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雄
摘 要:語文是學生在各個階段的學習中比較重要的一門學科,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語文學科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其涉及的教學內容也非常廣泛。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除了生字詞的學習和文章的閱讀理解外,還包含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古詩詞。古詩詞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于古詩詞的學習與掌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學生的文學素養,使小學生能夠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中更加輕松。為了使小學生從真正意義上了解古詩詞并且愛上對古詩詞的學習,小學語文教師就要對古詩詞的教學方法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探尋古詩詞的重要特征,沖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結合以及授課方式的變化,能夠在富有感染力的古詩詞空間中得到直接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對古詩詞的內容進行感知的同時,對于古詩詞背后的意境進行塑造,對詩人的情感進行體會。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情境教學;教學策略
古詩詞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同時積極學習古詩詞有助于小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發揚,對于民族感情的培養以及愛國情操的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古詩詞雖然具有語句言簡意賅的特點,但是在小學生實際學習的過程中,卻存在相當大的難度,其中最難理解且最抽象的就是古詩詞意境的把握。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創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沉浸在古詩詞的意境中,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理解。
一、積極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征,抓住學生喜愛的點,創設出既能結合教學知識點,又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能夠自愿融入課堂,在情境中發散自己的思維,更加準確地分析古詩詞的意境、含義以及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感。換言之,就是需要教師營造一個充滿詩歌氣息的課堂,一方面要對傳統的教學環境予以改變,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的內心情感。
以小學三年級教材中杜牧的《山行》為例,這首古詩詞在記憶上很簡單,但是能夠深入地感知古詩詞意境以及所體現的情感存在一定的難度,這主要是由于在傳統的教學中缺乏與之相應的學習氣氛,教師也只是要求學生能夠熟練背誦。現階段,多媒體已經在課堂教學中得以普遍,教師就可以通過給學生展示一些與詩詞中意境相符的圖片或者短片,讓學生用心去看、用心去聽,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進行背誦。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以及課堂氛圍的營造,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充分發散自身思維能力的學習空間,更有助于學生體會古詩詞的魅力。
二、引導學生融入情境中
對于古詩詞教學,構建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古詩詞的意境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但要想真正達到共情還是有很大的難度。換言之,即使學生能夠領會作者寫的內容,卻不理解作者這樣寫的目的。如果學生能夠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背景,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情感體驗,也能在古詩詞中發現很多文字以外的情感。所以,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進行想象和聯想,再結合教師給出的相關提示,對古詩詞進行深入挖掘,幫助學生逾越空間距離,與作者產生共情。
以三年級語文教材中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詩為例,在教學前,教師要向學生做簡要介紹。詩歌的作者是蘇軾,由于早年蘇軾曾受佛學的影響,因此詩歌的寫作背景也是受一幅僧人的畫作所啟發。教師簡單講解之后,要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相關的作品,讓學生能夠用心感受,將自己想象成作者,并與僧人進行交流,然后想象僧人將自己的畫作拿出來欣賞,作者在作品的啟發下完成了這首詩。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對古詩詞的意境印象更加深刻,也能體會到詩中透出的宗教信仰。
三、鼓勵學生審美創造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很少能夠考慮到讓學生在詩詞中提升審美。但事實上,審美創造也是學生學以致用的過程,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加深記憶,提升其文學素養。為了學生在未來能夠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就必須要提升審美創造能力。但是其途徑不是一定讓學生去寫古詩詞,而是讓學生能夠將古詩詞中寫作手法、意境描寫轉變成自己的寫作形式。
例如,在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材中,教師進行《古詩三首》的教學中,首先三首詩都是寫景的。教師可以先對詩詞大意進行簡單的講解,然后引導學生聯想自己的經歷,如假期和家長出游,學校組織學生去登山,或者自己身處漫天大雪時是怎樣的體驗,之后要求學生完成審美創作。其內容要簡潔,用最少且最生動的詞匯描繪出自己的感受,并且在情感的表達上要內斂。最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討論,完成修改,并將優秀作品和同學分享。
四、結語
在進行古詩詞知識的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利用意境創造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內容,繼而使得學生能夠將古詩詞的內在意境與自身的藝術特征完美結合,通過多角度、全面性的理解,對小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古詩教學,進而能夠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愛國情感陶冶情操,并有效提升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朋.小學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策略初探[J].華夏教師,2018(24):43.
[2]朱曄麗.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