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露娟
摘? 要:為了能實現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鑒賞、表現、創造、審美的核心素養目標,小學音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音樂教師要拋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勇于創新思路拓展視野,探索更新穎、更廣泛的教學模式,以滿足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求。粵劇、粵曲是廣東音樂的核心內容,具有廣泛的藝術影響力,融進小學音樂的教學課堂,對小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結合核心素養下音樂教學的新要求,對粵劇粵曲進小學音樂課堂的可行性措施進行探索。
關鍵詞:核心素養,粵劇教學,小學音樂,教學方法,傳承
在以往的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學生獲取音樂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常態的音樂課堂, 也就是每周兩到三節的課時安排,內容也是按部就班的音樂教材知識,不利于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形成。而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怎樣培養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小學音樂教學最緊迫的任務之一。而粵劇、粵曲作為廣東最經典的音樂藝術,對提升學生對音樂感受、鑒賞、表現、創造、審美等素質方面,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對嶺南地區的小學音樂教學意義更重大。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小學音樂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分析
音樂是全人類都能聽懂的藝術語言,人在嬰幼兒階段就可以本能地隨音樂的節奏擺動身體,很自然地流露喜悅的情緒。而小學的音樂教學是孩子音樂素質開發的最有效手段,不僅可以啟動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興趣,也是整體音樂教學體系化、規范化的基礎環節,更是促進孩子音樂審美能力形成的最佳階段。小學音樂規范化的教育過程,也是學生音樂化核心素養形成的過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讓學生能夠正確認知音樂學習的真正意義,讓學生明白音樂學習不是為了考核的需要,而是增加知識儲備和提升能力的途徑,通過音樂課堂的學習,形成學生專業的音樂素養,拉近不同語言、不同類別音樂的距離,養成在感受中鑒賞、包容的良好心理素質,確保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探索音樂藝術。第二,音樂藝術和我們的生活以及其他藝術類型都是緊密相連的,從小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也是未來生活學習的重要基礎,例如我國的傳統的優秀音樂藝術,其內涵不僅僅是音樂知識,通過經典音樂旋律的探索,可以學習到與音樂作品相關的文化、地理、歷史等知識,可以大大降低學習其他學科的難度,讓音樂的影響力滲透到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中去。由此可見,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對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身心的健康發展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 核心素養下粵劇、粵曲的感受和鑒賞意義
音樂藝術的感染力不是以抽象說教和邏輯推理能體現的,其感受和表現的主體是藝術形象,然后通過形象和語言來感受情節和意境,感受過程也是心靈交融的過程,以具體可感的情與理勾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達到凈化、升華學生靈魂的作用。由此可見,要想提升學生對音樂藝術美的感受和鑒賞能力,必須讓學生接受具有豐富內涵和強烈感染力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準確認知音樂形象,自然地進入角色。而粵劇、粵曲與小學音樂教學的融合,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具有春風化雨的效果。粵劇、粵曲不管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地域特色和審美意義都是很鮮明的,讓學生置身到粵劇、粵曲的場景、氛圍中去,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粵劇、粵曲之美,更能激發學生對粵劇、粵曲知識學習的興趣。同時在對粵劇、粵曲的藝術感受中,提升學生對整體音樂藝術的欣賞能力和鑒賞能力,讓學生在情感的融合、共鳴中,潛移默化地蕩滌情操、活躍藝術思維。
三、核心素養下粵劇、粵曲的表現和審美意義
(一)欣賞粵劇的情景表現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情景設計是必不可少的形式,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特定音樂作品為對象,讓學生在濃厚的藝術氛圍里聆聽、體驗和感受,在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的同時,更獲得審美享受。 尤其對于土生土長的廣東孩子來說,有必要養成他們對粵劇、粵曲的欣賞興趣和鑒賞能力。把粵劇粵曲融入音樂教學,可以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在更廣闊的音樂世界里感受音樂的表現力、創造力,從而全方位、系統化地提升學生的鑒賞和評析能力。基于粵劇、粵曲具備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學生在學習中認知并融匯到地域文化中去,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見,粵劇、粵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是提升學生表現能力、審美能力的最佳途徑。 但在實際教學中,基于粵劇作品內涵深厚,學生很難快速全面理解,由此要掌握正確的灌輸形式,本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起點,用更靈活的表現形式和教學形式進行課堂教學。最關鍵的一點還要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引導學生欣賞本土音樂的過程中,情感的立足點在對祖國民族音樂的熱愛上。 在課堂教學之外,還要經常組織學生參加課外的粵劇粵曲的演出活動,以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更深層次了解粵劇粵曲的審美內涵。例如:2019年11月1日,《南國紅豆》展風采的文化活動,就是粵劇藝術和小學音樂融合的典范,那是一次粵劇藝術家和同學們的真情互動。在白云國際會議中心東方廳,同和小學粵劇水袖組16位小仙女與吳非凡老師同臺演出粵劇《南國紅豆》。廣州粵劇院著名青年花旦,國家二級演員吳非凡帶領孩子們走臺、帶妝彩排,現場氣氛活躍、融洽、熱烈。唐芬校長也親自到現場為同學們鼓氣加油!為傳承嶺南文化瑰寶不遺余力。孩子們的表現是十分精彩的,不僅能隊接住吳老師新招,還把自身的藝術活力充分展現出來。開心的小仙女們,通過參與學習粵劇,接觸傳統的文化,不僅鍛煉了孩子表現能力,也讓大家產生濃郁的興趣,愛上粵劇這門傳統瑰寶。
(二) 品味粵曲的美感和粵劇小傳人的審美傳承
粵曲小調的種類很多,但其歌詞和旋律都是以其情感充沛表現出婉轉優美的特征,對于小學音樂教學來說,是很好的融合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吟唱、細細品味,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另外,粵曲的歌詞都像是散文詩一般,即語句優雅又通俗易懂,非常適合學生吟唱。例如曲調中描述的“月正迷人”、“夢也迷人”等如詩如畫的意境,會勾起學生的美好想象和共鳴,這些亮點就是學生感悟粵曲的抓手,是引領學生走進藝術殿堂的精靈。只有讓學生真正置身在粵曲所創設表現的美妙情境中,學生的思緒才能真正放飛,感受到粵曲中蘊涵的藝術美感。此外,粵曲的旋律獨特魅力,也是開啟學生藝術靈感的鑰匙,讓學生感受到粵曲的獨特魅力,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師要抓住粵曲藝術特點,在咬字、情緒、力度、速度等方面掌握教學要點,引導學生進入角色,身臨其境地感悟藝術的美感。學生在粵曲文化中受到的審美熏陶是難以言喻的,不僅是藝術形式和內容的美,更是對時代之美和國家之美的深刻領悟。例如:在同和小學粵劇節目《梨園盛世》演出的歌詞所表現的絕美的情懷:“花兒一定會綻放,我們粵劇文化瑰寶也能薪火相傳。我哋系粵劇唧小傳人,傳承嶺南唧文化瑰寶,用粵劇唧韻調歌頌祖國,祝福祖國萬歲!齊來,祝福祖國盛世繁榮,我地齊唱、頌祖國、奮步、奮步攜手向前,祝福祖國祖國大地,宏遠的中國夢。我哋齊顯,戲曲寶貝傳承精髓......”
(三)邊唱邊演的審美體驗
在學習音樂知識同時,要為學生多創造表演實踐的機會,通過自己的表演創造具體可感的藝術美,提升自己的對美的鑒賞能力。用音樂渲染表現劇情是粵劇粵曲的藝術特色,也是粵劇抒情的手法,表演中的唱、 念、做、打的整個創演過程有音樂伴奏,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作配合音樂的意境,才能準確地演繹劇情,學生才能更直觀地感知粵劇、粵曲的深層次蘊涵,捕捉到音樂藝術的審美價值。不難看出,在與粵劇粵曲相結合的教學中,學生的表演動作是表達自己感受的直接方式,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表演的機會,讓學生以自己對粵劇的理解,通過自己的表演動作把粵劇、粵曲的藝術特色演繹出來,即可以深化對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更在參與的過程中升華自己的審美情感。例如:同和小學粵劇水袖組16位小仙女與吳非凡老師同臺演出粵劇《南國紅豆》的過程中,粵劇名家和學生的靈性有機融合,在排演的實踐中,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粵劇的動作和形態的技巧和審美內涵。而且,更重要的是強化了學生對演出意義的理解,如吳老師所說:孩子們的舞蹈只排了兩天,但現場表現完美!傳承不只是教學,重要的是給孩子們一個舞臺。
(四)積極有效的評價
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不是簡單的教學手段,更是催發學生熱愛音樂的“催化劑”,適當合理的激勵性評價,可以讓教學氛圍更輕松、更和諧、更民主,把學生的求知欲和情感激發出來,增強他們學習音樂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粵劇、 粵曲藝術特色鮮明,應用到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不僅提升學生音樂的表現力,更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達到啟迪智、陶冶情操教學效果。例如:81人粵劇隊伍經過1個多月的學習和訓練,讓學生不僅掌握了太多的粵劇藝術的表演技巧,更加深了學生對粵劇藝術傳承和發展重要性的認識,為粵劇藝術的傳承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而且,在融合的效果上,實現了學校和學生都滿意的教學目標。
四、結束語
顯而易見,在小學的音樂教學中,提升學生音樂水平、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拓展教學視野,讓學生接觸多元化的音樂內容,而粵劇、粵曲進小學音樂課堂,是音樂教育改革創新的有效途徑。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用粵劇、粵曲作品進行教學時,要深刻研究粵劇、粵曲的內在的精華和豐富的表現形式,通過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表演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瑰寶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通過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爭做傳統文化小傳人的情懷。
參考文獻:
[1] 陳文.粵劇概念與粵劇史的相關性分析[J].戲劇之家,2016,(7):67-68.
[2] 陳文.藝術類學生創新能力在實踐性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戲劇之家,2016,(4):90-93.
[3] 官艷.淺議小學音樂教學與多 媒體技術的整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7):16.
[4] 彭君君.器樂 教學在小學音樂 教育中的地位和功效[J].教育教學論壇,2011,(3):65.責任
本文為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嶺南音樂中小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課題批準號:2019YQJK0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