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摘 要】高效課堂必然離不開學生的深度參與,離不開學生的積極思維,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思維活躍,智慧張揚,與老師進行著靈魂的對話,在收獲新知的進程中愉悅情感,發展思維,提升綜合能力。而要達成這樣一種極佳的課堂狀態,需要我們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活學生的學習體驗,給學生真正探究新知的機會。為此,設置課堂懸念,建構探究式課堂則可喚醒學生強烈的探究意識,吸引他們融入課堂之中,與教師同頻共振。本文就高中歷史進行中,設置懸念,點亮歷史課堂談點滴看法。
【關鍵詞】歷史教學;設置懸念;探究式教學
高效的課堂必然是學生深度融入,積極思維的課堂,為此,我們教師需要優化方式方法,點燃學生的探究熱情,將學生不斷引入問題的縱深。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一個個具有懸疑性的環節,能夠很好地促使學生積極展開自主探究的活動,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場景中。這樣學生就能在懸疑性問題的引導下,一步步展開深入探究,學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提升,學習效率也會有所提高。
一、呈現考古文物,辨別真偽
考古文物承載著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時代滄桑,一件件文物無不蘊含著一段段歷史過往。在教學中要積極借助各種考古文物,利用其設置懸念,鼓勵學生嘗試借助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思考這些文物是否真實可信,更能激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濃厚的探究興趣。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嘗試扮演考古學家的角色,進入到了特定的情境中,學生能在更具有畫面感的場景中更深入地展開學習,進而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
在學習“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的時候,將學生帶入到歷史博物館中,讓學生在參觀歷史文物的過程中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引導學生圍繞各種秦朝青銅器制品進行觀察,并且嘗試和春秋戰國時期其他國家的青銅器制品進行對比,鼓勵學生說說其中是否有什么不同之處。學生在對比分析后發現:“秦朝的青銅器制品,尤其是武器,都給人十分規整的感覺,讓人覺得它們都是有統一規格的。”還有學生發現:“戰國時期其他國家的長劍長度都在五六十厘米左右,但是秦朝的卻更加細長,有八九十厘米左右。”在學生了解了這些之后,鼓勵學生思考從這些信息中能獲得什么信息。學生總結后認為:“這證明了秦朝的青銅器制作技術高于周邊其他的國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秦朝的統一有一定的幫助。”還有學生認為:“秦朝在中央集權制度形成后就統一了各種器具的規格,青銅器的規格也被統一。”在這樣的自主分析中,學生對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教學的過程中,若條件允許的話,則可以給學生展示真正的文物,可以將學生帶到歷史博物館中,又或者是來到歷史遺址中,一邊參觀,一邊賞析真正的文物,嘗試提升自己的歷史修養。若條件不允許的話,也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用視頻、圖片的方式展現各種歷史文物,這樣也能讓學生進入到特定的氛圍中,更好地展開探究活動。
二、叫板史料權威,大膽顛覆
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體現。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給學生展示各種歷史資料,并且鼓勵學生展開鑒別的活動,嘗試從這些歷史材料中找出問題點,設置懸疑,從而起到質疑權威的作用。這樣能讓學生意識到“盡信書不如無書”,不能過分依賴歷史權威材料,而應該根據自己對歷史的判斷進行合理理解和深入思考,通過這樣的過程,不僅可以極大的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更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杜絕盲目迷信權威的心理。
在學習“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時候,給學生展示上古史料《竹書紀年》中的內容:“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于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引導學生思考:“在《史記》等史料中,我們知道上古的時候帝王都是禪讓制度,十分和諧,但是在《竹書紀年》中,我們卻發現并不是如此。你還能找到類似的不同嗎?你覺得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生發現:“《竹書紀年》中說商朝遷都到了殷之后,過了273年被周武王所滅,但是《史記》卻說是773年,這其中差了很多年。”學生挖掘出這些問題后提出:“看來史書也不都是正確的,這兩者誰對誰錯還需要通過考古發現等其他的方法加以驗證,我們不能盲目地進行判斷。”
史料實證的能力是歷史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各種歷史資料進行深入探究,激起學生的懸念。同時,更要讓學生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些歷史典籍也并非永遠是正確的,其中也有值得我們質疑的地方。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認識到史料的真偽,了解史料的歷史價值,在自主探究和實證中逐步提升自己史料實證的能力。
三、推敲細節信息,尋找線索
在嘗試設置懸疑的過程中,還要鼓勵學生通過深入推敲歷史細節的方式找到歷史材料中的各種信息,嘗試將各種線索整合起來,找到歷史的真相。在這樣的探究中,學生逐步發現,看似簡單平常的事物,實際上可能蘊藏著重要的歷史信息,這樣學生在自主思考的時候就會更加關注各種歷史細節,從而提升歷史學習的效率。
在學習“古代手工業的進步”的時候,鼓勵學生分析歷史資料中的一些細節,鼓勵學生探究古代對工藝技術的認識。引導學生思考:“在《考工記》中曾經提到‘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觀點,你認為從哪些手工藝品的細節中能看出這一點呢?”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深入探究,嘗試從各種手工藝品的細節處入手展開分析。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在賞析古代文物的時候我發現在很古老的陶器上,就有一些水波樣的花紋,我覺得這不僅僅只是為了好看,而且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表現。古人認為在取水的工具上就是要雕刻上水波紋,這樣能展現出‘材有美,體現出材質自身的美,也展現出和天地的融合。”學生圍繞細節入手,表達了自己的猜想。
歷史解釋能力也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解釋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抓住各種歷史資料中的細節問題展開分析,嘗試用全面而客觀的眼光加以辯證地思考,這樣學生就能提升自己的歷史核心素養。
探究式學習是打造深度高效課堂的必須,是提升課堂實效的關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指導學生進入到探究式的學習中,就要嘗試運用各種方式設置懸念,激起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真正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學習氛圍中,為創設富有生機活力的歷史課堂營造氛圍。教學實踐證明,在設置懸念后,學生的學習會更為投入,學生會逐步找到探究的方向,進而提升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葉阿瑜.巧設懸念,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懸念”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1.72
[2]韓振國,戚兵.創設問題情境 營造探究氛圍——試論探究式歷史教學模式的建構[J].基礎教育參考,2010.4
[3]楊正午.構建探究式歷史課堂教學的思考[J].教育藝術,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