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剛 逯明宇
【摘要】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的重要工具,同時信息化技術也正在逐步滲透到教育領域,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也逐漸將被取代, “互聯網+”已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中職是培養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重要階段,教師應該秉承科學的教育態度,積極探索“互聯網+”的教育功能,為學生構建新型英語閱讀課堂,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立足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實踐,探索互聯網學習模式,旨在為培養全面化高素質的人才打好基礎。
【關鍵詞】 中職;英語;閱讀;互聯網;自主學習
【作者簡介】徐勇剛,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逯明宇,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引言
我國近些年的發展有目共睹,尤其是互聯網行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由于網絡以及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新業態不斷涌現, “互聯網+”就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一種新型產業,融合、利用互聯網以及信息交流平臺,使得傳統行業提高工作效能,依托于網絡發揮傳統優勢,并創造更多的新型發展機會,既是對于傳統行業的升級,也是對于互聯網產業的調整和優化。面對時代發展大潮,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育領域也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特別是在中職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方面更要整合網絡英語教育資源,努力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不斷革新與創新,將傳統教學方式與網絡信息技術相結合,促進教學形態的多樣化發展,體現出互聯網時代的教學優勢,并逐漸滲透到英語閱讀課堂教育當中,為學生營造更加符合其年齡特點及成長規律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中職英語移動智能學習的發展趨勢與現狀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當代的中職學生生活在一個互聯互通的社會。教育行業也受到了移動通信技術的正向影響,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成為學生的新型學習模式,借助校園內的無線網或者通信網絡等實現了視頻學習、資料傳輸、網上刷題等功能,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普及,移動學習方式也逐步被教育工作者和廣大中職學生所接受,學生們可以通過智能手機上的App進行聯網學習,學生們享受到網絡帶來的便捷性和豐富性,但是也不免出現了一些負面影響。
雖然互聯網教育在全國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發展著,但是不可否認全國性的學科體系還不夠完備,其中,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英語閱讀教學資源還處于初級階段資源庫的建設正在起步,資源內容稍顯不足,這就使學生的學習發展有了一定局限性,而且平臺數據資源的建設需要有相應配套的技術和人力資源,這些也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和實踐才能更加完善。
二、基于互聯網自主學習提升中職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策略
1.完善英語閱讀網絡學習資源庫。在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實踐中,隨著中職學生的英語閱讀學習需求不斷增加,在數據庫方面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去構建,完善資源數據庫內容,并建立全國范圍內的匹配學科資源,將學習過程與資源相對照,引導學生自行進行選擇,并為學生提供相對應的知識拓展路徑,讓學生在完成基礎學習后還可以進行英語拓展閱讀和拓展學習。同時,要盡量打造整體性的學習系統,減少碎片化的知識結構,注重新老知識點的銜接,促進學生學習更為系統,打造智能化學習網絡。中職英語閱讀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還要為學生打造健康的學習環境,樹立完整的人格,引導學生尋找個人價值和人生追求,學生對于自己未來的態度和學習意識直接影響其未來人生軌跡。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產生一定的變化,網絡終端要建立與學習系統相關的規劃使用時間系統,既要防止對于手機的依賴,也要注重對學生頸椎和眼睛的保護,以軟件督促學生自我約束,建立時間提醒系統。
單詞是閱讀的基礎,部分英語教師的單詞教學方式過于片面,將教學內容循規蹈矩地傳授給學生,而沒能注重規律總結,缺乏對整體性知識的關聯整合。學生能記住單詞僅是記住一個單詞的寫法和讀法,但是沒有經驗總結的學習會使得學生忘記知識的速度也非常快,有序歸納知識點才能將新老單詞進行科學性關聯,引導學生產生聯想記憶。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引導學生對形同音異和形異音同的單詞進行比較,了解單詞的要求和規律,并在對比過程中完成單詞積累。比如說,可以利用英語學習App,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特別是開展“單詞打卡”等活動,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為進一步閱讀學習夯實基礎。
2.打造英語閱讀智慧教室。中職英語閱讀智慧教室是結合當前網絡通信技術發展的一種新型學習模式,也是未來閱讀學習發展的必然趨勢,相比于傳統閱讀學習模式,其具有諸多優點,同樣也有智能手機無法比擬的優點。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可以預先為學生推送英語閱讀預習內容,直接發送到學生的智能手機上,并有相應的預習作業要求,學生可以通過智能系統將預習過程在系統中留下記錄。在上課之前,關于教師上課的要求和準備的通知也能及時發送到手機上。學生如果有事,可以通過手機請假或者遠程聽課,并根據教師的教案下載學習PPT,和課堂上所有同學一樣完成相應的作業任務,通過網絡遞交作業還能迅速算出分數。課前推送以及預習作業需要學生使用整塊實踐,避免碎片化學習的弊端,并減少知識不連貫的問題。
中職英語智慧閱讀教學的優點在于,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自行查閱,也可以在線對教師進行提問,移動學習中還能將教師與學生的一舉一動和一言一行分別記錄,對學生后期整理資料具有重要意義。每一節課程都由若干個知識點組成,每當教師完成一個知識點的內容環節,相對應地會向每位學生的手機發送節點練習題,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進行回答,教師按照系統反饋分析學生對于節點知識的了解程度,繼而調整教學策略或者繼續下個知識點。通過智慧教室和智能手機,教師還可以進行點名和隨機提問,學生通過手機進行生物識別簽到,而且可以短時間內利用手機向所有學生提問,減少了教師逐個觀察的時間。
3.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英語閱讀教學新環境要求一定要讓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充分地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中職英語教師應該以興趣為基礎進行閱讀教學引導。首先,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知能力進行閱讀設計,快速抓住學生的眼球,讓學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師身上,這可以為接下來的教學打好鋪墊。其次,教師要使用生活化語言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了解教師所表達的意思和內容,然后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閱讀場景,通過閱讀拓展自身的知識范圍,逐步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閱讀興趣。
中職生的成長速度非常快,思維活躍,特別善于模仿,而且記憶力超強,因此中職英語教師不能將閱讀教學內容形式化,一定要杜絕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首先,教師要利用英語閱讀,幫助學生拓展課本以外的知識,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延展閱讀,在不斷積累過程中增加詞匯量,這樣可以為后期的學習打下基礎。其次,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溝通平臺,學生的詞匯量儲備不斷增加過程中也要相互進行交流和溝通,在班級內部進行交流,可以讓學生的思想產生碰撞,并能夠獲取更多的靈感,交流的過程就是學生拓展知識以及夯實知識儲備的過程。
4.推動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的融合。在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英語閱讀網絡教學過程中,傳統的信息化教學形式,多以PPT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活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層出不窮,中職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盡量避免過于保守的教學形式,以免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多媒體教學已經可以將圖片、文字、聲音、動畫以及動態圖形進行有效融合,可以讓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化,不僅可以改變傳統枯燥的課堂氛圍,同時還能引發學生聯想,對于學生理解閱讀教學內容有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對于抽象化的英語閱讀知識點,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特點制作課件,也能從網絡進行資源借鑒和資源整合。教師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提升學生素質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思維拓展,鼓勵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在交流與溝通過程中產生思想碰撞,避免了學生自己憑空想象出現的錯誤,對于提高課堂氛圍、強化學習成果、鞏固知識記憶都有著積極意義。
在中職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中,英語教師可多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拓展閱讀思維,避免理論性說教,而要以多元化的感官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注重學生的沉浸式學習氛圍,而教師進行教育引導,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并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模式共同研討問題,教師可以盡量,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主探索、自主分析,讓學生們充分發揮自身在小組中的特定學習能力,并養成團隊合作的良好精神,這對于今后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多元化社會未來需求的人才。
結語
綜上所述,科技是人類發展的第一生產力,互聯網和通信行業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工具,在中職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中,作為中職英語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正視網絡學習困境,并結合當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征進行分析,探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路徑,通過現代科技提高教學效率,并研究出解決問題的策略,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建鋒.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中職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新商務周刊,2018(12):296.
[2]羅綺.淺談互聯網時代下中職學生英語閱讀與聽力習慣的培養[J].科學咨詢,2017(11):30.
[3]王遠.基于互聯網+的英語教學模式初探[J].文學教育(下),2018 (3):154-155.
[4]王遠.基于互聯網+的英語教學模式初探[J].文學教育,2018 (9):154-155.
[5]馬芳琴.母語正遷移對中職學生英語閱讀的效率研究及教學啟示[D].西北師范大學,2015.
[6]范家財.芻議思維導圖在中職學校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0(18):9-10.
[7]張海東.提高中職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策略[J].河南農業,2020 (12):33,44.
[8]孫江敏.談任務型教學法在職業中專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