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昀
【摘 要】小學數學與生活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很多數學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又應用到生活中,小學數學教師要分析數學的抽象性和邏輯性,根據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并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和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知識理解
小學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受年齡限制,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這就造成很多數學知識,如果單純依靠教師講解,學生很難理解,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發現知識間的規律,教師可以將數學和生活相聯系,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根據教材選取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提高數學課堂有效性。
一、巧設生活化情境,促進知識理解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圖片、動畫等為學生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仿佛置身其中,并通過生活情境對數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欲望,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學習自信心,讓學生形成初步的思維模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比例尺》一課中,教師給學生展示了10000平方米的廠房、中國地圖等,同時,讓學生思考,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怎么才能展現在地圖中?我們需要按照圖紙建設10000平方米的廠房,應該怎么設計圖紙?學生都想到圖上的距離和實際的距離不相同,但是實際是按照什么比例來畫呢?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寫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1厘米:100米,圖上距離:實際距離=1厘米:1000米等,其中1厘米屬于比例中的前項,100米是后項,教師讓學生利用比例尺量出學校操場的長和寬,并用1:100的比例畫在紙上。學生們積極投入到操場的測量工作,小組內成員合作、交流,實現了對比例尺知識的有效認知。
案例中,教師將學生帶入現實生活中,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交流、實際動手探究,實現了學生教學內容與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有效結合,促進了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
二、選取生活化內容,促進知識理解
教師在小學數學生活化的過程中,要注重對生活化內容的選擇,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整合歸類,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內容,讓選取的內容更加貼近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在現實教學中,很多教學都實施生活化教學,但是選擇的內容不容易讓學生理解,這就會造成課堂資源浪費,因此,教師應選擇適合學生的生活化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一課中,教師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購物和數學聯系在一起,并為學生設計了模擬購物平臺,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幾個問題:(1)超市在元旦搞活動,全場商品八折銷售,請問商品是便宜還是貴了?便宜了多少?(2)教師花500元從商場買了一件羽絨服,這件羽絨服的原價是多少錢?(3)另一家商場“買一送二”,與這家商場打八折比較,哪家的東西更便宜?為什么?這三道題目由淺入深,讓學生從認識百分數開始,由淺入深,逐步深入的了解百分數的意義,更加深入的理解了百分數的概念,體會到了數學會應用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上述案例,教師將教材中的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改造,讓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充滿了趣味性,對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起到了促進作用,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
三、增加生活化實踐,促進知識理解
古人語:“紙上談兵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要想做好一件事情,要多投入到實踐中,只有通過學生不斷探索,不斷體驗,才能感受到數學的樂趣,挖掘學生學習數學的潛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并在課堂上收獲知識,通過實踐活動,可以讓課本中抽象的知識更加形象化、具體化,促進學生理解知識,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建立多元化的教學體系。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教師讓學生說出你在生活中見到的圓形,皮球、太陽、盤子、鍋……那么你能畫出這些圓嗎?在以前的學習中,都是長方形、正方形等,畫圖的
時候只需要用直線來畫,圓是由曲線圍成的,應該怎么畫呢?你需要分幾步來畫,每一步都需要注意什么?學生自發組成小組來討論交流,每次出現問題學生都及時解決,經過學生畫圖發現,能不能畫好圓,最關鍵的是要找到圓心,如果圓心到圓周邊的距離相等,這就是一個完美的圓,教師給學生講解了畫圓的三要素,圓心、直徑和半徑,圓的大小和直徑有直接的關系,學生由畫圓初步認識了圓。
上述案例,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來理解圓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效果要遠遠高于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一旦養成實踐操作的習慣,就會慢慢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也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解決生活化問題,促進知識理解
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掌握知識,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的引導學生帶著數學問題接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運用數學思維來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加深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理解,讓單調枯燥的數學知識由于貼近生活而變得更加有趣,讓學生領悟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真理,激發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欲望,引導學生自發的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化問題。
例如,在教學《最大公約數》一課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一知識,教師讓學生設計一個用方磚鋪地面的方案,老師家要裝修,客廳長7.5米,寬6.5米,老師想要選一種經濟實用的地磚,最好不造成浪費,請你幫老師設計一下該買哪種地磚?地磚有四種800*800,600*600,500*
500,300*300,經過學生的討論,幫助老師選擇了500*
500的地磚,教師讓學生說一下理由,學生認為:如果用500*500的地磚,不會造成地磚浪費,比較經濟實用,而且在鋪貼的過程中不需要切割,簡單便捷,教師讓學生說出理由,學生認為:長7.5米,如果用500*500的需要30塊,寬6.5米需要用26塊,而其他尺寸都不能整除,也就是不是長和寬的最大公約數。
上述案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還讓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獲得了更多的經驗。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應該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促進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參考文獻】
[1]馬祥.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探索[J].中國農村教育,2020(22):58-59.
[2]李小紅.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1):283.
[3]徐業剛.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解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