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開飛 陸青 張進偉

【摘? 要】課程思政是當今中國教育發展的趨勢,本文將以此圍繞烹飪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內在聯系,探究其融合模式和方法,進而發揮專業課程在育人上的主渠道作用,促進”三全“育人,引導學生成為全面而可持續發展的人才,為各專業的課程思政融合提供參考和思路。
【關鍵詞】課程思政;烹飪專業;職業教育;融合模式
引言
職業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包括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層次職業教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研究生層次職業教育)。其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社會主義建設者。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國教育要解決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和怎樣培養人三個主要問題。一個國家的教育,其主旨是為國家的建設發展培養所需人才,我國的教育是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教育。這個基調回答了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在整個教育中具有引領全局的作用,怎樣培養人則是在具體的教育任務中采取何種有效的方式方法達到我國教育的目的。我國教育大體上可分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二者具有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無論何種教育都需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始終,以此為引領,在教育中實現“三全育人”。本文以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為準繩來探討如何將高職烹飪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以此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
1.烹飪專業課程設置與課程思政的關系
1.1烹飪專業課程設置
烹飪專業是近年來我國各職業院校和高校開設的專業,形成了一個完備的辦學層級,即中職、高職、本科、碩士、博士等五位一體。在各階段因其側重點不同,在課程設置的結構上亦有不同,如中職烹飪在學生的培養上注重的是技術型能力人才的教育、高職(專科)烹飪總體上是技術與應用型復合人才的培養、本科烹飪教育則是教學科研方向的培養、碩博階段則是對烹飪中某一領域精專的自主探究的深層次培養。在高職烹飪專業課程設置時通常是由其人才培養目標所決定,總的可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理論課、技能實訓課等。
表1中所反映的情況是高職烹飪專業課程一個較為標準的模式,諸多院校會以此來構建自身烹飪專業課程,這種“三段式”的學科教學模式,這與現階段較為主流的“做中學,學中做”背道而馳,這中模式在現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占據著主要位置,重要的是還忽略了學生德智體美勞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這與頂層設計中所倡導“三全育人”相悖,與市場崗位人才需求相左。
1.2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學科專業的關系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培養是以德為引領,文化素養與技能并長的全面而可持續發展,能夠不斷適應社會和崗位變化的高素質人才。學科專業是應社會發展所需而開設的培養能夠勝任與之相關的崗位工作的教育,諸如,醫生、教師、工程師、廚師、營養師等均需職業院校和普通高校中的相關專業進行人才的培養,醫生有醫德,教師師德,廚師有廚德這體現了職業對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要求。各種職業道德的形成是長期持續的在家庭、學校、社會工作崗位等不同環境中不斷習得和內化的,其中學校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環節,職業教育與職業道德的樹立具有高度的關聯。
職業院校中的各學科專業均與各職業相對應,就高職烹飪專業而言,培養的學生在畢業后所從事的的職業是與飲食、健康、營養有關,這也決定了其職業道德培養的重要性,但就現階段的課程設置來說,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存在脫節現象,主要表現為發達地區辦學時間長的職業院校在二者的融合上緊密些,欠發達地區辦學時間短的職業院校在融合上較為松散,在教學上主要還是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模式。這與現在主流的課程思政趨勢——思政課程與各類專業課程同向同行存在差異,但課程思政與學科專業是一種同向同行,相互協同的一種彼此促進的關系。
2.烹飪專業課程中課程思政的融合方式
2.1烹飪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提取與升華
課程思政的提出旨在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專業課程都能夠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進而實現“三全”育人,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為實現課程的主渠道作用,就得充分挖掘和提取并升華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使之與專業課內容結合起來。就烹飪專業課程而言,每一門專業課程的思政要素皆有其共同之處,這主要是由培養的人才和市場的崗位特殊性(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所決定的。烹飪專業課程的思政要素可以提煉出“安全”“衛生”“誠信”“敬業”等,其中“安全”和“衛生”可進一步升華為“敬畏生命”。
“人無信不立”,誠信既是中華民族傳統之美德,亦是烹飪專業學生(廚師)的立身之本和為人之道,在美食制作中表現為不為自身利益而偷工減料、濫用違規原料。敬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中的一點,就一個人的表現而言,主要為一個人對待職業和學習的態度,即愛崗敬業,甘于奉獻,在自身所專長的領域不斷進取,勇攀高峰。敬畏生命才能在廚師這個職業上切實把他人生命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在工作中踐行“食以安為先”的準則,做到“老吾老以及人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為他人烹飪美食。因而烹飪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過程要圍繞誠信、敬業、敬畏生命而與專業課程內容有效融合,達到育人的目的。
2.2提升專業任課教師思政水平
課程思政是現階段我國教育的主要趨勢,高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之一,在思政教育上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為就業方向的思政教育;二為升學方面的思政教育,總體而言都是為了培養全面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只是側重點不同。就當下高職院校思政課的主流形式是不適應課程思政這種主要趨勢的,主要表現為思政課與專業課沒有同向同行,這是教師的思政水平與專業水平導致的,如專職思政課教師在專業知識上有所欠缺,專業教師在思政課知識上有所欠缺。為將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知識相互協同,提高育人成效,可以從兩個方向提高教師課程思政水平能力。一是在招聘思政課教師(輔導員)時,招聘具有跨學科專業的黨員;二是對于在職的專業教師進行相關思政水平能力提升的培訓,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如完善學習強國學習與考核機制、聘請思政領域的專家或外出學習、教師參加輔導員能力大賽等措施來提高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從而為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的同向同行打下夯實基礎,為學生樹立正確“三觀”保駕護航。
2.3加強學生飲食文化課促進“三觀”養成
烹飪是一種技術、一門藝術、一種文化,這在于烹飪能夠實現如下目的:(1)提供富含營養的膳食,強人體質,滿足人類飲食生活中的物質需求。(2)提供健康安全的膳食,保證飲食衛生。(3)提供色、形、味兼美的膳食。(4)創造、發展飲食文化,促進人類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烹飪專業學生飲食文化課是烹飪的內涵要求,也是學生全面發展(“三全育人”)的題中之義,飲食文化課更加能夠促進課程思政的融合。如、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的《須知單》和《戒單》集中闡述了烹飪的理論,這對烹飪工作者(廚師)的工作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能夠使其在烹飪加工的各個環節養成良好的衛生安全習慣和價值判斷。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從營養衛生角度提出的關于健康的觀點與當今的食品安全、健康中國相契合。古代各種飲食思想對當下的烹飪工作者(廚師)、烹飪專業學生具有啟迪的作用,《黃帝內徑-素問》中的“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則服之,以補精益氣。”的配膳原則,注重五味調和等思想于當今仍有指導意義。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思想彰顯的是對食物精美和技藝高超的追求。諸如此類的飲食思想還有很多,因而加強學生的飲食文化課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促進“三觀”的形成和鞏固。
2.4 榜樣引領鞏固課程思政成效,促進學生成長
《論語·里仁》中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闡釋了賢者(榜樣)的正向引領的作用與不賢者而反躬自省,做到無則加勉,有則改之。此處,將著重就榜樣的力量引領學生樹立和鞏固“三觀”而探尋職業院校開展榜樣進課堂強化課程思政成效,引導學生樹立理想目標,立志求學成才。就烹飪專業而言,如,可以聘請烹飪大師進校園開展技能展演與講座來促進學生學習興趣與職業理想的樹立。近年來,各種職業技能大賽(世界技能大賽、世界奧林匹克烹飪大賽、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等)中涌現了很多職業院校學生的身影,在條件應許下可以邀請烹飪類比賽獲獎的職業院校學生來校分享他們的學習和比賽經歷,以身份認同來激勵學生的學習干勁和人生追求的確定(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專業課的任課老師在上課時,也可以引入榜樣案例引導學生“三觀”養成。
3.總結
課程思政新時代背景下適應時代發展潮流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課程在“三全”育人的形式形式下與各類課程同向同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為此,各類專業應將所用專業課程納入育人主渠道,深挖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將之與專業課程內容整合,有機穿插于課堂之中,實現課上課下、線上下線相促進。就烹飪專業而言,其思政元素核心是“誠信”“敬業”“敬畏生命”,課程思政應圍繞其與專業課內容結合開展教學內容,完善思政課程教師中跨專業比重和提高專業教師思政水平有助于挖掘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和與專業課內容的有機整合,開展榜樣進校園活動,加強榜樣的引領作用,幾個維度共同構建課程思政內容,使學生愿意聽、聽得進去,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取向,促進學生全面而可持續發展,能夠勝任不斷變化的市場崗位需求。
參考文獻
[1]梁顯東, 劉富強. 職業教育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滲透的研究[J]. 現代經濟信息, 2017(18):455.
[2]萬思敏, 龍瑞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六字方針"的豐富內涵與實踐路徑[J]. 老區建設, 2017, 000(018):11-14.
[3]張靜.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改革實施路徑初探[J]. 消費導刊, 2018, 000(035):71.
[4]李津慧. 食材的營養與搭配[J]. 飲食保健, 2017, 004(008):270-271.
[5]魏形峰. 《素問》中飲食結構理論的啟示[J]. 安徽農業科學, 2007, 35(1):286-286.
基金項目:課題項目名稱:高職院校中課程思政嵌入方式及成效研究——以烹飪專業為例,項目編號:安職院一般基金立D201905。
作者簡介:趙開飛(1990-),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烹飪專業教育。
安順職業技術學院? ? 貴州安順? ? 5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