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
摘 要:語文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語文作文實踐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作文能力的主要途徑。學生通過大量的漢語實踐活動,能夠直接接觸漢語材料,掌握漢語使用規(guī)律,因而,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非常適合小學語文作文的學習。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緊緊圍繞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積極創(chuàng)設作文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生活貼近課堂,使生活與學習聯(lián)系起來,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在實踐中學習知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認為,教育就是社會生活的產(chǎn)物,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稱為死亡教育。教育應擴展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并隨人的生活而改變,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獲得教育。通過教育,人們可以打破傳統(tǒng),隨心所欲地掌握所有的知識和技能。對于寫作來說,材料來源于生活,學生寫作的過程就是重新認識生活的過程。唯有生活,才能激發(fā)寫作的欲望,讓寫作有靈感源泉。只有引導學生積累生活素材,從生活感受中提煉生活主題,才能形成個性化作文。
一、生活教育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陶行知對教育的理解,不只是學校教育,更是人生教育。作文教學就是教學生如何去寫作,而生活教育就是讓學生把自己在生活中所學到的知識融入課堂中,然后把知識轉(zhuǎn)化成營養(yǎng)。語文作文教育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一門學科,學生應該將他們所見所學帶到語文作文學習中去,走進語文作文課堂。比如,我們可以讓學生記錄他們所關注的新聞事件和熱點事件。上課前幾分鐘,一位學生講了這些內(nèi)容,我們就可以一起討論了。在中國,第一艘航母下水給學生帶來的民族自豪感、中學生施救溺水者的事跡給學生帶來了正義感和樂于助人的感受,這些都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的。通過這種活動,將語文作文融入生活,進行生活回饋教育,使學生在趣味的氛圍中逐漸認識到語文作文的真諦。老師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才能把各種生活變成學生可以吸收的甘泉,對學生有益的生活資料是教師必須挑選的。要知道,并非所有的生活案例都適合于語文作文教學。選擇適當?shù)纳顑?nèi)容進行轉(zhuǎn)化應用,然后將轉(zhuǎn)化后的生活內(nèi)容傳授給學生,生活中的知識與學生作文教學的銜接,這其中教師起著關鍵作用[1]。
二、當前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任務
陶行知認為,在老師的作文教學中,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授知識很簡單,而教學生如何獨立學習才是老師明智的選擇。讀書像爬山,不管是教師帶著學生去登頂,還是教學生去攀巖,讓學生自己去攀登、去欣賞無限的風景,都是不言自明的。日常作文教學中,老師給了一些要點之后,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學習。這不僅節(jié)約了作文教學時間,而且逐步提高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反饋進行核查和補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學生思維能力的知識層次出發(fā),制定合理的自主學習方案,注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力和發(fā)散力,這是教師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必須要做的[2]。
三、作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陶行知先生對外國教育思想進行了全面研究,并結合我國的國情,提出了“教、行、做合一”的基本思想,即作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老師教的是實踐,學生學的是學習。怎樣把這種觀念應用到日常的作文教學中去?許多教師會誤解這一點,他們認為要把作文教學和實踐結合起來,就要離開課堂,它是單方面的。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這么做,比如,教學《廉頗和藺相如》一文,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進入文本的角色,了解主人公的思想,然后再去學習其中所蘊含的知識。如有時間,學生可將文章編入話劇,課后進行話劇表演,讓學生深入了解文本中人物的性格、與人相處的方式、主角的心理活動,這樣教師就能在課后總結和布置任務,這種課一定要生動有趣。在教學《學雷鋒故事》的時候,教師要認真讀課文,用雷鋒的事跡教育學生,學習雷鋒同志的助人為樂精神,用心感受,用嘴說話,付諸行動,從小處做起,從身邊做起,不就是陶行知的思想嗎?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觀念
創(chuàng)新是現(xiàn)代社會迅速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創(chuàng)新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在《中國教育改造》一書中,陶行知明確提出:中國的教育離不開創(chuàng)新。我國小學語文作文教育如何體現(xiàn)陶先生的教育觀?教師應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比如,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引導學生:愛因斯坦為什么是個偉大的科學家?在科學家們還年輕的時候,我們應該從中學到什么?在小事情上的深入探索能帶給我們什么?在青年時期,科學家如何解決人生的困境?唯有不斷提出問題,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落實科學創(chuàng)新理念[3]。學習陶行知先生的《中國教育改造》,并將其實踐于課堂作文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課上,我們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自我強化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教師要合理引導和解決學生在思考中提出的問題,需要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共同努力、共同探討。這一問題的答案比“閉門造車”的答案更合理,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五、生活就是教育,社會就是學校
陶行知主張“人生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育就像一本書,與生活隔離,沒有什么力量,如果以一切生活為教育的對象,那么教育的力量就會變大。生活中語文無處不在。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把社會生活的“活水”引入課堂。例如,我在黑板上設置了一個名為“評論新聞”的專欄,學生每天輪流在黑板上寫新聞,并在語文課前5分鐘讓學生閱讀和討論。這項活動得到了學生的廣泛支持,大家積極性都很高,爭先恐后地報道“一言堂新聞”。《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感動了學生,他們在活動中一次次在心中播撒著愛國、誠信、愛、孝、感恩的種子,把語文作文延伸到生活中,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結合,這也體現(xiàn)了大語文作文的教學理念。在積極愉快的狀態(tài)下,學生可以通過調(diào)動各種感官,主動學習“活”的語文,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4]。
六、好老師不是教學生學習,而是教授學生自學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強調(diào)的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兒童的自學精神,使他們學會學習,掌握自主求知的方法,而不是傳授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培養(yǎng)知識的關鍵不在傳授,而在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教育學的精髓就是喚醒兒童的心靈,激發(fā)兒童的求知欲,激發(fā)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使每個兒童都能得到最適合自己發(fā)展的教育。與其向?qū)W生提供現(xiàn)成的答案,教師還不如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求解決方案。掌握了這個方法,學生才能取得好成績。如在講授《煙臺之海》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講解“冬的莊重”這一段落,而“春之明媚,夏之浪漫,秋之高雅”則留給學生自學。這樣既節(jié)省了作文教學時間,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達到了教師拓展訓練的目的。“放手”不是語文教師的懈怠,而是一種教學藝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記住失敗的教訓,積累經(jīng)驗。老師“放手”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助教”,對語文作文學習方法的指導要透徹。老師應該教給學生真正的“釣魚”經(jīng)驗,讓學生真正掌握“釣魚”技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擁有更高層次的語文作文自主學習平臺。二是放棄的時候。早退或晚退都會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把握機會的過程就是讓學生“試水”,也就是讓學生“釣魚”的過程。“釣魚”教學過程在學生能熟練運用所學技法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下適時結束。
七、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
陶行知認為,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這體現(xiàn)了貫徹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的必要性。語文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舉例來說,教師在教學《夜晚的實驗》時,就會引起學生的疑問:為什么要在晚上做實驗?誰在晚上做實驗?他們晚上做什么實驗?這實驗他怎么做的?實驗結果怎么樣?學生的問題意識只有在激發(fā)了他們的問題意識之后才會更加積極。在語文作文課上,要落實陶行知先生的“五個解放”:解放大腦,解放雙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思想。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就是在作文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要有膽量、有眼光去做。教師應提倡以下三種學習方式:一是發(fā)問,質(zhì)疑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起點。老師應該鼓勵學生質(zhì)疑聽課內(nèi)容的思維方式和思想傾向,給學生留出提問和思考的時間,并能熟練地指導學生的思維活動。二是合作,在作文教學中要做到整合、沖突、創(chuàng)新、互補,以培養(yǎng)學生求同存異、集中化思維。三是論證,爭論通常比個人沉思更具創(chuàng)造性。針對作文教學內(nèi)容,設計出難點和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在辯論中展開思考[5]。
八、結語
陶行知帶給我們寶貴的教育經(jīng)驗,在我國的小學語文作文教育中,如何引入陶先生的教育觀是值得我們不斷思考的問題。將人生與教育聯(lián)系起來,發(fā)展學生的獨立能力,教與行相結合,發(fā)展學生發(fā)散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教師來學習和磨合,給學生在寫作學習中插上靈感的翅膀,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導下,以及在所有小學語文教師的努力下,期望早日熟練地運用陶行知先生的理論來講授小學語文作文課程。
參考文獻:
[1]金麗娟.淺析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中的運用[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2016.
[2]劉秀艷.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育中的實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9):35-37.
[3]倪麗莉.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育中的運用[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8.
[4]王青.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青海教育,2015(10):19.
[5]李紅梅.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研版),201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