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藝羨
摘 要:隨著課程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要以建模能力培養為基礎,綜合推動學生有效的觀察、分析,確定問題解決的有效方案。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解析意識,針對問題情境讓學生可以主動建模,進而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文章從當前小學數學建模存在的問題分析入手,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如何著力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建模思想;問題解決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更要著力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以及數據分析能力等,推進學生開展數學創造性學習。現代社會數學已經成為每個公民的必備基本素養,數學的學習要從簡單的題型解析向數據運用、歸納推理有效遞進,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問題,構建抽象模型,推動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但當前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不注重學生建模能力的培養,使得數學建模沒有真正滲透學習過程。
一、 當前小學數學建模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師對于建模教學的目標不明確
建模思想屬于一種新的思想,之前多出現高等數學階段。對于小學階段的很多教師來講,他們對建模并沒有深刻理解。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也不能自覺引導學生開展建模。很多教師自身對于數學建模的目標就不明確,所以教師難以引導學生有效完善建立過程,部分教師將建模與解題混淆在一起,對于建模的指導目標不夠明確。
(二)教師自身對建模教學的運用意識較差
很多教師在指引學生數學學習時多采取的是講授法,這樣就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呈現許多知識,尤其是在人數眾多時講述法的運用,可以高效向學生直接呈現知識。但是講授過程中,教師不能對學生的建模意識進行有效引導,學生對于一些數學方法的理解也比較片面,當一個新的問題出現時,學生很難順利找到解決方案。
(三)教師對建模教學的環節設計過于單一
小學階段的一些數學問題在情景方面比較明確,很多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建模時,多著眼于已知和問題來解讀。對于建模環節,教師設計得過于簡單,但學生自身對于一些條件的轉化并不明確。尤其是在畫圖展示上,學生還沒有完成有效信息提取,教師已經出示了相應的線段圖。教師引導學生建模時,就簡單地變成了數量的關系,而學生自身并沒有模型生成意識,在算式解答過程中,學生也不必具備相應的創新轉化意識。指向于數學的建模教學,沒有引導學生主動去分析題意,生成模型,教學環節過于單一,學生的建模意識不能被有效調動。
二、 小學數學建模教學展開的基本原則
(一)滲透性原則
小學數學建模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具備長期滲透意識,不能單純通過一個問題或一節課的教學讓學生掌握建模的有效方法,而是要堅持循序滲透,通過多種問題情境的營造,多元化的教學互動,教師有效點撥等多個過程,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具備較好的建模意識,并全面理解模型所代表的具體意義。這樣,學生在進行建模時就不是生硬地套用教師的一些思路,而是可以自己循序提升建模意識。
(二)開放性原則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建模時,不要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來建模,而是可以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讓學生用自己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解讀問題有效建模。除了借助一些直觀的線段展示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大膽想象,結合多個關系來建模。讓建模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思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在建模的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分析總體和部分的關系,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明確誰比誰多,誰比誰少,多多少,少多少,總共多少等一些基本數量關系。學生在頭腦中有一個明確的模型,并嘗試進行講解和展示,這樣學生才能夠自主將建模過程納入認知體系。同時,學生在建模過程中也能積極進行多方面的嘗試,而不是簡單的識記一些數量的關系。
(三)系統性原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系統滲透建模思想,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遷移能力。之前學過的模型,學生要能夠深刻理解,在遇到新的問題時,學生可以積極嘗試學習遷移和運用整合,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降低學生新知識理解的難度,還可以更好地將新學習的知識與原有的體系有效融合,從而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更好的鞏固和完善。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效遷移,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創新有效邁進,在已有數學模型基礎上進行有效的觀察、分析和論斷。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尤其是學生出現的一些小的錯誤,如模型的數據標識不夠規范,缺少必要的量,沒有形成正確的數量關系等,教師都需要循序對學生開展指導,幫助學生減少錯誤,熟練展開建模過程。
三、 小學數學建模教學的展開過程
(一)明確建模目標,指引學生主動建模
在建模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確定明確的建模目標,指引學生有效展開建模過程。教師要圍繞需要教學的環節做好情景的預設,教學方法的研磨和師生互動的調控。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數學思維,引導學生逐步嘗試建模運用。教師要能夠貼近學生已有的經驗來選擇建模對象,這樣能夠方便學生接受建模過程。學生有相應的學習經驗,所以他們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可以獨立分析問題,并嘗試提取信息,建立模型。在教學中,教師要滲透給學生較好的抽象意識。針對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去分析其中數據量之間有哪些數量關系,他們的相同點表現在哪些方面,不同點應該如何區別。深化學生的符號意識,讓學生可以用自己熟悉的一些符號來構建模型,這樣就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比如,在乘法部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讓學生生硬記憶乘法口訣,而是可以用一些直觀的圖形,三角形、小方塊、圓形、小棒等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充分運用學生的直覺思維、推理能力、閱讀能力、數學信息轉化能力來推進模型的建構。讓學生親自參與建模的過程中,并揣摩相關公式及數量關系之間如何對應,并讓學生嘗試運用模型來提出一些創新性問題,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建模意識,而且可以讓學生學會有效的推理、表達、概括和運用,可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獨立思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