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繼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之后,中國極為重視的第四個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讓中國人“自信”的“文化”,中華經典誦讀是深入學習、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培養、提高文化自信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其教學的普及與提高可更好地推動全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認識,助推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學習,培養與提升全民的文化自信力。本文以《國殤》誦讀教學的設計策略及教后反思為主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國殤》;誦讀教學;設計策略;教后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5-0063-02
【本文著錄格式】熊放放.《國殤》誦讀教學的設計策略及教后反思[J].課外語文,2021,20(15):63-64.
一、概述《國殤》
在中國文化長河里,屈原的高尚人格和他的文學作品是不能避開的學習內容。《國殤》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九歌》的其他篇,大多描寫秋蘭青青、綠葉素莖,充滿了浪漫氣息,而《國殤》卻是描寫壯烈的戰爭場面,表現了楚國將士視死如歸的精神,所傳達的精神更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
具體來說,首先,《國殤》對戰爭的描寫極為經典。詩中選用了大量的與戰爭有關的意象,如“吳戈”“犀甲”“鳴鼓”“長劍”等。其次,用細節和場面,從不同層面渲染氛圍,如“嚴殺盡兮棄原野”,用一個廣角全景鏡頭,給全詩營造了悲壯蒼涼的氛圍。第三,全篇是整齊的七言,前三后三中間夾一“兮”字,音韻鏗鏘,富有戰斗的力量,也增添了詩的感染力。
勇敢反抗侵略、保衛祖國,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品格。《國殤》中將士的堅強、果敢、英勇、不屈等品質正是這一精神品格的體現。所以,《國殤》不僅在當時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在后世也是一篇富于感召力的頌歌,在今天仍然可以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詩篇。
二、教學設想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既不能淺嘗輒止,因為那就浪費了經典文本的鑒賞價值;也不能生吞活剝,因為經典文本的典范性只有靠走到文字背后才能感知;當然,同樣不能陷入字句篇章的零碎咀嚼,因為一節課只是引領學生去深入學習、去感知體悟的引子,對于經典文本的深層領悟,更多要依靠持續發展的個體生命體驗。由此可見,要教授這樣一篇從內容到情感到藝術效果,都有豐富內涵的中華經典作品,這節課需要一點突破。
在這種背景下,我選擇了以誦讀指導作為教學的主要方法。通過誦讀讓學生自主學習體悟,以讀帶析,以析促讀,以讀體情,用讀貫穿整個課堂,在誦讀中分析形象,理解內容,獲得情感體驗,逐步深化對作品和詩人的認識,最終提升語文素養。
三、具體教學過程
在正式進入這首詩之前,先問一個問題:“《國殤》是這首詩的詩題,那么‘國殤這個詞如何理解?”這個問題一方面能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另一方面也是為接下來的整體感知張本。學生很快能回答出來,“‘國,是楚國,‘殤是死亡。屈原寫《國殤》,是為了祭祀為國捐軀的將士。”
接下來自然過渡到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這個問題比前一個問題稍有難度,需要理解內容,才能體悟情感。所以先給學生一些時間,自由朗讀詩歌,在朗讀中初步體會情感。學生體會出了“悲傷”“痛心”“歌頌”“壯烈”等多種感情,這就符合清代戴震在《屈原賦注》中的評價,“言其戰,悲其亡;憫其情,壯其志”。可見這首詩既是一首悼念將士的祭歌,又是一首歌頌將士的贊歌。
接著把這首詩分為三個部分,分塊進行朗讀指導和情感把握。
先指導誦讀“備戰、迎戰”的四句: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接下來,再指導誦讀,關于“戰斗的經過、結果”的六句: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最后,指導誦讀最后八句: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接下來進入課堂的第二層次,“知人論世,走近詩人”。
祭歌是只有在祭祀的時候才能唱的歌,《左傳》:“國之大事,惟祭與戎”,就是說國家最重要的兩件事情是祭祀和戰爭。戰爭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存亡,而把祭祀和戰爭放在一個等級上,可見祭祀的嚴肅性。
《九歌》中的祭歌共有11篇,《國殤》是其中一首。《九歌》的11篇中,每篇各祭祀一個神,如:《東皇太一》祭祀炎帝,《湘君》祭祀舜,《湘夫人》祭祀舜的夫人。只有《國殤》祭的卻是人,而且是戰敗的將士。
屈原為什么把這些戰敗的將士放到神壇上呢?因為雖然戰敗,但他們慷慨赴死的英雄品質和愛國精神感天動地。此外,屈原本人的愛國精神與這些將士愛國行為共振,在屈原心中,這些將士的精神足以震撼神靈,堪與神鬼同享祭祀。
補充屈原的相關材料,讓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屈原,將課堂引入第二層次。
在《國殤》中我們感受到屈原為國主的無能而悲哀,為“國蹙兵亡”而悲嘆,其實悲的背后是痛苦,因為愛國卻無能為力。一直以來,屈原就是一個執拗的愛國主義者,愛國是他美德和尊嚴的體現。他高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一腔愛國熱忱無法被理解時,他沒有另投明主,而是寧愿自投汨羅,用死亡證明他拳拳赤子之心。所以悲壯詩篇的背后,其實是悲壯的詩人。
通過第二層次的分析,由詩及人,由人及精神,使學生深刻體悟到,悲是那個時代造成的無奈,痛是個體生命被撕裂的呼喊,愛是生命情懷被震蕩的共鳴。
于是進入課堂的第三層次,“薪火相傳,共鑄國魂”。雖有“國殤”之痛,但也由此涌現了一批批愛國詩人,留下了一首首愛國篇章。這些詩篇就在學生的心中,在愛國精神的感召下,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詩句就自然而然地流淌了出來。比如:
三國·曹植《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宋·岳飛《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
清·秋瑾:“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這些人物和他們的精神成為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動力。
最后用電視劇《亮劍》的片段為整個課堂帶來悲壯威武的氣氛,在肅穆的氛圍中,全班集體誦讀《國殤》,龍鼓伴奏,鏗鏘有力,更將氣氛推向最高潮。
四、教后反思
首先,對于經典文本的研習,“聽、說、讀、寫、思”依然是學習的基本途徑;“積累、感悟、熏陶”依然是學習的基本內容;“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自主探索,師生協作生成”依然是學習的基本策略。倘若離開這些,學生的基本語文能力就無法形成,更不用說形成語文核心素養了。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力求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由表達見解,學生之間互聽點評分析,班級在各種形式的誦讀中逐層領會《國殤》的情感內涵和思想價值,用思考去浸潤生命。比如在《國殤》前四句的學習中,我們希望學生能讀出節奏,讀出語音語調的波瀾,但這些朗讀的技巧不是由老師通過講授知識告訴學生的,而是由學生在反復誦讀和討論比較中自己體悟出來的。老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力求發揮積極參與、恰當指導、適時幫助、升華引領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要素去理解愛國主義的精神實質,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使學生有效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其次,傳統經典篇目,不僅承擔著母語教育及培育母語素養的責任,而且需要傳遞主流價值觀。語文學科天然具有育人價值,一方面,傳統的優秀的作品從古至今一直具有啟蒙心智、認識社會、獲得思想的教益;另一方面,這些經典作品也通過高雅文化使學生的身心得到陶冶,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像《國殤》這樣集文學性和思想性為一身的傳統經典篇目有很多,如《師說》《指南錄后序》《六國論》《諫太宗十思疏》,還有岳飛、辛棄疾的詞等等,如果能將育人的作用自然滲入單篇教學過程中,或者就人生追求、人生理想等角度,進行群文比較閱讀,那么就能最大程度發揮這些作品在思想文化傳承上的作用。
最后,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我們希望通過各種語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必備語文品格和關鍵語文能力,從而在現實生活和未來發展中發揮語文的價值、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趙晗.學校課程中經典誦讀教學策略的運用[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4).
[2]朱子輝.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設計(總論)[J].漢字文化,2018(11).
作者簡介:熊放放,女,1980年生,江蘇南京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