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華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本就依附于道德禮法的規則之上,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現代教學當然不可能摒棄這一文化精髓,應該結合思想道德建設,鍛造學生優良的道德品性。新課改背景下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也要為之鋪墊,將傳統文化整合進現代文明法則,相輔相成交相輝映,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本文打算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與傳統文化的整合教學進行探討,提出建議以供他人參考。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傳統文化;融合滲透
文化之間的聯系是千絲萬縷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與傳統文化之間原本就有著很強的關聯,因此在教學中將傳統文化滲透進道德與法治課堂,就順理成章。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現代化進程中,找到屬于自身民族文化的特色,進而加深理解,借此來喚醒學生內心的華夏之魂,作為受過歷史長河洗禮并傳承千年的經典文化,華夏兒女本當謹記之,融合教學一舉兩得當然更妙。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融合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及其教學發展趨勢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成熟發展的重要階段,因此,幫助他們塑造品行心性是至關重要的,何況道德品質本就是一個人的萬不能缺失的重要標準。如今要求學生做到的“德智體美勞”,正是道德品質的表現,其實也都是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演變而來,古有“仁義禮智信”、“百善孝為先”、“溫良恭儉讓”等彰顯道德文明的真理,也是現代學生需要學習效仿的。所以說,道德與法治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是不可分割的。學生的道德理念都是通過文化熏陶浸染而來,耳提面命般機械式灌輸通常起不到好的效果,只有結合傳統文化慢慢滲透,讓學生引起精神共鳴,受到文化感染才能夠真正明了道德與法治。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傳承幾千年,肯定有它獨特的魅力所在,讓學生通過課程融合去了解體驗,也有助于培育學生的內在涵養,道德與法治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往往能夠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不得不說隨著全球化的日益發展,學生們所受到的文化沖擊越來越大,各國文化爭相涌入,學生們目不暇接導致心緒繁雜,同時也導致了傳統文化漸漸被埋沒,這顯然不是好的趨勢,所以借助道德與法治教學來幫助學生傳承屬于自身的文化精髓,刻不容緩。華夏文明在世界文明長河中占據鼎立之勢,就足以證明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現代學生未必能夠窺視全貌,所以需要教師帶領他們去發現,一旦有所了解必然會受到觸動。也所謂一通則通,無論是對于課業掌握領悟,還是對于傳統文化的體驗感悟,亦或是對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都是極為有效的。從另一個層面來講,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腳步越來越快,文化建設當然不能落后,所以重視傳統文化,也必須從教育抓起,來實現中華民族自身的“文藝復興”。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融合傳統文化的教學探究
(一)誠知汲善心長在——引經據典,彰顯品質
說到道德品質,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以禮待人、以德服人是傳統文化之精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雖然與現代社會相承接,但是其中的精華還是不變的。道德是用來約束自己的,法治則是用來維護社會安定的,二者一個是個人,一個是整體,卻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只有每個人都擁有良善的道德觀,社會才能夠安定。道德品質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看人取賢不取才,只有本心足夠善良謙遜,才是正人之材,也正是由這些人才能構建起法治,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初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道德觀念了,傳統文化的滲透能夠幫他們加深印象,同時也能聯動其他文化學科的知識,也正所謂知識互通。
從古典考究,我們所看到最多的就是歌頌品德,可見道德品質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之重,以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四課《社會生活講道德》為例,“尊重他人、以禮待人、誠實守信”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學生需要恪守的準則。教師在講解這一課時可以引用寓言故事或成語典故,孔融讓梨的謙遜知禮,程門立雪的禮法講究,季布一諾千金的立命之信等等,都是傳統美德的體現。將這些典故展開來講,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要知道傳統文化的魅力是很有深度的,不僅是讓學生做到禮貌誠信、善良恭謙,還能夠讓他們學到更多的知識。
(二)愛爾豈惟千畝陰——歷史為鑒,突現真理
我國社會的兩大特點是人治與法治,人治自然講究的就是道德品質和自身修養,而法治就涉及社會規則和準則了。社會的安定需要依靠法治,同時也是令人民信服的可靠途徑,初中學生已經知道自己享受權利的同時也需要承擔義務,并且在道德的輔助加持下把事情做得更好。法治從古以來就是國家和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秦國有商鞅變法才能將法度引入政策,從而讓國家日益強盛,而現代社會更是要將古代智慧凝結所處的經驗融合現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來更好地為我所用。所以傳統文化蘊含著前人的經驗和心血,所謂前人播種后人收。
課堂氛圍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初中學生不會喜歡一板一眼的傳統灌輸教學,會更加喜歡鮮活有趣的課堂,所以教師可以嘗試把道德與法治融合歷史故事去為學生帶來別開生面的課堂體驗。以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四單元《崇尚法治精神》為例,“自由平等,公平正義”一直是民主所追崇的,教師可以用孔子典故《季氏將伐顓愚》一文舉例,其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正好彰顯主題;還可以講漢高祖劉邦約法三章的故事,正是因為借此三章向百姓許諾廢除暴政,才能夠得民心以建立大漢基業。通過歷史故事來活躍課堂氛圍,能夠讓學生加深印象從而記得更牢,也證明真理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值得后人借鑒學習。
(三)傳世詩書光華中——古今延續,傳承文化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有著似近及遠的關系,但其實很多東西都是傳承延用至今的,勤勞淳樸、善良勇敢的精神文明當然不用說,還有就是具有文學價值的傳統文化。其實學生所學的語文知識以及很多音樂美術學識、祖國的大好河山、瑰麗建筑,都是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更別說還有非物質文化了。道德教育的作用就是要讓學生意識到道德品質以及法治的重要性,然后汲取知識修身養性,將來為祖國建設出一份力,但顯然學生們在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銜接上有些脫節,所以教師要利用好課堂教學將文化做好融合銜接,以培養出社會主義建設全面發展的接班人。
以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三單元《文明與家園》為例,在延續文化和凝聚價值這一課題的講解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觀看書畫字帖來普及傳統文化,例如《千里江山圖》、《云夢竹簡》等,讓學生們也見識一下先人們在條件稀缺時所展現出的智慧和才華,順便提高學生的鑒賞和審美能力。還可以為學生介紹一下手工制作業等非物質文化,緙絲、制陶、鐫刻等技法的精妙,是現代文明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寶,鼓勵學生去觀察接觸,正如第六課《建設美麗家園》的主題那樣,將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無論是精神文明還是物質文明,都經久不衰地帶領人們向更好的未來邁進。
(四)忍看民族日仳離——民族同心,大道之行
說起中華文化最不能忽視的就是民族魂,要知道民族情懷自古就是歷史舞臺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學生有必要尋找這份共鳴感。作為走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的新一代,結合時事和局勢,就該明白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重要性,所以在道德與法治層面上再附加傳統文化的內涵,通過歷史典故以及文化傳承來幫助學生激發對華夏文明的敬畏之心和崇敬之情。在文化和知識的熏陶下,學生能夠明了民族大義、家國情懷,所以教育上要加強力度,多讓學生浸染傳統文化,把道德與法治之心銘刻。
以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四單元《和諧與夢想》為例,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就是我們的中國心、中國夢。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各地的特色和風俗,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文化內涵;可以播放視頻紀錄片為學生介紹各民族的風光,例如服飾佩戴的不同特色以及歌舞魅力,各族的禮儀習俗,例如傣族潑水節、苗族花山節等;為學生播放民族音樂,介紹巴烏、羌笛、馬頭琴等民族樂器,讓課堂氛圍更加和諧輕松。當然還應該結合時事,為學生講解當年周總理牽掛西藏問題,以及近年來習主席強調“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西藏”的方針;引用經典史實講解也未嘗不可,例如文成公主和親、班昭出使西域、昭君出塞等,讓學生知曉傳統文化中的民族之魂一直未曾熄滅。可以看出傳統文化的精髓一直沒變,道德與法治結合傳統文化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堅定愛國之心。
三、結束語
總之,初中學生正當風華正茂,是國家培養的重點,所以在思想政治層面要用心培育,道德與法治是個長久的話題,是需要大家共同去努力維持構建的,學生的心性品質就需要通過文化知識以及道德與法治的涵養來鍛造成型,這需要長時間的浸潤涵養。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凝練有很多,能夠融合道德與法治課題的不在少數,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多結合滲透,一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二來也是作為牽引去輔助文化學科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林崟奕.增強多元學習體驗上好“拔節孕穗”思政課——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20(06):69-70.
[2]張娟鳳.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06):217-219+195.
[3]唐月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以《敬畏生命》一課教學為例[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06):220-223+170.
[4]秦愛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增強課堂美感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4):83-84.
[5]黃毅菁.小課堂? 大文化? 強自信——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05):149-151+155.
[6]劉敏.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基于核心素養的唐詩教學價值的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19(2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