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香
【摘 要】 習作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方法,學生習作也可以體現其語文素養,所以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首要目標。由于小學生具有注意力不穩定的特點,要想讓小學生達到一定的習作水平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關鍵詞】 習作? 小學語文? 閱讀能力? 寫作水平
寫作文是小學中年級學生必須要掌握的能力,習作可以鍛煉學生寫作文的本領,可以輔助學生打開思路豐富作文內容,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提高文字的利用價值綜合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應用得能力。
一、豐富閱讀內容,規范寫作語言
提高學生的習作需要一定的詞語積累,積累必須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提高學生的閱讀量,當然在閱讀的同時也要用心去感受文章的寓意,只有真正體會作者的情感,才能掌握文章中詞匯的使用方法。閱讀習作為一家,為學生創建一個安靜和諧的閱讀氛圍,學生除了需要正常上課以外,語文教師也要為學生安排閱讀課,教師要為學生在選擇閱讀材料時不要單一的選擇一種,閱讀的種類越多,學生掌握的寫作方式越多,從而能更快地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二、教師合理的習作指導
(一)鼓勵使用開放式指導教學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習作中體現學生的內心情感和主題思想,優秀的習作不僅僅只是知識的運用往往還需要熟練的習作技巧和作者真摯的感情,小學中年級同學具備了基本的情感表達能力,優秀的習作包括精彩的內容和獨特的形式,學生初步的習作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起初學生習作掌握不好技巧,情感表達不充分,所以教師應從情感運用和習作技巧方面下手,同時還要關心每位同學的習作問題,根據個別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習作的結構要注意整體布局,要教會學生在習作前先考慮好文章結構,安排好開頭中間結尾的形式,這樣一來習作內容結構是比較嚴謹的,但是也要避免習作形式過于拘束,例如教師給學生固定的習作格式讓中年級學生模仿,這樣會使學生的作品千篇一律,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二)習作的第一步是臨摹優秀作品
小學中年級學生具備簡單的模仿能力,這一階段的學生也喜歡模仿,抓住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可以在習作中將其特點發揮重大的作用,中年級學生習作就像是剛開始學習畫畫一樣,最初的時候都是先把簡單的并且優秀的作品拿出來讓學生模仿,通過老師的講解掌握一些技能,臨摹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積累經驗的過程,當學生模仿的作品達到一定的數量的時候,習作的質量也會提高很多。在臨摹的過程中也要讓學生帶入自己的思想,模仿的作品中會有不妥當的地方,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修改,靈活模仿才能使作品充滿靈魂。
(三) 指導初次習作后的學生作品
為了解決學生思維模式固定單一的問題,教師應該在學生習作完成初稿后再對學生的統一問題指導,這樣既能保留學生的原來創意又能使學生的初稿取得完善。教師也要及時制止學生的怪味習作并糾正學生的錯誤思想,端正學生在習作過程中的思想,要將優秀的學生習作作品拿出來展示,讓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并且彌補自身的不足,引導學生朝著優秀的方面發展。
三、完善激勵機制
(一)利用正向評價鼓勵學生
評價不僅可以對學生的習作進行點評還可以給學生加油打氣,教師應該利用好評價環節,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激勵學生,讓他們對習作充滿熱情和興趣。例如教師可以這樣寫評語:“這次作文語言優美了許多,結構比之前更嚴謹了,進步飛快,老師相信你一定可以寫的更好,加油!”學生是非常注重老師的評價的,所以消極的評價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會使他們對習作課程產生抵觸的心理,不利于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把消極的評語換成積極的評語能促進學生更快的取得進步。
(二)利用榮譽獎勵鼓勵學生
中年級學生已經有榮辱感了,他們也喜歡在大眾面前受到老師的獎勵,相反如果沒有得到獎勵反而會失落,為了避免學生心中產生不平衡的思想,教師應該讓大部分學生得到獎勵,在學生和家長心中最具有權威性的獎勵就是獎狀,但是頒獎也要注意不能只把獎狀發給成績優秀的學生,要保證人人有獎,但是獎狀可以分成幾個層次來區分等級,比如教師可以設置三個獎項,例如:“一等獎、優秀獎、進步獎”。這樣可以讓優秀的同學繼續保持認真的學習態度,也可以激勵其他學生向優秀學生看齊。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育心理學專家表示,想要完成一件事情必須要有成就動機,學生學習也如此,學生要想學好一門學科,必須從內心產生一定能學會這門功課的動機,因為成就動機可以激勵學生產生強大的學習的力量。在習作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成果,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展示平臺,同時,也要教育學生尊重并珍惜自己和他人的成果,相互鼓勵取得進步。
總結:
學生習作的過程不僅只是為了提高寫作技巧和思維轉變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臨摹他人的作品也能積累許多課外知識,習作就是一個反復積累和運用知識的過程,想要習作水平得到質的飛躍,必須腳踏實地的練習。
參考文獻
[1] 馬正平. 作文真實性和文學性的關系[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01).
[2] 楊安俊. 作文中的原生態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05).
[3] 錢威. 語文教學藝術導論[M].新疆: 新疆大學出版社,1995: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