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良
摘 要: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僅關乎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更關乎學生的長遠發展。重點闡述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的幾點實踐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策略
在全民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廣大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十分重視,盡管才剛剛升到小學,很多學生之間的差距就十分明顯了。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不僅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更能夠實現思維與視野的拓展與延伸。
一、結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分組
良好的合作學習建立在科學的小組分組基礎上,要想確保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中實現彼此能力的有效提升,小學數學教師就需要為學生進行科學分組。當前階段,同一個班級中學生之間無論是在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方面還是在數學思維能力的拓展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小學數學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其進行合理分組,為之后小組合作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比如,小學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之前,可以采取“分層分組”的方式來科學專業地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的日常表現出發,通過結合學生的課堂回答問題、測試成績以及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等內容將班級內的學生分成A、B、C三個不同的層次。其中A層次的學生不僅具備扎實的數學基礎,還具備一定的獨立探索和自主學習能力;B層次的學生則是班級中數量相對較多的學生群體,這部分學生基本能夠掌握相關的數學基礎知識,并且具備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而C層次的學生則是屬于數學學習成績目前相對較差,并且學習態度也不夠端正的“問題學生”。在進行實際的學習小組分配的過程中,教師務必要保證每個小組中所含有的A、B、C三個層次的學生數量是相等或者相近的,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之間能夠實現互相交流和互相學習,并且也有助于學生之間的互相進步。
二、開展適宜小組合作的課堂教學活動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數學教師習慣于依賴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現實中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教師一個人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學生在講臺下面卻早已經昏昏欲睡。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很多數學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想實現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必須為學生設計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比如,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我是小老師”的課堂教學模式來推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時先向學生布置一項學習任務,以“講解課后習題”為例,學生需要在小組內就相關的課后習題共同進行探索與思考,最終不但要思考出每一道課后習題的答案,并且每一個小組內的每一個學生都需要負責上講臺講解其中一道習題,其中如果小組內每一個學生的習題答案都是正確的并且能夠順利完成講解,則可以獲取相關的獎勵。在這種略帶競爭性質的活動激勵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小組討論之中。其中不僅僅需要討論出每一道習題的正確答案,還要整理出如何向廣大學生講解相關的解題思路,即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小老師”。而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和探索的過程其實就是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和互相進步,還有助于學生實現自身能力的快速提升。
三、分配小組合作式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作為鞏固所學知識的一種主要途徑,對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以及增強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具有關鍵作用。但是傳統的課后作業往往都是由學生回家之后獨立完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難以與教師或同學及時進行交流,導致學生思維被迫中斷,不利于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通過布置小組合作的課后作業,能夠在有效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與共同交流的同時,實現學生數學思維與數學視野的不斷拓展和延伸。
比如,在講解完關于“條形統計圖的制作”這一部分內容之后,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布置“統計班內學生遲到次數并繪制條形統計圖”這一課后作業的形式來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需要按照之前分好的學習小組,在教師的任務引導下進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這一份課后作業。在小組共同合作的氛圍下,很多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其中有的學生主要負責進行前期數據資料的收集與統計,比如向班主任索要班內學生遲到情況的統計表等資料;有的學生則主要負責對相關的數據資料進行整理歸納,排除相關資料中的無用數據;有的學生則需要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將整理出的數據資料進行匯總,并繪制出相關的條形統計圖,使相關的數據資料能夠以一種更加直觀和形象的形式呈現出來。
四、總結
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小組合作活動,不僅僅能夠提升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夠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有效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潔.小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培養研究[J].學生之友,2018(9):10.
[2]李毅江.體育課堂中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自主合作學習問題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3(36):82-83.
[3]白婧.淺談小學美術課堂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J].教育,2017(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