很多名篇佳作是中國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是對當時的時代特色和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因此,應用好古詩詞,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又可以培養學生閱讀史料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也為教師的歷史教學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關鍵詞:古詩詞;歷史教學;學習興趣;民族文化
一、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古詩詞的必要性
1. 時代的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伴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素質教育逐步深入,各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因此,歷史教學更應該加強民族文化滲透和民族文化史的講解,而古詩詞則是歷史與文化相結合的重要切入點。
2. 課程標準的要求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既要有能力的訓練,也要有對史學方法的了解和運用,更要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體驗與培養。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如今歷史教學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很多教師仍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看書、看視頻可以重現歷史情境,而古人自己的語言能更好地重現歷史情境,除了古文更好的途徑就是古詩詞。
二、古詩詞在歷史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1. 理論意義
其理論意義在于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民族意識,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是停留在知識層面上,還能在心里有認同感和愛國、愛家情懷的升華。
2. 現實意義
經過不斷的摸索與完善,古詩詞與歷史教學相結合,創建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將古詩詞與歷史能夠相得益彰的發揮出光彩。從由教師在課堂中講史、講詩,過渡到學生講史、講詩,最后學生能創作自己的作品。
三、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古詩詞的可行性
1. 利用古詩詞導入新課,營造課堂氛圍
導入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良好的導入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讓學生立刻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
2. 利用古詩詞講解歷史,加深對歷史的理解
古詩詞是對當時的時代特色和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同時也是作者對當時心情的一種表達與宣泄,以詩證史,將歷史更具體化,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的深入理解。
3. 利用古詩詞渲染歷史,升華情感
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古詩詞,能夠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觀和價值觀。
4. 利用古詩詞豐富教學資源,拓寬視野
部編版語文教材和歷史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古文和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資源,也可以根據在歷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編輯出教學所用的古詩詞教輔材料。
四、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古詩詞的目標
1. 育人目標
古詩詞與歷史聯系緊密,能夠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歷史意識;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等。
2. 工作目標
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練好內功,用心積累,厚積薄發。經過研究與學習,教師不僅具備歷史教學的能力,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五、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古詩詞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1. 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古詩詞存在的問題
(1)教學時間把握不準。
教師對古詩詞內容和歷史教學內容時間把握不足。古詩詞的應用有時會影響正常的教學,教師雖然應用了一些古詩詞,但是形同虛設,沒有充分利用總結好的教輔材料,缺少足夠的時間。如果課堂中活動時間過多,又影響正常課程的教學進度。
(2)師生之間存在認知差異。
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對歷史知識和古詩詞的掌握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另外,教師的基本素質和教學思想也存在很大差異,有的教師不愿意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現有的相關文獻和理論內容又太少。
(3)缺少足夠的研究時間。
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古詩詞的運用對教師自身素質要求較高,加強了備課的難度。研究一節課的內容是暫時的,要想將研究推廣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4)學生活動沒有充足的準備。
學生的活動和參與程度還存在一定的欠缺。雖然組織了學生競賽的活動,但是沒有得到具體實施。
2. 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古詩詞的策略
(1)從教學實踐中探索教學方法。
分析現在的教學現狀,教師要改變,要提高,要秉著認真學習的精神,借鑒各種成功的教學經驗,加大教研力度,探索新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
(2)提高效率,有效備課,研討教學。
教師應該遵循教學規律,先在個別班級實驗,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興趣愛好和接受能力,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3)小范圍研究。
課題組成員教師中的幾位成員一起研究或者分散研究,將問題分散化。以課題組為單位,對古詩詞進行研究,集合眾人的智慧。
(4)組織有效的互動活動。
與學校積極爭取,將活動細致化、具體化,提出可行性方案,指導學生有效開展互動活動。
參考文獻:
[1]楊珺. 論古詩歌與歷史教學[J].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6(4).
[2]李銅玉. 讓歷史教學暢游在文學中[J]. 廣東教育,2003(6).
[3]李燕暉. 詩詞美與歷史教學[J]. 中學歷史教學,2010(7).
[4]朱家鼎. 詩詞美象與歷史具象[J].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0(8).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