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洋 程秋慧 趙娜
摘 ? 要: 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的必然和時代的使命,黃梅戲是我國優秀傳統曲藝之一,如今面臨諸多發展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對黃梅戲文化的傳承主要從擴大黃梅戲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入手,通過傳統媒介和互聯網進行宣傳,促使普通人民群眾認識和了解黃梅戲文化;加強青少年培養,積蓄后繼力量;建立專業團隊,培養專業人才,進行精英化傳承。發展當以創新為重,創新以劇本創新為先,要創造經典,體現時代內涵,對唱腔和舞臺形式進行合理適當的改造,結合當代審美,彰顯時代魅力。
關鍵詞: 黃梅戲 ? 傳承與發展 ? 傳播媒介 ? 隊伍建設 ? 藝術創新
如今,文化自信越發深入人心,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表達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還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戲劇是中華優秀傳統曲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身為“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應當受到人們的重視。黃梅戲又名黃梅調,也叫做采茶戲,起源于湖北黃梅縣,在安徽安慶發展壯大、推廣至全國。黃梅戲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擁有廣大的受眾,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新型文化相繼崛起,黃梅戲逐漸缺少對青少年的吸引力,觀眾老齡化是黃梅戲現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由于受眾的流失,眾多專業人才開始另謀出路,劇院相繼倒閉,黃梅戲的前景不容樂觀,因此,傳承曲藝黃梅戲,使黃梅戲再放光彩是新一代青年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時代的使命。
一、采取有效途徑傳播與傳承黃梅戲文化
藝術文化的發展需要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良好的文化氛圍和豐厚的民間藝術傳統[1](263)。黃梅戲要想得到長足發展,其中很重要一點是傳播文化、普及常識,使更多的人了解黃梅戲,進而形成興趣愛好。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不斷提高,事物傳播、知識普及的表現形式逐漸增多,因此,需要緊跟時代潮流,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鴻利,回饋到祖國的文化建設當中。
(一)以傳統媒介方式傳播
科技日新月異,中老年人群不易緊跟潮流,書本、刊物等傳統宣傳媒介依舊為人們所重視,線下活動作為一種寫實的宣傳方式,擁有現實性和具體性的特點,能夠更好地在宣傳內容與人民群眾之間搭建橋梁,因此,利用傳統媒介方式傳播仍然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1.以報刊形式傳播
報紙、雜志等刊物媒介發展至今,已經有了很完善的一套宣傳體系,可以全面地宣傳某一類文化。選擇國內甚至國際一些較出名、訂閱量較大的刊物作為宣傳的中介,刊發關于黃梅戲歷史文化和發展歷程等類型的文章。宣傳內容的選擇應保留黃梅戲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既追求新穎,又不失內涵與深度,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
2.以活動形式傳播
線下活動的宣傳方式有獨特的功能與效益,各大電影的發布與宣傳都可以看到線下活動的內容,足見其魅力。因此,黃梅戲可以借鑒并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宣傳。通過舉辦全國性以黃梅戲文化為主題的戲曲比賽,擴大黃梅戲的影響力,不同地區的不同演員通過不同的表演形式內容,傳達不同的情感,讓觀眾有耳目一新的感受,獲得新的體驗與理解。鼓勵劇團下鄉進基層表演,讓部分信息交通不便的山區群眾也能欣賞到黃梅戲,感悟藝術魅力。早期的黃梅戲是由勞動人民群眾采茶時的山歌發展而來的,本就來源于人民群眾,現在要回饋于人民群眾,豐富黃梅戲的文化內涵。
(二)以網絡媒介方式傳播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世界更加多彩,生活更加豐富。黃梅戲要想發展,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合理利用互聯網力量??梢耘臄z黃梅戲演員們的訓練日常和經典小唱段,制作成小視頻,通過抖音等軟件傳播,提高知名度的同時,使更多人看到黃梅戲表演幕后的更多細節,增強黃梅戲的文化魅力。在舉行比賽和講座時,通過直播平臺,以直播的形式把實時場景傳播給大眾,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黃梅戲與時俱進的精神面貌。在網絡上發文介紹黃梅戲,建立官方宣傳公眾號,以公眾號的形式進行宣傳。制作專門的網站,搜集黃梅戲專業資料,收錄演出視頻,條理清晰,欄目明確,讓人們能夠快速、便捷地獲取想要的內容,培養對黃梅戲的愛好,加深印象。
(三)在校園中傳承黃梅戲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鼻嗌倌晔菄椅磥淼南M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得到長久的發展,必須重視青少年的教育和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智慧和思想的源泉,體現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從青少年抓起,黃梅戲要想源遠流長,須在源頭上下功夫,積極推進黃梅戲文化進入校園,是當下黃梅戲傳承的一大任務。開設黃梅戲選修課,以選修課的形式使學生們了解黃梅戲文化,講解黃梅戲的歷史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中小學開設有音樂課,可以借用音樂課學習黃梅戲的基本腔調,讓學生對黃梅戲的音樂美和音韻美有初步的了解,通過體驗性學習了解黃梅戲與眾不同的特色,感受戲曲文化魅力。上公開課時,邀請黃梅戲專業學者或演員進行專業交流,通過專家、名角講述和演員們現場表演加深學生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在學校內部舉辦黃梅戲表演、演講等比賽,以比賽的形式促使學生主動了解和學習黃梅戲文化,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黃梅戲文化與學習有機結合,豐富學生的學識和精神世界。
二、建立專業人才隊伍
擁有專業的人才隊伍一直是各種文化發展的必備條件,一支好隊伍的成立和成長靠的不僅是隊伍成員的努力,還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只有各個方面共同配合、一起努力,黃梅戲文化產業才能做大、做強,才能給觀眾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一)加大政府的資助與扶持
一種文化要想興起,沒有政府的資助與扶持是難以成功的。黃梅縣政府在黃梅戲的發展歷程中十分關鍵,政府的支持讓黃梅戲實現從發展得開到發展得好的跨越。政府可以給予資金支持與政策扶持,鼓勵民間劇團發展,吸引外出人員回歸,復興黃梅戲市場的蕭條局面。只有演員們有經濟保障,才能全身心地投入黃梅戲的文化建設之中,提高表演質量。同時,政府和文化部門可以出臺相關的政策,提高演員的地位,由政府進行宣傳,使專業演員和劇團知名度和影響力迅速提高。
(二)加快隊伍的組建與成立
團結就是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團隊的力量遠遠大于個人。黃梅戲的發展需要專業的團隊,使每一場演出都以最佳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表現在觀眾面前。對于戲曲而言,演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好的演員甚至能夠支撐起一個劇團的發展。全中國有千千萬萬的演員,專業的黃梅戲演員卻為數不多,要聘用能力強、責任心強、有職業道德的演員,要綜合多方面能力,整合多方面意見,寧缺毋濫。一個專業的團隊除了時常出現在熒幕和舞臺上的演員之外,還有很多如導演、攝影、化妝等幕后工作人員,對于工作人員的聘用應和演員一樣,能力強、責任心強的優先擇取,爭取使每一次演出都獲得最大化效益,擴大黃梅戲的文化影響力。
(三)加強人才的培養與訓練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2](44)。人才對于社會,就像滋潤樹木的甘露,修剪花草的園丁,驅散黑暗的火種。在演員隊伍中選擇有實力、有潛力、有希望的人才,以年輕演員為主,由團隊或政府出資,委派外出學習、培訓。學成歸來,再由他們指導本團隊和兄弟團隊的人員,爭取改善整個黃梅戲文化團隊的整體面貌。同時,在中小學選拔出有潛力、有興趣、有志向的學生,帶領他們深入黃梅戲文化學習基地,為黃梅戲人才隊伍補充有力的后續力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考慮建設專業的黃梅戲文化培訓學校、黃梅戲特色學校,開設專業課程,系統學習黃梅戲,直接培養出專業型人才,服務于戲曲行業。
三、實施文化藝術創新
《禮記·大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3](119)詮釋了創新的必要性。新時代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公開強調創新發展,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戲曲是一門舞臺的藝術,在長期演出過程中,戲班和藝人需要根據觀眾的反饋不斷修訂和編改,還要接受歷代文人的藝術加工,從而帶有世代積累型特征[1](289)。黃梅戲文化要想發展,要想做大做強,必須堅持創新。
(一)劇本內容的創新
劇本是戲劇最重要的部分,一個好的劇本甚至能代表一個劇種,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由于受院團體制的影響,傳統戲劇戲曲在藝術領域的貢獻,與文化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要改革文藝院團的體制,讓文藝院團煥發活力,能否創造出新的經典,是體制改革成敗的指標[4]。黃梅戲流傳至今,不能只有《天仙配》《女駙馬》等經典劇本,需要再挖掘、再創造。進行新劇本創作,要聘請專業編劇,結合黃梅戲有關文獻、歷史資料、時代背景、人文情感和地域環境等文化因素創作出新的劇本。針對不同人群進行不同風格的創作,吸引不同年齡群體人民的喜愛。要順應時代變化,弘揚正能量,樹立新風氣,表現新思想,對老劇本進行全新改造。從老劇本中表現出新涵養,通過對經典劇本的深入研究、文化背景的挖掘,結合時代現狀,創造出新型人物,展現時代精神。
(二)表現形式的創新
舞臺上,絢麗優美的表現形式往往能讓觀眾耳目一新,使觀眾印象深刻。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藝術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發生巨大的變化。黃梅戲要適應時代發展,表現形式必須創新。對唱腔進行創新,演員可以將古典曲藝審美與現代音樂審美結合,創造出新的曲調、唱腔,把時代熱詞融入戲曲傳唱當中,形成新調唱舊詞和舊調唱新詞的傳唱形式,豐富傳唱特色。創新后的唱腔既要保持戲曲唱腔的味道,又要貼近現代音樂的審美內涵,融入時代特色,又不失傳統特色。對服裝進行創新,結合現代服裝特色和審美,學習其他劇種的創新形式,以黃梅戲經典服裝為藍本,創造出表現感強、時代感強的服裝樣式,精致服裝細節,體現文化內涵,使每套服裝都能體現角色的特點,強化藝術感染力。對舞臺形式進行創新,以往舞臺多以簡單的幕布為背景,隨著人們的審美標準不斷提高,過簡專一的舞臺形式已不能滿足時代需求。因此,可以通過增加舞臺道具量,使簡單的戲臺變成立體感更強、層次感更鮮明的大舞臺,使戲曲表演更生動、更美觀、更吸引觀眾。
四、結語
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中華文明經歷了五千多年歷史變遷,始終一脈相承,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滋養。傳統文化的創新需要適應時代發展,順應時代潮流,展現時代特色。黃梅戲的傳播和發展需要立足當前,腳踏實地,既要結合時代的發展進行創新,又要保留文化傳統,體現文化內涵,批判地繼承傳統,發展傳統,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5](3)。實現這一偉大目標,不僅需要全體黃梅戲人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會有志文化建設與發展人士的支持與幫助。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三版·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管仲.管子[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3.
[3]唐品.大學全集[M].北京:天地出版社,2017.
[4]傅謹.劇團體制改革的背景、目標與路徑[J].福建藝術,2010(6).
[5]王慶生,王又平.中國當代文學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漢江師范學院2019年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資助“傳統曲藝黃梅戲的傳承與傳播研究——以黃梅縣青少年為例”(項目編號:S201910518023)。
指導教師:黃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