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CLIL教學模式強調內容與語言的結合,二者同等重要,這為英語專業聽力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本研究隨機抽取了筆者所在某民辦二本院校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大一45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探討將CLIL教學法運用于英語專業聽力教學的效果。實驗結果表明,該教學法提高了學生的聽力測試成績和學習興趣,且拓寬了學生的專業知識面,促進了學生其他方面的英語學習。
【關鍵詞】CLIL;民辦高校;英語專業;聽力教學
【作者簡介】王玲,四川工商學院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四川省民辦教育協會科研課題一般項目“CLIL教學法在民辦高校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MBXH20YB465)的階段性成果。
一、引言
內容—語言融合式教學(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簡稱CLIL)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其研究內容涉及學習策略、語言教學、語言與多元文化現象。英語學習中,聽力是一門既重要又難掌握的技巧。長久以來,英語聽力的教與學存在注重語言特點和結構形式,忽視聽力材料內容和意義的傾向,不僅影響了教學效果,也使得聽力課堂缺乏活力。CLIL教學法在高校語言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多集中在公共英語教學上,關于英語專業教學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而將其運用于英語專業聽力教學的研究則更少。因此本研究從某民辦二本高校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大一年級264名學生中隨機抽取了45名作為實驗對象,探討CLIL模式在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中的可操作性及效果。
二、CLIL教學法及其研究現狀
Coyle教授認為,CLIL是一個包含課目和語言的雙重焦點的、可以隨著情境的改變而多樣化模式的教學方法,并且課目學習和語言學習同等重要。Marsh教授認為,CLIL是一個增加了一種額外語言的雙焦點的術語,這種額外的語言不是學習者已經具備的第一語言,而是被視為教授與學習一門非語言課目的媒介。由此可知,語言學習和課目學習是定義CLIL必不可少的兩部分,并且這兩部分在學習過程中是需同時達到的目標。
自Marsh教授提出CLIL后,國外對CLIL的研究在理論探索、課堂教學、教師發展、實施效果等方面的成果比較突出。近年來,在CLIL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歐洲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大學教育領域已對CLIL進行實踐研究。近十年來,國內關于CLIL教學法的研究主要涉及理論探索、研究述評、課程案例和教師發展等方面。理論探索涉及對某一課程教學的啟示,如對某一專業課程群設置、課程體系優化的指導意義,對初高中、大學雙語教學的啟示等。研究述評方面主要包括國內CLIL教學研究現狀概述、國外CLIL教學研究現狀概述和國內外CLIL教學研究現狀概述。課程案例方面主要是結合某一具體課程進行案例分析,如:中西茶文化英語案例教學。教師發展包括師資隊伍建設、教師培訓和能力培養等。
三、CLIL教學法在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1.學情。筆者所任教院校是一所立足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民辦二本高校的外國語學院。與國內其他公辦重點高校相比,我院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不高,總體情況不太理想。尤其是學生的聽力,除少數學生(主要是初高中就讀于外國語類學校)的聽力勉強達到CET—4水平外,大部分學生的聽力基礎偏弱,遠低于CET—4的聽力水平。總的來看,我院大一英語聽力教學在學生方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首先,學生英語發音存在較大問題。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學習在高中時以應試為主,對單詞發音不夠重視,導致很多單詞發音都有待糾正。其次,大學階段的英語聽力材料及考級題型范圍和類型更加多樣化,學生對某些領域的詞匯量儲備較少,尤其是新聞聽力方面的詞匯,很多學生幾乎是零儲備。再次,由于課程的特殊性,英語聽力必然需要學生多做練習,因此聽力課上練習的時間較多,學生易覺得課堂枯燥。另外,由于招生層次的原因,校部分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態度欠佳,容易在聽力課上開小差。對于學習自覺性較差的學生來說,課后主動練習聽力的可能性較小。而英語聽力學習單靠每周課上的90分鐘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學生將課上和課下學習有機結合才能達到較理想的效果。
2.可行性。英語專業的聽力考試,不管是公共四六級還是專四專八(專四聽力的dictation部分除外),試題均較注重理解,側重對內容的考查,對語言形式(如某個單詞、詞組和句子)的考查相對較少,聽力教學應注意以內容和意義為中心的教學,因為語言形式只有具體到語篇環境中才有其實際的交際意義。這正好符合CLIL教學模式強調內容與語言相結合的觀點。此外,我院英語專業大一上學期聽力課程使用的教材是施心遠主編的《聽力教程1》,每個單元都是以主題的形式來呈現,如visiting a new place、food、job等。對于大一學生來說,新聞聽力難度較大,該教材上每個單元的新聞聽力主題是統一的,如space news、weather等。綜上可見,我院所使用的聽力教材為筆者開展CLIL教學法的應用研究提供了可能。
3.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隨機選取的英語專業大一45名學生,其中女生31人,男生14人。筆者負責該年級的聽力教學。
(2)研究問題。本研究旨在探討兩個問題:(1)在民辦高校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中引入CLIL教學法能否促進學生的英語聽力學習?(2)CLIL教學法對英語專業學生的聽力學習會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
(3)實施過程舉例。在授課過程中,筆者主要采用的是CLIL教學法的第三類——可持續的以內容為依托教學法。以《聽力教程1》第八單元的Part4 “Weather”為例,CLIL教學法的應用過程如下:
①課前。教師提前讓學生做好預習,自行搜索與weather forecast和weather system相關的背景知識。教師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第一大組負責查閱與weather forecast相關的知識,第二大組則負責搜索和weather system相關的學科知識。大組內再分為若干小組分工合作,在課前選出兩個小組做簡要PPT匯報,匯報時間控制在3~5分鐘。
②課上。CLIL教學更注重內容,因此,教師應仔細設計教學內容,確定特定的教學要點,以明確的目標指導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首先,讓選出的兩個小組依次匯報,教師通過聽取小組匯報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并在學生匯報完畢后作及時點評。其次,教師需補充講解天氣預報的歷史、天氣預報數據的獲取、天氣系統是如何運動及變化的等相關知識。后面兩點專業性較強,難度較大。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還需有意識地融入相關的語言表達,如生詞、短語等。為了增加學生語言輸入的多樣性,教師可設計一些簡單的練習鞏固學生對這些語言點的掌握,同時也可加大學生語言輸出的訓練。接著,讓學生以小組或搭檔的形式討論并預測該主題可能出現的聽力考點和難點,提前了解聽力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理解障礙。然后,教師播放相關音頻材料。學生邊聽邊完成相應的練習后,教師應及時反饋,核對練習答案并詳細講解錯誤率較高的地方。最后,教師需對weather這一主題進行知識性概括和總結,使學生加強記憶,真正掌握聽力材料的內容和意義。
③課后。學生在課后對于知識點的消化和鞏固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教師應提前找好其他和weather主題相關的聽力練習,作為學生的課后作業,以檢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當天課上的知識點。此外,教師還可利用一些網絡平臺,如學習通、云班課等通過問卷的形式收集學生關于當堂課的評價反饋,以了解學生對于CLIL教學法的態度及適應程度。
4.實驗數據收集。數據主要包括學生開學初的前測分數和期中聽力測試成績(即后測分數)。前測和后測試題的題型一致,客觀題(選擇題)占70%,主觀題(填空題)占30%,考試時間均為60分鐘,滿分100分,但后測試題難度略高。兩次測試都依托學習通平臺進行,數據收集便捷。
四、結果討論
本研究前期在大一學生開學后進行了一次英語聽力前測,之后從中隨機選出45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并把其成績作為前測數據。經過半學期的教學實驗后,筆者以這45名實驗對象的期中聽力測試成績作為后測數據,并將前測成績和后測成績進行了對比分析,具體情況如下表:
表1顯示,學生的前測和后測平均分差值為1.933。與前測相比,后測分數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有進步,尤其是最大值為93分,進步較明顯。另外,從兩組數據的標準差可以看出,與前測分數相比,后測分數的離散度稍微偏大,主要是最高分提升較多,表明該教學法對某些學生的學習效果發揮的作用較大。從統計描述來看,后測分數的平均值、最大值和中位數都有提升,但數據離散度稍微偏大。為了進一步驗證兩組數據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在前測和后測分數均呈近似正態分布的前提下,筆者對其進行了配對樣本檢驗,具體數據如下:
根據平均數的顯著性檢驗原理,有兩組假設:原假設H0:u1=u2,即兩組數據的平均值不具有顯著性差異;備擇假設H1:u1≠u2,即兩組數據的平均值具有顯著性差異。在差值95%的置信區間內,如顯著性大于0.05,則接受原假設,反之則接受備擇假設。由表2可知,顯著性(雙尾)值為0.042,小于0.05,備擇假設H1 成立,說明前后測成績的平均值具有顯著性差異。因此,通過對比前測和后測成績,可知采用CLIL教學模式后學生的聽力成績有一定提高。
五、反思
本研究發現CLIL教學法在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中有優勢,但也給師生帶來了一些挑戰。教師通過觀察實驗中學生的學習狀態、開展云班課問卷調查學生反饋以及對比前后測數據,發現該教學模式對于英語專業聽力教學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相關專業知識的拓寬也促進了學生其他方面的英語學習,如閱讀、寫作。CLIL教學應用于英語專業聽力教學,擺脫了傳統教學方式單一教授語言,內容與語言分離的弊端。現在大多數院校對于英語專業學生的培養都強調一專多能,即除了語言而外,還需具備其他方面的能力。CLIL模式強調內容與語言的融合,使得英語專業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可以學習各種專題的科目知識,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從而加強其英語學習效果,符合培養全方位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目標。但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CLIL教學法在民辦高校的應用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從學生層面來看,由于生源的水平差異,有些學生適應起來難度偏大,主要表現為課堂知識量太大,上課跟不上進度。從教師層面來看,CLIL教學法對教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語專業教師大多缺乏相應的課目知識,因此教師的備課量急劇增加,備課壓力較大。
六、結語
雖然CLIL模式在民辦高校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中面臨著一些挑戰,但從長遠來看,該教學法能促進學生語言和學科能力的協同發展,解決英語專業教學中語言技能訓練與專業能力發展脫節的問題。本研究是筆者對于CLIL教學法在英語專業聽力課程中的一次嘗試,研究深度和廣度可能存在需進一步完善之處,期望以后能有更多關于CLIL教學實證研究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張蓮,李東瑩.CLIL框架下語言、思辨和學科能力的協同發展[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9(02):16-24.
[2]Coyle D, Hood P ,Marsh D.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3]黃雪萍,左璜.課目與語言整合式學習模式的興起、課程建構與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3(11):39-50.
[4]崔曉霞,夏金龍.二語習得視角下CLIL研究的新發展[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6):142-145.
[5]方紅.CLIL理念在英語專業視聽課新聞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學術月刊,2010(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