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平
摘 要: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這樣才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及學習質量。這一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同樣適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學階段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多,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且小學生很容易走神,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從而有效保證教學的質量。文章主要對保證小學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的有效性進行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教學;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8-00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8.016
小組合作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教學的教學方法,將小組合作教學法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更好地活躍學生的思維,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要想提高小組合作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在小組合作的應用過程中關注幾方面的問題,才能促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作為教學的主導,教師應該思考怎樣更好地將小組合作應用在語文教學中。
一、科學分組,提高合作能力
小學合作學習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重新定義知識和學習內容,這使得傳統層面語文教學的局限性得以突破,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意識,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在對學生開展分組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科學化分組,這是實施分組教學的前提。
首先,教師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分組。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階段中最長的一個階段,持續六年,總體上可分為低年級和高年級兩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思考方式和學習能力都有很大的不同。針對低年級小學生自身自控能力較弱的特點,需要教師的引導和管理,此時采用小組合作教學,在分組時就需要嚴格控制每個小組的人數,每組以4人為宜[1]。針對高年級小學生,教師在分組時需要考慮的內容更多。一是要考慮學生之間的關系,高年級的小學生尤其是六年級的小學生已經基本處于青春期階段,此階段的學生自主意識開始增強,情緒管理也更為困難,學生之間容易出現矛盾。要想保證小組合作的有效性,需要保證小組間的內部團結,若是組員間關系存在矛盾,很難保證合作的有效性。因此在分組前,教師需要仔細研究學生之間的關系,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保證分組的有效性。二是在分組時可以增加小組人數。高年級的小學生自制能力開始增強,即使小組人數較多,學生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這樣也能夠降低教師干預的概率,真正達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標。
其次,在分組時需要保證每組的綜合學習能力基本持平。教師在分組時需要提前預判班級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將他們分成不同的等級。在分組時要保證每組都具備各個等級的學生,并且保證整體上每組的綜合實力基本持平,才能夠保證學生在通過合作完成任務時,進度一致,從而有效地提升合作的質量。
最后,要科學地選擇小組長。小組長是小組合作有效性的重要保證,組長的管理能力強,可以很好地幫助教師監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全體學生都可以積極地參與合作學習。同時,小組長管理得好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合作學習的質量。
二、充分引導,明確合作職責
小組合作教學是符合教學發展要求的,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全新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形式,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為學生創造思考與討論的空間,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接受學習內容,理解學習內容,最終將知識轉化為自身知識。但是由于受小學生的年齡制約,對合作學習的職責不夠明確,雖然教師已經將合作學習的任務分發到每個組別,但有一部分學生在組內學習的過程中仍不清楚如何具體實施。如果組長也缺乏組織經驗,不能較好地履行組長的職責,且有個別組員不服從組長管理的話,就會出現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的現象。在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運用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堅持小組合作這一教學策略。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少教師在采取小組合作教學時,雖然在形式上采取了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但是并沒有切實遵守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給予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不足;或者雖然讓學生討論,但是又強行地將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學生,導致學生的思維方式受限。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學生合作的狀態,因此在進行小組合作教學時,教師要謹記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避免出現上述的教學錯誤,制訂詳細的合作教學計劃,尊重學生的觀點并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使得學生可以獲得更為全面的發展,以此提升小組合作的質量,保證小組合作的有效性[2]。同時,教師也應注意有效地發揮自身的教學引導作用,在對學生進行學習職責明確和學習任務分配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每個小組學生的學習狀態,適當提出一些建議,有效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在學習小組出現難以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啟發并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而在小組出現矛盾的情況下,教師也應為學生講清楚合作與溝通的重要性,讓組內學生通過自主交流去解決矛盾,以此培養學生廣闊的胸襟。但對于身心正處于發展階段的小學生來說,學習語文知識固然重要,但身心健康發展同樣重要,要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如何處理突發事件。
三、明確目的,培養合作意識
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節運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由于小學生受年齡所限,對外界及自身都缺乏足夠的了解,教師應幫助小學生明確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這與傳統教育教學的方式雖然不同,但教學的目的卻是相同的。此外,教師不僅需要讓學生明確組內的學習目標,也應讓學生懂得小組合作的目的。由于班級內的每個小組都是一個獨立的小集體,每名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都需要學會調整好集體與集體的關系、集體與個人的關系。因為任何一種關系的失衡,都會對學生的學習效率產生影響。要使學生明白集體學習的意義與作用,要正視自身的組長或組員身份,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增強集體榮譽感,讓自己的努力推動集體的進步。反之,學習小組的進步也可以更好地助力每名組員的進步,二者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另外,教師還應教導學生,分組只是為了更好地探討問題,并不意味著形成各自的“小團體”,這種錯誤的想法會制約班級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也會使學生間的關系變得微妙。
在對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教學的過程中,應明確小組合作教學雖然是以學生為主體,但不代表教師完全不參與教學。教師仍然是教學的引導者,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確定需要學生完成的學習任務,然后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去完成任務,在這樣的形式中提升教學質量。教學任務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學生合作的積極性與最終的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圍繞語文教學內容設計多個學習任務。在設計任務時,教師需要控制好學習任務的難度,為學生明確教學目標,確保依靠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可以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控制好合作學習任務的難度,要保證難度適中,才能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合作討論之中。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學生的整體狀態,監督學生溜號或者不參與合作的行為,并進行及時的引導。還需要考慮學習任務布置的時機和順序,以先易后難的順序布置任務,并在每個任務之間為學生預留出緩沖的空間,這樣才容易讓學生更加迅速地投入到后續的學習中。此外,還需要為小組合作準備展示小組任務完成情況的時間,讓小學生感覺到合作討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保證小組合作的有效性[3]。
四、組織活動,激發合作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小學生年齡小,學習意識不夠強烈,往往單純地將學習作為一項任務去完成。教師需要改變學生的觀念,在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興趣的同時,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懂得學習的意義,才能夠保證學生自主參與小組合作教學。在組內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激發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步驟,教師可以組織多樣化的小組合作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合作興趣。
首先,教師可以組織競賽類的合作活動。小學生具備相當強的好勝心和集體榮譽感,組織競賽類的合作活動可以有效地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和在教師面前的表現欲。為了讓競賽類合作活動更具吸引力,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準備他們感興趣的獎品,并將獎品提前展示給學生,令學生合作的動力更足,合作的興趣更高,合作的質量自然能夠有效提升。
其次,教師可以組織課本劇表演活動。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這些故事背后的道理是學生比較難理解的,教師可以利用課本劇表演,讓學生以組為單位主動地揣摩人物的情感,有效地引起學生對于人物的情感共鳴。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感內涵,還能使他們在表演的過程中活躍學習氛圍,保證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應用小組合作教學方法時,要關注小組合作的有效性,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證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若是想要保證小組合作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教師明確小組合作的本質內涵,主動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其次,應該科學地進行分組,通過分組的科學性提升合作的質量,教師則要科學地設計合作任務,讓學生可以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收獲與成長。再次,教師需要組織小組合作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合作的興趣,保證合作的有效性。最后,教師需要采取多元化評價的方式對小組合作的整個過程與結果進行評價,從而夠保證合作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葉廷.小學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13):176.
[2]顧穎潤.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探析[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10):16.
[3]范迎秋.如何提高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0(3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