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娟
摘? ?要: 圍繞“立德樹人”,推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是解決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薄弱、素質相對較低等問題的教育教學改革和理念創新。本文分析當前高職院校韓國語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韓國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為充分發揮外語教學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協同效應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 課程思政? ?高職院校? ?韓國語? ?教學改革
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新時期高校思政工作已發生重大轉變,由以往單一、獨立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轉變為多維、全課程融合的課程思政轉變。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實施多學科“課程思政”已成為當下教育改革重點,高職院校作為國家培養高技能專業人才的主要基地,發揮“課程思政”育人作用同樣重要。當前,互聯網飛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化,一些大學生很容易受到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且缺乏一定判斷新事物或新潮事物的能力,難以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信念和良好品質。當前高職院校的韓國語教學普遍停留在傳統的純語言教學模式,缺乏育人功能,高職院校培養的韓語人才遠未達到社會期望的高素質專業人才的要求。因此,要充分利用韓語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不斷提高高職教師的政治素養,對育人元素進行深入分析,找到適當的融合機制,建立課程思想政治實施效果評價機制,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全方面發揮高職韓國語課程育人功能。
1.“課程思政”的內涵及韓國語課程思政研究現狀
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門課程,使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形成協同效應,讓課程發揮育人的作用,體現“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理念[2]。課程思政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各門課程融入思政元素,二是將思政元素融入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3]。
國內學者對課程思政的理論體系及實踐運用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對韓國語“課程思政”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討,如董曉洋[4]從課前準備、課中實施、課后跟蹤三個方面探索了課程思政融入高職院校韓國語課程教學的有效途徑,實現韓國語課程教學的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育人目標。李婷[5]結合韓國茶文化與茶道精神,探討了國茶文化與韓語課堂思政內容的融合策略,對完善學生人格與精神修養、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起到了借鑒作用。王愛云[6]通過對“韓語精讀”課程教學設計,提出課程思政融入方式及路徑,對專業課如何實踐課程思政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本文對韓國語“課堂思政”思政元素融入和課程設計進行了探討,對今后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融入韓國語課程教學提出了對策建議。
2.當前韓國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韓國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自1992年中韓建交以來,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交流頻繁,國內興起“韓流”文化,對韓國文化與韓國語感興趣的學生越來越多,許多高職院校都相應開設了韓語類專業或韓語類課程,但存在課堂教學停留在傳統純語言知識教學為主、韓語教師思政教育意識不足等問題。
2.1當前韓國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2.1.1課程教學以純語言文化知識教學為主,缺乏價值引導。
目前高職韓語課堂教學仍停留在傳統的純語言教學模式,只注重語音、詞匯、語法等純語言文化知識的輸出,缺乏價值引導。學生普遍重視專業學習,實踐能力較差。部分學生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缺失,缺乏誠信,不遵守規章制度,禮儀行為不文明等,高職院校培養的韓語人才遠未達到社會期望的高素質專業人才的要求。
此外,韓語教學中的價值引導,亦成為當前韓語課堂教學的重要問題。
2.1.2一些韓語教師思政教育意識不足。
語言類教師普遍存在思政教育意識不足的現象。如在韓語教學中,教師更加注重學生韓語知識的積累和語言技能的培養,較少考慮韓語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些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應由思想政治教師進行,而不應作為韓語課的任務,他們對“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態度在客觀上是接受的,但缺乏主觀理解,存在“重教輕育”的現象。
與此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任務會降低教師對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視程度。韓語屬于小語種,更容易受此傾向影響,韓語專業知識和功能技能本身的教學內容繁重,有些韓語老師在有限的課時內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已經相當不易,無暇顧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2韓國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大學階段是學生在生理、心理、思想、文化等方面逐漸成熟的關鍵階段,也是他們形成世界觀、生活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高職院校韓國語課程的教學目標一方面是讓學生具備韓國語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知識,另一方面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強化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教授學生韓國語專業知識和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將德育融入高職韓語課堂教學中,實施韓國語“課程思政”,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認識他人、認識自己,弘揚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韓語課程真正“立德樹人”的功能,為國家培養高素質韓語人才,是高職院校應該肩負的重要責任。
3.高職韓國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3.1教師加強學習與研究,不斷提高思政素養和教育水平。
專業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韓國語“課程思政”效果和層次,因此,要實施韓國語的“課程思政”,首先必須從提高韓國語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入手。高職院校的韓國教師必須從根本上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責任,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識,通過參加學校或社會組織的各種思政培訓,加強自主思政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素質及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改變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不斷改善教學理念和方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學生的知識建構和價值取向,增強學生的自我判斷和思辨能力,形成德育合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職韓國語課堂中起到價值引領作用。
3.2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整個教學設計中。
課程是學校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實現“立德樹人成效”的載體。韓語“課程思政”必須以韓語專業課程為基礎,深入挖掘并提煉韓語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及有效契合點,使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內容自然順接、有機互融。具體而言,在高職韓語教學中,主要分為入門語音學習、情境學習和課外實踐。
3.2.1課堂語音入門學習。
高職院校的韓語課程對象通常是韓語為零基礎的非母語學生。少數學生可能因為韓劇、韓星等接觸過韓語,大多數學生是沒有基礎的。在第一堂課上,教師可以講述韓國和我國的歷史文化淵源,介紹朝鮮和韓國使用漢字的現狀,以此帶動學生主動了解韓語與漢語的關聯性,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以弘揚和繼承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而自豪。
例如韓語是表音文字,學生學習完元音、輔音、韻尾發音后就可以自主拼讀生詞與句子,在教字母發音時就可以讓學生拼讀●●(中國)/●●●●(中國人)/●●●●●●●●●.(我是中國人)/●●●●●●●●●●? ?● .(我愛中國)
/●●●●●●●(美麗中國)等詞匯、句子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民族凝聚力。又如教師可以布置用韓語翻譯“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類似的作業,在學習韓語語音知識的同時,增加他們學習的樂趣,并將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專業課學習中。
3.2.2課堂語言情景學習。
語言學習大多是通過情景模式教學。例如,由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韓國語精讀教程》,是專門針對高職高專韓語專業學生編制的韓國語系列教材。課文分為興趣愛好、出行方式、健康生活、婚戀、旅行消費、節日風俗、遵守約定、愛心助人、父母恩等十六個話題,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情景,適當融入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課程思政內容秉持潛移默化原則融入韓國語教學設計中,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例如第三課“為了健康每天早晨做運動”(健康生活),教師可以通過課文中涉及的“健康”話題,從健康對人們的重要性,以及危害健康的不良因素有哪些,我們怎么做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等方面對學生們進行健康意識教育,并引出“擁有健康的體魄才能為‘中國夢的實現盡一己之力”等話題,促進大學生養成健康意識。又如第五課“想預訂房間”(旅行消費),教師可以通過課文中呈現的“出國旅行”“預定酒店”等話題,對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負面現象進行討論,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3.2.3課外實踐學習。
“課程思政”不僅能夠在高職韓國語課堂教學中進行,也能夠巧妙融入課外實踐。課后教師可以通過布置“討論”“發表”“閱讀”等多種形式作業,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學習及思考。例如,讓學生課外學唱“阿里郎”韓文歌曲了解韓國的歷史文化;聽韓國時事新聞增強學生的跨國際文化意識;用韓文翻譯“我最喜歡的一道中國菜的做法”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形式開展各種實踐教學活動,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的全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目標。
3.3建立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機制,不斷完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避免形同虛設,應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機制。對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指標設計應重點考察兩方面內容: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思想、人格及行為影響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直接影響,為學生樹立榜樣,對學生人文素質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應將此作為教學效果評價指標之一,從而科學評估教師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結合效果;二是增加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的評價內容,以此反映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態度的養成情況,改變以往韓語教學中“期末卷考定音”的應試評價方式。專業基礎知識考試只能作為最重要的一部分(60%—70%),應將一部分評價權重(30%—40%)賦予綜合能力和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評價,如對學生參加學習競賽、社會調研、公益活動等,均應納入考察進行評價。
4.結語
將課程思想政治納入高職韓國語課程教學中,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語言技能的同時提高綜合素養,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高職韓國語“課程思政”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較強的教學設計能力和課堂主導能力;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合必須注重方法和技巧,必須“潛移默化”,使學生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實現傳道與授業、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張玉潔.思政教育融入外貿英語實訓課程的實施路徑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46).
[3]王莉.課程思政視閾下高職語文教學改革路徑[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7).
[4]董曉洋.課程思政理念下的高職院校韓國語課程教學研究[J].管理觀察,2019(3).
[5]李婷.韓國茶文化對思政內容融入韓語課程教學的啟示[J].福建茶葉,2019(2).
[6]王愛云.“課程思政”理念推動下的《韓語精讀》教學探析[J].現代交際,2019(3).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度《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試點項目成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