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林
摘 要:目前,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性發展不僅成了小學階段學生成長與學習過程中的必備條件之一,同時也成了當代社會教育行業重點關注的熱門話題。“體”作為推動小學生身體健康成長、塑造良好健康體魄的重要內涵因素,在整個小學學習階段占據核心主導地位。如何通過科學且合理的方式,針對小學體育課程教學效果與整體教育水平進行必要的強化與提升,成了眾多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者重點把握的日常教育問題。
關鍵詞:小學體育;提升策略;教學活動
經過多年的發展與改革,我國的教育部門已經開始全面加強對體育教學活動作用的認知,各個階段的體育教學都已經適當地加入了體育運動考核。但是在實際的教育與體能訓練過程中,對我國目前小學生身體健康素質進行考查與分析可知,由于很多小學生未能全面養成自主運動的良好學習習慣,致使自身身體素質較差,生病幾率不斷提高。然而,學生作為教育體系活動中的核心要素,是祖國的未來。因此,在素質教育指導方針影響下,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學校,都要全面注重學生體育技能的訓練與培養,以幫助學生塑造健康體魄為主要教育發展目標,為學生創造更為優異的體育學習課堂環境,從而全面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使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得到提升與強化。
一、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凸顯學生的地位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所開展的體育學科教育活動與其他文化學科相比,其自身價值與教育意義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被嚴重削弱與忽視。無論教育部門出臺任何政策,都無法真正意義上改變體育課程在教學者以及學生心中的地位。
而隨著素質教育發展觀的提出與落實,其重點強調提升體育課程的教學效果與社會教育地位。因此,在日常體育課堂教學活動中,不僅需要開展基礎教學工作,同時還要將教育發展的重點逐漸偏向于學生體育素養的培養與提升方面。為此,體育老師首先需要做的便是加強對體育課程教學的整體重視度。具體而言,在日常體育課程教學中,體育教師應當明確并清楚地認識到體育課程教學活動對學生所能起到的相關作用,抬高體育課程的地位,從而有效避免出現文化學科占用體育學科課堂時間的現象。此外,在體育課程正式開展期間,體育教師還應該清楚自身的教學崗位責任,以“強化學生身體素質,優化體育課程教學效果”為教育目標,將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充分展現,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欲望,提高課堂活躍度。
二、提升專業化教學水平,展現教師教學魅力
體育教師的專業化教學水平往往直接關系到體育課程教學的實際效果。因此,為了給予小學生更為專業的教學服務,體育教師首先需要做的便是“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在全面結合素質教育發展理念的同時,不斷學習當前較為先進的體育教學思想、項目以及教學方式,并借此總結自身的不足,確保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與此同時,在日常體育教學中,還應該積極學習并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育思想,對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與優化,并運用具有科學教育因素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不斷提高學生的運動參與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其中,從而真正意義上全面發揮體育的健身功能。
例如,在“跑與游戲單元”課程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小學體育教師可以通過“跑步競賽”的形式積極開展相應的體育訓練課程,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此過程中,老師可以以小組合作為單位,采取接力賽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同時也要融入其中,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跑步運動中,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以便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專業化體育教學水平。
三、以培養學生體育自主性與自律性為教學目標,落實素質教育科學發展觀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其學習自律性與自主性直接影響到教學課程的進度與質量。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培養并強化自主學習習慣,體育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與身體素質進行體育訓練項目內容的設計與優化。同時,還要牢牢抓住學生的運動學習興趣點,使學生在課堂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從而全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在進行“技巧與游戲單元”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體育教師需要在課程中針對體育運動技巧進行示范性教學。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知識吸收與掌握能力,還需要在課后為學生布置相應的技巧訓練作業,方便下次在課上進行檢查。如此一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重視度,同時還能給予學生必要的學習緊迫感,讓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學習,從而擺脫“被動學習”的困境。
四、結論
目前,在我國的小學體育教育事業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少不足之處,“重視度不足、教學質量不高、專業化水平低”等一系列問題都嚴重影響到體育課堂的實際教學效果。為了有效地提高體育課程在小學教育事業中的地位,對“教學模式、專業教學水平、課堂教學環境”等進行優化與完善顯得格外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深入挖掘體育課程教學效果,同時也能確保學科素養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滲透。
參考文獻:
[1]陳麗燕.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提升[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1):111-112.
[2]馮永剛.小學體育教學質量提升改進的途徑解析[J].青少年體育,2018(12):103-10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