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耿江濤 溫苑花

【摘? 要】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兩者有著明顯的界限。而兩者的融合是提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通過研究建立思政課教師與學生工作者協同育人機制,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與主陣地的融合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融合路徑;民辦高職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教育部發布的《切實推進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報告中明確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兩個重要的方面,一個是主渠道,一個是主陣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補充。主陣地要積極配合主渠道,共同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報告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與主陣地做了清晰的界定,作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主要通過專職教師教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下稱思政課)教學來實現,作為主陣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以從事學生工作的輔導員為主,其他課程教師、學生工作者共同參與的日常教育與管理來實現,兩者統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教育部第43號令《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
然而現實中,如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廣州涉外學院”)這類的民辦高職院校,目前的現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分屬于兩支不同的隊伍,由不同的校領導分管,思政課教師歸屬馬克思主義學院,輔導員則歸屬于不同的二級學院,業務上由職能部門學生工作處指導,兩者雖然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骨干力量,但兩者的實際工作并沒有交集,甚至存在相互拆臺的現象,更談不上工作中的融合。傳統的行政分管容易造成封閉的本位觀念和結構化差異,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性,使得主渠道偏重教學,主陣地偏重管理。
要解決這些問題,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之間的融合,學校就要樹立整體性、系統性和科學化的頂層設計理念,構建思政課教師與學生工作者的協同育人機制;整體上統籌教育內容,樹立思政課教學內容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交叉融合機制;設計好融合路徑和實踐方法,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對接機制。
1.做好頂層設計,構建思政課教師與學生工作者的協同育人機制
構建民辦高職學生工作者特別是輔導員和思政理論教學協同育人機制,目的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與主陣地的融合,探索行之有效的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協同育人路徑,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和日常思政教育工作隊伍兩支隊伍溝通聯系體制機制和平臺,內容上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 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貫穿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的全過程,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法治教育,堅持不懈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方法上推廣理論聯系實際、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多種教育教學方法,逐步構建重點突出、載體豐富、協同創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從而不斷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狀況,提升高職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在思政課上,教師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共同完成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價值目標。主陣地是以黨團組織、社團活動、班集體建設、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網絡管理等為載體的高職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為了唱響主旋律,打通主渠道,占領主陣地,基于主渠道與主陣地的目標完全一致、內容互為補充、形式互相 配合和效果相互促進的關系,主渠道與主陣地應協同一致,優勢互補,形成合力。而兩者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與合作,是無法達到有機統一,更無法形成強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合力。 建立思政課教師與學生工作者協同育人機制,可以打通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與學生日常管理工作隊伍溝通的渠道,形成兩支隊伍互通互聯的長效機制,促進主渠道與主陣地的深度融合。
頂層設計上,考慮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的兩支重要力量,同屬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隊伍,因此,應該從專業教學設計、活動載體設計等各方面,整合兩支隊伍,在同一個研究范圍內,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具體做法是:
第一,探索學生工作者進思政課堂的實踐途徑。選拔教學能力優秀的輔導員兼職擔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承擔《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相關課程的教學任務。輔導員不僅參與高職學生課下的各種活動,也能走進思政課課堂,了解思政課對學生的知識要求、能力要求和情感價值要求,在日常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思想困惑的同時,對所學內容活學活用,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加強對課堂中內容的理解。
廣州涉外學院在一個學年的實踐中試行了上述途徑,即選拔教學能力優秀的輔導員從事兩門思政課教學,從下述匯總的學生評教情況看,雖然第一學期輔導員的教學與專任教師比較尚有一定的差距,但第二學期輔導員的教學效果則有了顯著的提升。
而且,通過這種實現途徑,也增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師資力量,對于解決民辦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的數量起到了有益的補充作用。
第二,探索高職學生思想導師制的實踐途徑。允許并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兼職擔任輔導員、班導師、心理咨詢師和社團指導教師的聘任制度,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思政課專職教師不僅教授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程,也擔任高職學生的思想導師,課上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課下參與學生活動,利用各種途徑、各種渠道加強與高職學生的聯系和溝通。高職學生思想導師制,有利于思政課教師近距離地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動態,隨時解答學生的思想困惑。解決了當前思政課教師離學生“太遠”,尤其是在目前思政課中班教學模式下,教師“上課才來,來了就講,講完就走”、無法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的現狀將得以改善。
第三,暢通思想政治課教師與輔導員溝通渠道,形成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聯動機制。學校定期組織召開思政課教師輔導員聯席會議,共同研判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探討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共同商討對策。
第四,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組隊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課題申報,發揮兩支隊伍分別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專長,實現資源共享、兼收并蓄,適時更新教育管理理念。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可以緊緊圍繞實際工作中相對突出的問題開展學術研究,以教研促教學,以科研促管理,不斷碰撞出教育科研的智慧,不斷凝練原有的研究方向,不斷開拓出嶄新的工作境地,不斷推出新的、實用的創造性成果。
2.統籌教育內容,建立思政課教學內容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交叉融合機制
根據教育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作為主渠道的高職學生思政課課程設置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形勢與政策》,這些課程的教學內容都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作為主陣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從大思政格局上來說,還包含就業指導課程、創新創業教育、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相關課程,以及“課程思政”中其他高校開設的課程中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日常的各類的主題教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日常對高職學生的管理等都是作為主陣地的高職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因此,主渠道與主陣地的教育內容應當相互協調,互為補充,而不是各自為政,重復浪費,讓高校教育資源可以發揮最佳效率與效能。而且,還要建立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間的溝通合作機制,充分發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緊密結合,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在實際工作中要找準主渠道與主陣地教育內容上的交叉點,實現內容上的銜接。主陣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開展活動、設計主題教育時,可以以主渠道的教學知識點為出發點,旨在通過實踐幫助學生加深主渠道的知識點理解,做到融會貫通。 主渠道的思政課程在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可以針對主陣地的主題活動進行學理分析,做好理論支撐,旨在通過理論學習幫助學生提升主陣地實踐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對于高職學生日常討論的焦點熱點、社會思潮、學生普遍容易困惑的社會現象等,主渠道與主陣地應當反應迅速,聯合開展教育。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發揮理論優勢對學生進行正確地引導。輔導員在課下,深入學生生活,用實際行動解答學生的各種困惑。思政課教師與學生工作者做好交流與對接,才能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與實效性。
3.融合實踐方法,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效對接機制
“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 。作為主渠道的思政課程不僅包含有組織的課堂教學,也包含走出課堂的實踐教學。然而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經常受到教學時間、教學場地、開展經費、指導教學配比不夠等條件限制而難以有效開展,而學生工作部、團委以及各二級學院學生工作部門具備開展日常高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條件卻常常缺乏理論支撐。因此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日常高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效對接機制,可以使二者優勢互補,使思政課教學逐步擺脫“形式化”走向“真實化”,使得日常高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擺脫“走過場”走向“規范化”。主渠道的思政課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拓展和深化,主陣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論支持下得到提高和升華。
具體而言,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在教學章節中的“時代新人要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可以和“新生入學教育”等一系列活動相結合,實踐環節與暢談入校感想、愛校榮校教育、朋輩輔導結合在一起。同時,在實踐教學的融合上,可以采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和學生工作系統主導參與的青年志愿者活動、團總支學生會活動結合;而高校輔導員要指導并參與其中的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也需要盡可能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過程中,這樣既得到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理論深度上對于“三下鄉”活動的支持和指導,同時,也將實踐教學的時間范圍延伸至暑期,給廣大學生創造了更多的深入社會的途徑。
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與高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效對接機制,注重兩種實踐方式的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相互協同、資源優化共享,以完善高職學生實踐模式,進一步促進高職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在服務實踐中將理論與實際結合, 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提高了自身素質,以期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人才效益。
4.結語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這一“大思政”系統工程中兩個最重要方面。雖然實現主渠道和主陣地高效率地有機融合,達到理想的操作狀態,在實際運行中必然會有很多的問題和困難需要面對,這更需要自上而下堅持不懈的努力。但是無論如何,從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角度來看,將主渠道和主陣地有機融合、深度融合是必然的趨勢,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和不斷努力探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網.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DB/OL].[2019-03-1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1903/t20190318_373973.html
[2]周濟. 切實推進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 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在全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會議上的報告[EB/OL].[2016-11-25]. http://www.jyb.cn/china/leadersldhd/200611/t20061125_51110.html
[3]教育部網.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DB/OL].[2019-09-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4]教育部網. 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 [DB/OL].[2018-04-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5]教育部網. 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DB/OL].[2012-01-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6870/201201/t20120110_142870.html
[6] 王國珍,劉慧敏.“大思政”中“主渠道”與“主陣地”深度融合探討[J],機械職業教育,2016(8):33 -35.
[7] 李曉杰,李慶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相融合的模型解讀與實踐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2):90-94.
基金項目:①廣東省教育廳2020年度普通高校特色創新類項目(項目號:2020KTSCX375);②廣東省教育廳2019年度普通高校特色創新類項目(項目號:2019GKTSCX152);③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書記項目(項目號:03) 。
作者簡介:李強(1987.04—),男,學士,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黨群工作部副部長。研究方向為黨建工作。
*通訊作者:耿江濤(1965.12—),男,教授,高級工程師,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研究院教授,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大數據應用技術、思政教學管理、雙語教學。
溫苑花(1982.02—),女,副教授,碩士,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科學技術,教學管理。
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 廣東廣州? ? 510540
華南師范大學? ? 廣東廣州? ? 51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