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治存
摘 要:為了使學生能夠在邏輯性較強的數學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合作精神,提升個人的合作學習能力,數學教師需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來幫助學生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養成謙虛、豁達的合作意識,使學生能夠虛心接受他人的學習意見,積極發展自身的數學思維,進而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效率。
關鍵詞:數學教學;合作能力;合作精神;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1;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7-0050-02
在社會經濟、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合作作為幫助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重要力量,能夠很好地幫助人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站穩腳步。而小學階段作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時期,更需要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注重小組學習環節,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激發學生的交流欲望,幫助學生在提升合作學習能力的同時,能更好地處理自身的人際關系,提高個人的數學學習效率。
一、合作學習對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意義
從古至今,合作都是促進一個新時代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構建學習小組能夠更好地將學生團結起來,幫助其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打破思維的束縛,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學習技巧,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并且,科學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在與同齡人的交流中迸發思維的火花,拉近與同學之間的關系,營造團結、向上的課堂氛圍,使其能夠在課堂中充分展現自己,并在與他人不同觀點的碰撞中掌握數學的邏輯和思維,形成個人獨特的數學學習手段。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積極構建科學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為學生提供自主動手實踐、暢所欲言、探索未知的學習空間,使其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直觀的語言文字,并能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正確認識自身存在的問題和錯誤,養成謙虛樂觀的友善性格,提升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推動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數學課堂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手段
1.轉變傳統教學觀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建立小組合作學習機制成為當前數學教師的重要教學手段。但是,一些數學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很難將課堂主體由自身轉變為學生,再加上學生年齡較小,不具備充足的知識和獨立的思維意識,所以教師很難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以至于無法及時針對問題制定科學的教學策略,難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因此,為有效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教師需轉變自身的傳統教學觀念,正確認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并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對于課堂的重要價值,使學生能夠逐漸樹立獨立意識,養成個人的獨立思維。另外,教師還需要加強與家長的交流,讓家長認識到合作教學模式的重要價值,并通過與家長的溝通,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樣,教師才能將多種教學手段與小組合作學習機制進行完美結合,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為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口訣,教師可以開展“找朋友”課堂小游戲,將乘法口訣的前后部分用不同的卡片記錄下來,并逐一分發給班級學生,讓學生憑借自己手里的卡片尋找合作伙伴,使其能夠在愉悅的游戲氛圍中加深對乘法口訣的印象,并拉近與同學之間的關系,提升自身合作能力。
2.科學構建學習小組
合作學習小組的構建是決定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科學構建課堂學習小組,是教師建立小組合作學習機制應思考的首要問題。首先,教師需要詳細考查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及其性格特點、人際關系等,以確保小組各成員都能夠在小組內進行有效交流。其次,教師需要將小組人數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確保各組成員在都能夠分配到學習任務的同時,不會因產生太多與學習無關的語言交流而影響學習效果。最后,教師還需要轉換學習任務,幫助小組成員體會不同職責的獨特樂趣,從而使其對合作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利用以上要點所構建出的合作學習小組,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和團隊合作的樂趣及意義,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團隊合作的習慣。另外,教師需要在學生開展小組學習時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使學生始終趨于正確的思考方向,不斷提升自身的溝通和提問能力,并能將自身獨立思考所獲得的學習成果分享給他人,從而縮小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提升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
例如,教學“混合運算”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合理劃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并為各組分配問題,如“鉛筆和鋼筆是學校運動會的主要獎品,鉛筆1支2元,鋼筆1支5元,問50元經費最多能買幾只鋼筆和鉛筆”。由于每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所以在小組合作中開展此類問題探討時,大家都能與同學分享和交流自身不同的思考結果,并從中學習他人獨特的思考方式和學習技巧,進而感受到合作學習的價值,逐漸形成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精神。
3.開展課堂動手實踐活動
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教師可將生活實例引入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合作實踐中體會合作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夠逐漸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講解“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時,教師可以在講解完分數的理論知識點后,讓學生進行動手實踐操作,即讓學生們各拿出一張白紙,再對折紙張,然后展示紙張的1/2、1/4和1/8等。這樣,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當分數的分子不變時,分母越大則分數值越小”,掌握分數的正確表達形式,進而為未來的分數加減法學習奠定基礎。又如,講解“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測量卷尺,并根據學生們的身高、體重合理地進行小組分配,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測量組內成員的身高和體重,從而估算班級學生的平均身高和體重。這樣,可以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平均數”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深入學習平均數的理論知識和運算技巧等。
4.幫助學生處理合作關系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擁有自身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特點,但部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欠佳,再加上部分學生因缺乏自信心而很難將自身想法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所以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過程容易出現問題,以致小組成員之間難以進行有效溝通和思維碰撞,無法得出正確結論。為改變這種混亂的合作局面,教師可以與部分學生進行交流,幫助其明確自身在合作團隊中的重要地位,使善于表達的學生能夠帶領性格內向的學生慢慢抒發自己的個人見解,使性格內向的學生能夠在他人的尊重和鼓勵下說出自身的觀點。這樣,小組合作就能夠在和諧互助的氛圍中,發揮合作學習的最大價值,為合作學習的高效開展和成功結束提供保障。教師幫助學生正確處理與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關系,不但能使學生以正確的態度評價他人的閃光點,還能使學生對自己有客觀、準確的認知,并積極地完善自己,在學習他人思維和技巧的同時提升數學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三、結語
總之,構建課堂學習小組是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其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熱情,還能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和數學學習水平。教師可以從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科學構建學習小組、開展課堂動手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處理合作關系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鏡鸚.培養問題解決能力的小學數學合作式教學設計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9.
[2]辛玉涵.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2).
[3]曹素芝.數學教學小組合作能力的培養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7).
[4]楊文.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